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t9zc3kfde2i15fnlkyvkg

生產,不用生得那麼慘:生產教育的重要性

性別新知 / 為母則強 -她的子宮,你的命運

陳玫儀|臺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

一名 9 歲女孩的生產印象

2015 年臺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生動盟)舉辦 「 畫生產 」 的徵圖活動,希望透過繪圖瞭解一般民眾對於生產的印象。生動盟當時收到一名 9 歲女孩的創作感到非常驚訝,不禁思考為什麼一名沒有生產經驗的孩子,所畫的生產過程會這麼痛苦?生產姿勢是仰臥姿,而不是趴跪姿或直立式?這種意象到底從何而來?從小帶著痛苦印象的孩子,長大後會如何選擇她的生產方式呢?

為了翻轉一般民眾對於生產的印象,生產教育成為生動盟的重要工作之一。

9 歲女孩的生產畫作 ( 生動盟提供 )

臺灣生產教育的限制與不足

臺灣的生產教育大部分由醫院或商業團體提供。我們發現醫院或商業團體的生產教育目的並不在培力產家俱備知識、做出合適選擇,而是成為醫院常規的接收者, 以及商品與服務的購買者。生產教育的目的應當提升產家對生產與風險的認識,協助產家善用助產知識及產科實證醫學,完成生產或做出選擇。然而,現今有許多名為產前教育,實則為「入院生產說明會」,講師提供的是院內的常規說明與醫療服務內容,鮮少詳細說明院內無法接受,卻有助產婦縮短產程的措施,例如:直立式生產。此外,坊間開辦的產前教育,也經常只是用來吸引產家購買醫療服務與孕產周邊商品,參與人數眾多,難以細緻討論與實作。

生動盟首場記者會 ( 生動盟提供 )

未孕的學生與成人,難以取得生產教育的機會

我們發現臺灣產前教育的授課對象多限已懷孕的家庭,使得未孕的學生與成人難以取得生產相關知識。他們在網路上找到的生產知識,多為產程介紹、生產風險與他人的生產經驗,鮮少觸及身體自主權、生產迷思與分娩支持。然而,生產不僅僅是生理過程,更是培力婦女與身體自主權的展現。產前教育除了協助產家理解生產的生理機制外,它更捍衛身體自主權不受侵害,且使產家透過生產認識自己的身體,相信自己的身體有能力完成生產,並做出對自己有益的決定。如果只了解生產的生理過程,卻沒有提升身體自主權意識,很可能無法在重要時刻提出疑問、拒絕不必要的醫療介入,同時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欠缺性別平權的生產教育

大部分的人都將伴侶定位在「待產時的助手」,從跑腿遞食物到成為臨時的按摩師,這大概就是一般人對「陪產」的想像。但當生產教育也不斷強化伴侶的 「輔佐」角色時,就會輕易忽略他們也是待產中重要的觀察者、求助者、判斷者以及溝通者。

一位在英國生產的朋友跟我分享,生產教育的講師曾說過得一句話:「生產過程中,雖然生小孩的是女人,但主要的人卻是伴侶。」英國的產前教育非常重視伴侶的角色及功能,他們認為伴侶在待產過程中同時是協助者 ( 幫孕婦按摩、減緩疼痛、準備生產包 )、觀察者 ( 觀察孕婦整體的身心狀況、產兆的發生 )、判斷者 ( 判斷何時要準備送醫院、需要做何種緊急醫療決定 )、求助者( 必須知道何時可以等待、何時要立即求救 ),以及溝通者( 伴侶最了解產婦的需求和期待,必須適時捍衛產婦的權益與醫療人員溝通 ) 的角色,因為孕婦在疼痛待產時,很難要求她們一直保持理性和穩定,此時就需要伴侶適時補位,提供支持和協助。

除此之外,伴侶的角色不應該只在待產時才發揮功用,產前就必須積極參與 懷孕期間的照護,產後更要分擔育兒的照顧工作,還要提前準備新生兒來臨的家庭變化,這種全方位的參與,必須透過具備性別平權意識的產前教育才有真正實踐的可能。

缺乏適齡的生產教育

臺灣的孩子大概要到國小高年級才會在健康與體育課學到跟 「 性 」 相關的內容(也可能完全沒有),中低年級的範疇以「認識身體、保護自己」 為主。但孩子4、5歲就已經會問:「我是怎麼生出來的?」、「我可以生寶寶嗎?」依照孩子的年紀和理解程度,父母親的回答大概會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進階到「精卵相遇的過程」。不論是哪一種回答,只要正面回應、肯定孩子的好奇心,都是好的開始!但是,也有些孩子一直到11、12歲、甚至國高中,都沒有機會得到正確、適齡解說的生產教育。我們不知道孩子究竟會從哪裡獲得較正面、健康的身體知識?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生產教育?

ㄧ、普及且適齡的生產教育

不是只有即將生孩子的人才需要生產教育,而是所有人都要有機會接受生產教育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從認識子宮開始,到了解身體是如何傾全力在幫助寶寶娩出,這一連串的生理機制可以透過課程設計,讓不同年齡層的人累積對身體及生產的知識,學習照顧身體,做身體的主人,為自己做決定。

二、將生產視為「 正常的生理變化過程 」 的生產教育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生產是正常的生理變化過程,而非疾病。身體因懷孕而產生的不適,大多是為了因應胎兒的成長所產生的變化,孕婦如果能知道這些變化的成因和緩解方式,就不會輕易將自己視為病人,接受不必要的醫療介入。

三、具性別平權的產前教育

具性別平權的產前教育是協助伴侶從懷孕時就積極參與照護工作,並提前準備新生兒來臨的家庭變化,提供待產時的陪產訓練以及產後育兒的照顧課程,不是把伴侶放在 「 陪伴而次要 」 的位置,而是「積極且重要」的參與者。

為什麼要對孩子做生產 / 身體教育?

生動盟一直把生產/身體教育視為組織裡非常重要的工作與任務,臺灣目前的生產教育的主要對象還是侷限在已婚或已孕家庭,一般未婚、未孕或學生鮮少有管道可取得較為詳細和正確的生產教育,也沒有專為孩子設計的生產教育課,即便他們對生產的好奇是從5歲就開始了。於是,當生動盟決定要開始設計和規劃身體和生產教育課時,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對象就是5至9歲的孩子,原因是一般成人已經相對有能力在其他地方獲取生產知識,小三以上的孩子也會開始進入健康與體育課,唯有大班至小三年紀的孩子是性教育裡被遺忘的群體 ( 不是完全沒有性/別教育,而是非常有限 ),於是在規劃課程時,我們把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當作是主要的授課對象。

生動盟的生產/身體教育以孩子為主體而規劃設計,從他們最常問的問題作為起點,如:寶寶是怎麼出生的?為什麼男生和女生的身體不一樣?月經是什麼?

因此,生動盟設計了以下的課程:

ㄧ、我很可愛但不能被你亂摸:我的身體我做主

這堂課的重點在於教導孩子認識身體界限/線,以及如何實踐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課程中我們會帶孩子和父母親進行暖身活動,用三種不同毛線讓孩子看見人的不同界線,有的大,有的小,最重要的是想跟孩子說,這些界線大小沒有好或不好,只是不同而已。這些線不是一直不動,它會隨著心情、關係、意願而變動, 更重要的是,站在最大線圈的人,不見得就是被討厭的人,可能只代表對方跟你較不熟而已。這個暖身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想讓孩子理解,身體界線不只是一種安全範圍,它還會體現自己的感受、關係和意願的流動狀態。

隨後我們將身體界線比喻成一顆氣球,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顆會變大變小的氣球,並問孩子:「如果有人試圖擠壓或搓破你的氣球,你會有什麼感覺?你會怎麼做?」,讓孩子練習想想如果不喜歡觸碰,可以怎麼辦?然後,我們也會請父母針對「如果孩子拒絕你的親親和擁抱,你可以怎麼回應孩子?」讓父母學習面對孩子的拒絕。

最後,我們會發下三個人型紙偶,讓孩子根據「與家人互動」、「與朋友互動動」,以及「與陌生人互動」,貼下紅黃綠的貼紙具體呈現出自己的身體界線。我們改良了過往老師們上課的方式,拿紅黃綠貼紙貼出不想被觸摸、要經過同意和不小心碰到沒關係的部位,然而這樣的方式並無法呈現身體界線會因為互動的對象、情境,有所不同,不能只單純認為「泳裝區域」不可觸摸而已,而是身體的任何部位,都要經過對方同意,學習相互尊重。

二、妳的子宮,我的家:我是如何出生的?

我們依照5至9歲兒童對於向量 ( 長度、寬度、高度、重量 ) 的理解,讓來參 與的孩子能夠使用日常生活中物品,呈現胎兒在懷孕各階段的大小變化與出生體重, 並藉由繪本及教具演示生產的過程,使參與的孩子能說出新生兒在母腹中仰賴胎盤及臍帶取得養分、羊水提供環境保護以及出生需要經過宮縮及產道的過程。

向 7–9 歲孩子試教生產、身體教育課程 ( 生動盟提供 )

三、可以喜歡也可以討厭的好朋友:月經

月經是每個女孩都會經歷的生理過程,但它經常伴隨著污穢不潔、疼痛不堪、 行動不便等負面的價值觀。許多年長女性與月經共處了大半輩子,可能還不知道月經如何產生,甚至持續傳遞厭惡和恐懼,使年輕孩子 ( 特別是女孩 ) 難以用較健康、正面的態度與月經和平相處。月經對於男孩子們更是終生無法體驗的身體經驗,如果沒有正確的性教育,他們恐怕會一直以為月經是藍色的 ( 衛生棉廣告 通常以藍色液體作為實驗 ),衛生棉一天使用一次就好,或是以為月經跟排尿一樣從尿道流出。

因此,給孩子的月經教育,首重在認識月經的形成、作用,引發身體不適反應與情緒變化,並提供多元的減痛的方式。同時,也會介紹各種不同的生理用品給孩子認識與觸摸,如:衛生棉、布衛生棉、棉條、月亮杯、月經褲等等。

希望藉由對月經的正確理解,可以讓孩子們免受負面價值觀的輕蔑和壓迫,同時可以獲取舒緩疼痛的方式,學習照顧自己身體和情緒,並能夠靈活運用各種生理用品,降低月經所帶來的生活不便。

四、要,才是要,不要就是不要:情感教育

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協助孩子擴充對正面與負面情感/緒的認識,培養表達喜歡和拒絕的能力,同時分辨和肯認自己的感受,並知道感受沒有對錯,理解感覺是流動、變動,跟你好不好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如同喜歡和玩在一起,喜歡一個人不一定會玩在一起,會玩在一起也不一定是喜歡對方,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練習如實將心裡真正感受表達出來。課程活動也會以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如:同儕、 手足、父母、師長等等來作為討論情感的素材。

五、個性大於性別:拒絕性別刻板印象

這一堂課想讓孩子知道,某種特質不只是某一性別的專利,每個人都可能具 備不同的特質。男生可以具有溫柔、顧家、體貼的特質;女生也可擁有獨立、勇敢、果斷的特質。最重要的是,我們能跳脫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悅納自己原本的特質,尊重別人所擁有的特質,讓自己與他人都能生活得更自在。是 「 個性大於性別 」,不是 「 男生女生大不同 」。

生產教育不能等到懷孕才來教,也不是只有懷孕的家庭才需要。接受普及且適齡的生產教育來認識、照顧自己的身體,是體現健康權的方式之一,是彰顯人權的重要途徑,以確保願意生育的女性都能好好生。希望未來9歲的孩子想到生產,不會只有充滿痛苦的印象,而是一種可以展現能力、自信和自主的重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