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cf Hhcu 8wjsmftgmxa W

副總編輯的話

編輯室札記

圖 / freepik

情感與性的日常實踐 / 姜貞吟

固定在大學開設「性別社會學」課程,讓我有機會跟不同的學生聊各種性別議題。2017年從國外Metoo運動開始,每年我都詢問學生的學習階段中,關於性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習,獲得的大多是「教很少」、「照課本念」、「偏向理論知識」、「被借課借走了」等回應。學生惋惜的說,學校不多教、家裡也不願意討論,讓我們對身體的認識、對情感開啟與結束、對性教育的了解、對情慾的動向掌握,就像被「放生」一樣,只能自己摸索。

不論在社會互動或家庭互動模式中,跟「性」、「情感」、「關係」有關的議題,總是經常缺席。學界有些研究從社會文化結構分析,有些主張我們社會恐性,有些探討社會關係的物化、性化對我們影響日益深刻,形成因素很多、討論的面向也越來越寬廣,但總很少能在日常的社會互動中形成某種對情感議題、性議題的友善氛圍。「友善的氛圍」,不只是一種對議題的態度、對議題的認識與理解,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這些行動的自在與友善,那是鑲嵌與深入在互動行為之中的實踐與實作。

過度重視升學導向、功利取向的人際互動,情感互動的文化不講究平等,若又有權力與位階的不當運用,不強調對身體界線的尊重,不平等與傷害必然產生。我們要創造一個讓性議題、讓情感教育,以日常實踐、實作的方式,在人際互動中自然友善出現的基礎,需對身體界線的認知清楚,理解對權力的行使與運用(自己跟他人),讓認識性教育、情感教育的途徑,不再只是規範性的、知識性的,而是真實的互動。

教育造浪者,如何左右不為難 / 洪菊吟

當5位來自臺灣各地的高中生大聲放送:我們是身處「網路性世代」!並且大聲疾呼希望社會能傾聽兒少需求、體認學生為主體,從「自主性」到「性自主」的思辨,正呼應劉育豪(小豪老師)說的:「保險套課程,不單單只是性教育,亦是關於『人』的教學。」

我們不禁想到《人選之人──造浪者》影集中的張亞靜(公正黨文宣部新人黨工),那個同樣身處父權社會,吃過「處女蟳」長大的女孩,如果從小就上過全面性教育,閱讀過SDGs目標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的繪本,就讀的大專校院有推動性別主流化策略進行「婦女的教育和訓練」,是不是就不會合理化施暴者的舉動,活在愧疚與羞愧的自責中?

而肢體騷擾張亞靜的簡成力(公正黨組織部資深黨工)與利用權勢性騷的趙昌澤(曾是張亞靜大學時期的老師),若是從中學時期就有人好好地跟他們談「性」、學「親密」,會不會他們帶給身邊的人是愛的存款而非傷害?

本期從給現場教師的性教育,到教育現場的性別實踐,提供繪本、教科書的檢視分析、跨國分析研究、刑法的保護與規制,豐富且多元的教學資源都希望鼓勵更多左右為難的現場教師,願意成為支持學生與家長的性教育教師。

青春期 x 學校教育 x SDGs / 劉淑雯

「青春期」是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必經的一段成長歷程,青少年開始萌生「性」的好奇與疑惑,然而父母、教師等長者對於「性教育」常表現得尷尬與沉默,使孩子們對性教育的需求,經常藉由媒體與社群網絡接觸與性相關的資訊,這些資訊雜亂、誇大且虛實不一,容易造成青少年的迷思。

學校教育中,語文、社會與健體領域文本中的性教育,和性別平等議題實質內涵建議採融入式和主題式課程,而這些學習的內容和方式足夠學生學習性別教育、幫助他們解決各種有關「性」的疑問嗎?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4優質教育指出:建立及提升適合孩童、身心障礙者以及性別敏感的教育設施,並為所有人提供安全、非暴力、有教無類、以及有效的學習環境。我們也必須關注「3.7在2030年前,確保性和生殖醫療保健服務的普遍性與可取得性,包括家庭計畫、資訊與教育,並將生育保健納入國家策略與計畫;5.2消除在公共和私人領域對女性的各種形式的暴力,包括人口走私、性剝削及其他形式的剝削」。除了提供青少年生理及認知上的性別教育,學習人我、社會層面更廣泛而重要的性別課題,更是我們可以努力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