1jgbkcp Boj0ljhq38dikjg

新住民與性別平等的距離

專題企劃 / 新住民在臺灣

馮玉芳* 越南的中國新二代、臺灣的越南新住民,現為社會工作者

越南的中國新二代、臺灣的越南新住民、用18年從識字班走到研究所、39歲轉職為社會工作者。因童年家暴,一生尋找「人為什麼活著」的答案,直到透過書寫找到人生的光亮。期許用生命記錄島嶼婚姻移民的故事。於《獨立評論@天下》開設「新住民雜記」專欄: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1

在我的記憶中,1995年左右的越南社會氛圍相當重男輕女,同學們幾乎都有好幾位兄弟姊妹,然而女同學都得負責家務,男同學則無家務的壓力,大多數僅專心讀書即可。

重男輕女的越南傳統

若從歷史座標來看越南的性別意識,在封建時期,越南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要求女性尊崇「三從四德」(越文:Tam tòng tứ đức),女性沒有聲音與自主權。1968年越南國父胡志明在遺囑提到「女性作戰能力不輸男人,政府要培力女性走向性別平等」,女性的能力才慢慢被社會認可。1980年7月29日越南政府簽署《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並於1982年2月17日報告,同年3月19日正式宣布。

現今,越南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如阮氏金銀(Nguyễn Thị Kim Ngân)女士擔任第14屆國會主席(1945年至今唯一的女性主席,任期2016年至2021年),如越捷航空的創辦人及其現任執行長阮氏芳草女士(Nguyễn Thị Phương Thảo)。越南的性別平等教育,也提倡每個人得依照自己的能力與興趣為家庭付出,不再只是先生外出賺錢,妻子打理家務事,而有更多元的分工,如先生做飯、洗碗,太太加班賺錢。

不過,越南的性別平等完全落實了嗎?越南電子報VNEXPRESS(2017)的報導指出,「確保通識教育課程中的性別平等」研討會中針對1至12年級6門學科的76本教科書分析,書中出現約8,300個人物,其中男性佔69%,女性佔24%,性別中立(例如:兒童、學生、家長)佔7%。近8,000個圖像中,男性佔58%,女性佔41%,其餘1%為中性。教科書中著名人物的例子,男性高達95%。另外,男性角色的職業多樣化,處在高社經地位或具英雄特質;女性主要的職業為家庭主婦、教師、上班族,是弱勢的性別,依賴擔任醫生、科學家、工程師、警察、士兵等男性角色;男性是家庭的支柱,有決定性的話語權。

越南婦女賦權商業聯盟VBCWE(2020)平臺指出,在縮小性別差距方面,越南在153個國家中排名第87,目前女性的收入平均每年比男性少300萬越南盾(約3,800元臺幣)。越南女性企業家的比例為31.3%,而擔任高級職位的男性比例高達77.6%。同一研究還發現,每週女性比男性多花14個小時做家務、照顧孩子和老人。

綜上所述,透過越南國父胡志明的重視及簽署CEDAW,越南性別平等於1980年代已萌芽,但教科書的內容仍未落實性別平等,書中的圖像和敘述會在學童的觀念中灌輸性別刻板印象,從而延緩實踐性別平等的進程。另2020年越南的收入、家務分工,及照顧責任等議題,女性仍處於較不平等的處境。越南若要達成理想中的性別平等,恐怕還有一段距離。

來到臺灣傳宗接代的新住民

那臺灣的性別平等呢?每次參與性別議題的課程,我的腦海總是閃過阿鸞(化名)瘦小身影與她6個嗷嗷待哺的女兒。

阿鸞是我的同鄉,我們都是越南新住民。我用18年從識字班走到研究所,阿鸞則一直忙著懷孕、生產,坐實了媒體報導中的被娶來「傳宗接代」的新娘。

阿鸞的故鄉位在越南最南之地,家境清寒,下面還有6個弟弟妹妹。阿鸞體貼父母、疼惜弟妹,期望透過婚姻移民到臺灣賺錢貼補家用。她的先生是有智能障礙的獨生子,家庭經濟小康。阿鸞透過仲介結婚後,不曾外出工作。但婆婆會給她零用錢寄回越南,條件是她得負責家務以及延續香火。

我最後一次遇見阿鸞時,她的身型宛如一根筷子插著貢丸,離第6胎的臨盆不遠(已確定是女孩)。當時阿鸞很羨慕我能一直讀書,甚至有機會讀研究所。她說,她曾有當教師的夢,幻想自己穿著美麗的奧黛(áodài,越南長衫)站在講臺上。但家境清寒的她只讀到7年級,接著輟學打工貼補家用。來到臺灣則忙於家務、懷孕、照顧孩子,教師夢已被現實磨得所剩無幾。

我曾問她,喜歡有這麼多孩子嗎?她說懷孕、生產的過程很累,但婆婆給的零用金能幫助弟弟妹妹就學,只要弟弟妹妹順利上大學,她自己不當老師也沒有關係。「或許下一胎就生男生啊!」那日她的喃喃自語猶如在耳……

我不清楚阿鸞是否還在為生「兒子」而持續努力。當時我尚未從事社會工作,對於性別平等的概念極為陌生,未能看見女性被當成生產工具的不公。但經歷孕育生命及生產的過程,我能明白女性得承擔的風險及壓力有多大。然而阿鸞除了體力上的沈重負荷,也無法免除精神壓力,尤其一而再、再而三地沒能為夫家生下兒子。

若還有機會遇到阿鸞,我想問她:當弟妹在她的幫助之下接受高等教育、各自獨立之後,她還有機會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嗎?

阿紅(化名)是另一個特殊的例子。她的女兒就讀高中,兒子即將出社會。她兒子的性別認同為女性,留了長髮也喜愛化妝打扮。阿紅的婆婆無法面對此事,時常數落阿紅:「都是娶妳這個外勞,我孫子才變成這樣!」對於婆婆的苛責,阿紅很痛苦,對於未來也滿是擔憂:「我們越南來的,在臺灣只能靠兒子,我以後怎麼辦?」

我沒有給予阿紅對與錯的答案,只告訴她性別不只有男性和女性,而且臺灣包容多元性別的社會。我也鼓勵她多聆聽兒子的想法,試著同理、尊重孩子的喜好。但現實生活諸多的限制與壓力,難以讓阿紅在短時間內接納兒子的選擇。

如何突破既有的框架?

新住民在臺灣生兒育女,生活重心都在家庭,但隨著孩子長大,逐漸放下家庭照顧者的角色。許多原本學歷不高的新住民選擇走進校園,期待透過進修達到「翻轉社會的刻板印象、有更好的發展進而增加家庭的收入、成為子女的榜樣」等目的(馮玉芳、鄭瑞娟,2019)。教育部亦於2020年訂立《新住民就讀大學辦法》¹,鼓勵不同教育背景之新住民持續進修,接受高等教育。

[1]《新住民就讀大學辦法》,可參閱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65

生活越封閉、越少接收外來資訊,就越不容易改變諸如「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也不會相信自身有能力突破既有限制。而提供新住民更多的教育資源,等同為新住民開啟一扇窗,幫助新住民看見更多不同的風景,進而對這世界有更多的想像,例如性別不再限於男女兩性,家務不只女人的事,而是家庭成員共同的責任。

我本身作為千禧年婚姻移民潮的一員,自身的限制數不勝數。但經歷培力及進修,從使用服務者成為提供服務者,始終相信新住民非絕對弱勢,只是因為家境或養育子女,所以較晚、較難起步。一旦有機會接觸高等教育,或者參與培力課程,敢於飄洋過海的新住民均有能力獨當一面,並為社會出一份力。

期待有更多新住民透過進修培力自己、培養性別平等意識,進而推廣性別平等觀念給身邊的人,落實性別平等,也希冀新住民在臺灣的生活及發展越來越多元。

我帶著孩子一起做披薩,從小養成分擔家務習慣。(馮玉芳 / 攝)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VNEXPRESS.(2017, August 29). Bất bình đẳng giới trong sách giáo khoa.(教課書裡的不平等). VNEXPRESS. https://vnexpress.net/bat-binh-dang-gioi-trong-sach-giao-khoa-3634161.html

VBCWE. (2020, October 15). Bình đẳng giới trên thế giới và tại Việt Nam qua những con số. (透過數據看見世界與越南的性別平等). The Vietnam Business Coalition for Women’s Empowerment. https://vbcwe.com/tin-tuc/binh-dang-gioi-tren-the-gioi-va-tai-viet-nam-qua-nhung-con-so-/27

馮玉芳、鄭瑞娟(2019)。淺談東南亞新住民在臺進修。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1),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