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ryscvrsf6qgq02xup5sgq

站上最前線 — — 氣候危機下女性的食農行動

特別企劃 II/女性的環境行動主義

賴曉芬|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監察人

國際知名人類學及動物保育學家珍古德曾說:「環境、食物、人和地球,是惡性還是良性循環,發動點都在人類的吃。只要開始思考,一天三餐,每人每天都有三次改善健康,改變地球的機會和力量。」(Goodalletal. , 2007)根據歐盟分析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有三分之一來自於食物系統。其中,土地的生產使用佔了66%最多1(Crippaetal. , 2021)。以製造業為主的臺灣,食物部門的溫室氣體雖佔總排放量十分之一,然而地狹人稠且多災多難、脆弱性極高,在氣候緊急時代確保食農永續強化韌性仍是關鍵。常為家庭照顧者的女性,因為對家人飲食與環境健康安全具有高度敏感度,日常中用心思索如何以有限的資源運籌帷幄,因此在氣候危機來臨糧食戰役發生時刻,她們往往站上第一線面對。

圖/pexels/Pixabay

小即是大:女人一塊田的生態智慧

由全球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提出的「反轉地球暖化100招」(Hawken, 2019),即引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性別、糧食安全與營養報告的資訊指出:女性佔全球農業勞動力43%,她們多在較貧瘠的土地上生產60–80%的食用作物。相較於男性多以農藥加化肥方式大規模生產經濟作物,女性小農常善用小塊農地,採多樣性的種植或生態農法維持地利,這樣的模式不僅減少與森林爭地,還能減碳固碳。如果更重視女性小農,讓她們能取得與男性一樣的生產資源與技術培力,女農的產量還能提昇20–30%,甚至有研究評估可超越男性7–23%,全世界有1–1.5億人口因此免受飢餓之苦。

在臺灣,女性小農結合生態智慧以求溫飽,高雄那瑪夏山區卡那卡那富族復耕「女人的田」是最好的例子(Apu’uKaaviana, 2018)。88風災後,族人們離開山下的永久屋,選擇回到滿目瘡痍的部落達卡努瓦重建,當時女性部落組織工作者阿布娪.卡阿斐依亞那(Apu’uKaaviana)思考著,在氣候衝擊下糧食一定要能自主。她們捨棄風災中完全流失的經濟作物如生薑、水蜜桃等,轉而恢復小米與傳統作物的混種耕種。憑著小時候外婆製作食物的記憶,部落女性找回失落許久的種子復育,也向長者學習用一小塊田,把木薯、芋頭、玉米等一一種回來。這即是傳統Usuru(女人的田)的復育經過,透過保種、智慧耕作,女性與土地永續連結,讓家人一年四季都有豐盛的作物與糧食。

鄉村女性以農作連結在地生態文化、智慧與生命的滋養,善用小資源創造共好。消費端的城市女性,則在餐桌與產地疏離、食農經驗被斷開的當代,採取大大小小的行動守護每個人的餐桌與大地。

打造綠色飲食支持性系統

成立至今已35年的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長期倡議綠色飲食與倫理消費,號召女性從生活者的視野落實環境永續之道,以遏止資本主義過度消費的發展邏輯。這群以女性為多數的家庭照顧者,在1990年代集結了100個家庭組成共同購買的力量,開始支持從事友善土地耕作的小農。除了食安的考量外,她們強調糧食要自主、也要關照環境生態的需求,希望食當地當季不進口,減少使用化肥、農藥與硝酸鹽等,以此構思與農友共學、輔導轉型及保證購買的合作機制。從零開始、從無到有,曾大膽跑去農友家翻看帳本有無購買農藥的紀錄,或以人海戰術強力遊說豆腐廠老闆轉作非基改豆腐,20年下來,這個綠色食物產消鏈與以合作經濟運行的合作社系統逐步完善,已擴展成有8萬個社員、協力360個生產農友並支持超過488公頃友善農作耕地的規模。

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每日以有意識的食物選擇回應永續難題。2015年,主婦聯盟基金會則因受邀參與巴黎的聯合國氣候鋒會,更深刻理解全球跨國農企業與大公司享盡了各種優惠補貼,製造加劇的氣候危機,而在地小農尤其是女性,卻承擔極端氣候的災難苦果、飽受壓迫。於是以氣候緊急時代低碳社會與生活轉型為目標,統整了歷年食農倡議的主題,對社會大眾提出「綠色飲食生活圈」行動架構,確認發展社區自主的生態農業,需要捲動更多支持型食農社群組織,來作為氣候挑戰下確保糧食安全、危機調適及強化韌性的在地最佳解方。

生活是整體的,飲食也該如此。綠食圈的倡議,主要希望透過系統性的食農教育,在綿密的體驗、手做、共食與交流活動的過程裡,將土壤、種子、農法、城市農耕、餐桌到食物不浪費、再回到土壤裡循環的整體知識經驗串接、交織,讓環節中的個人與他者盡量相互理解而連結;也開始自理飲食,共同組織所在社區的食農系統。

例如2015年起發動各地的大學生自煮運動,無論在當地小農市集或市場採買,或捲起袖子於校園開闢一塊田、一處屋頂農場或小小陽臺。對大學生來說,食物的來源或保存調理,都不再只是面向單一或集中型的通路餐廳;食物系統中的農人、廚師、運銷或加工保存者等,如何與大自然搏鬥、如何展現農業文化技藝、運用適當科技發展友善農作等,都在整合性的學習中觸及。而自己動手處理一餐,反思身土不二,進一步組成社團理解氣變時代與食攸關的公共議題,連抱持「君子遠庖廚」的許多男性學習者,也能轉化為自助助人的行動者。

我們要系統改變,而不是氣候與環境改變

除了食農素養提昇與社群養成的教育催化外,我們思考既有體制也必須同步被擾動,讓綠食產銷空間能撐大,更多土地被守護;在食物體系轉型時,沒有人與文化被遺忘,被不正義對待而犧牲;許多女性的永續關懷與在地貢獻也須被看重等。為此,有更多女性投身參與體制系統的轉型。以下分享近年來幾個改革的行動軌跡。

在校園午餐吃在地、不吃基因改造食物的倡議上,繼主婦聯盟與無基改聯盟共同促使農友不轉作基改田、基改食品在臺灣需標示的重大政策之後,2014年前後,各地校園媽媽志工與團體夥伴,展開了全臺北中南校園午餐非基改的串連行動。透過遊說市長與議員候選人承諾,學校午餐的議題備受社會關注,於2015年底促成《學校衛生法》修法,確認基改食品退出校園。至此,2016年政府開始著手進行校園午餐體系的改革,主婦聯盟與校園女營養師們倡導優先給孩子在地友善環境的好食材,透過教育、衛福與農業跨部門整合與中央預算補助,全國學童逐步改吃有產銷履歷、有機等國產標章的農產品。而每年超過200萬份學校午餐的需求,能為農友確保轉作友善農業的銷售管道;也唯有更多農民參與其中,田間萬物始獲得更大休養生息的空間。

化學肥料及除草劑的過度使用,使環境失衡,危害生物多樣性,土壤也漸漸失去儲碳能力。在減農藥議題上,主婦志工們在1992年鎘米和毒葡萄事件後,展開從餐桌到產地的守護行動不曾停息。2017年,荒野保護協會與主婦聯盟的志工群體積極倡議非農地應該禁用除草劑,主婦聯盟則於當年底行政院食安會報上提案促使政府決策,農委會必須源頭管制減量;非農地上的雜草,則由環保署協助地方制定管理辦法,禁止再濫用農藥。

然而農地上的除草劑仍是最大量。2019年,政府原將放寬部分雜糧的除草劑嘉磷塞(年年春)殘留容許量,此舉除危急進口食物的食安外,臺灣的大麥、高粱等種植面積至少1500公頃,每一塊田的生機都不應再承受更多危害,主婦聯盟與無基改聯盟聯手號召一人一信連署反對而暫時擋下。不過位處亞熱帶的臺灣面對極端氣候病蟲害增加的衝擊,最終仍需要一套有效用藥減藥的植物醫師制度,協助農民進行田間管理的轉型。在監督與抗議行動外,2021年主婦聯盟協助政府搭設多方利害關係人對植醫制度的對話溝通平臺,期待農民生產的健康安全、消費者食安的權益與環境永續皆能兼顧。

其他更多推動體制變革的集體努力,如在倡議綠食生活圈的同時,主婦聯盟即與社區大學等夥伴組成「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同步遊說政府各部門應展開行動。今(2022)年4月立法院已通過《食農教育法》。而多年來我們大力疾呼減少食物浪費即減少碳排,政府除了持續監控餐廳、通路產生的廚餘量外,近年也推動小農初級農產品加工,讓多為農村女性從事的小農經濟得以活絡,並將惜食素養與食物的循環利用列為重要工作。

這些年守護產地與餐桌的食農運動,各方女性不約而同在農村、社區、餐廳與校園有了更多相遇與連結。我們眼見她們來自不同世代,有著多元族群、階級與教育背景,各自帶著銘刻在身體與文化記憶裡的食/農經驗與環境風土故事,彼此親近、學習、震盪、相融也相互滋養。相信面對氣候危機挑戰不斷,儘管在不同位置上,但未來定會有更多串連、一起站上最前線尋求解方的行動可能。

參考文獻

  • Apu’u kaaviana(2018)。Usu’uru: 女人的田地的復育。原教界,81,18–21。https://alcd-web.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uploads/2018/07/25/ee9caafc2e7a700e71a440f3908a1119.pdf
  • Goodall, J., Hudson, G. E., Mcavoy, G.(2007)。用心飲食(陳正芬譯)。大塊文化。(原著出版於 2006)
  • Paul Hawken(主編)(2019)。Drawdown 反轉地球暖化 100 招(劉品均譯)。聯經。(原著出版於 2017)
  • Crippa, M., Solazzo, E., Guizzardi, D., Monforti-Ferrario, F., Tubiello, F. N. & Leip, A. (2021, Mar 8) . Food systems are responsible for a third of global anthropogenic GHG emissions. Nature Food, 2, 198–209. http://doi.org/10.1038/s43016-021-0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