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儀解禁,開啟自我探索機會

特別企畫 / 服儀解禁 — 撕掉制服底下的性別標籤

陳韻如|國小家長、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系兼任副教授

過去在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學的年代,穿上學校的制服是榮耀,能彰顯自己的學生身分。同時,校服讓學生認知自己代表學校,在外需要注意言行,是一個約束和管理的工具。今日學生身分和學校教育都已不同以往,現在的學校教育不僅不再以監督和控管為手段,而且內容也不限於知識灌輸和腦力開發。服裝儀容的解放是一個邁向身體教育的關鍵步驟。

多數教師和家長都知道情商(EQ) ,體能和美感的培養同樣都是教育的重要環節。可惜的是教育方式和內容,還是將頭腦和身體視為分開訓練的對象,而且腦力和知識受到大量的關注,身體教育則還處於有待開發的階段。

目前身體教育僅限於生理相關知識和體育活動。但是人不僅是有腦袋,而是也有情感,有感官,有身體。同時關注這些不同面向的發展才是全人教育。身體是自我展現也是和外界互動的媒介,對自我認同的建構相當重要。

身體教育不僅僅是學習如何動,而且要培養感官的敏感度,訓練接受外界訊息的能力。認識自己的身體,學會如何感知和使用身體是第一步。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現自己(的身體和情感)是下一步。成長的過程需要探索自我,服裝儀容的變換是這個過程很重要的一部分。身體上的各種服飾,從頭髮、衣服到鞋子都是展現自我的一部分。

在同儕、師長和其他人面前,以及在不同的場合的說話方式、肢體語言,以及穿著打扮關係著個人形象和自我認同,因此需要學習。每人小時候都有試圖透過打扮,找到自己的經驗,無論是穿上另一性別的服裝,嘗試超年齡的打扮,次文化裝扮等等,這都是嘗試探索,什麼樣的外貌變化會引起外界什麼樣的反應?換上新的髮型,穿上不一樣的衣服是體驗社會文化規範和被規訓或抵抗的練習。這個尋找自我的過程,除了自信和勇氣,更需要外力的支持和認同,目前學校內的服裝儀容規範限制了學生這些探索的機會。

僵硬的服儀規範讓一個學生,除了學校或學生身分認同之外,沒有機會尋找其他自我認同的基礎和所屬的群體。讓他們無法發展並建立和其他群體的連結,找到自己的定位。除了學生身分之外,我是誰?我今天需要扮演甚麼樣的角色?我想讓別人看到什麼樣的我?這樣的思考和練習是成長的一部分,衣物是這個練習不可或缺的工具。服儀規定和管理卻讓學生喪失了探索自我和展現自我的練習機會。同時,壓抑了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創造以及削減和其他社群建立連結的可能性。因穿便服而必須面對同儕比較的壓力,並非是支持服儀規範的理由,反而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練習。

我依稀記得,小孩兩歲,上幼幼班後不久,就回家要求要有雙和同學一樣有卡通圖案的鞋子。原來在這麼小的時候,就有物質上的羨慕和比較,隨著年齡增長,還會擴張到其他面向。同儕之間的比較無法避免,就算穿著制服,同學間,還是有許多反應不同家庭資源的東西,從所使用的文具,週末的休閒活動到居住環境都可以比較,這樣的情況並不會隨著服儀規範的訂定或成長進入社會而消失。

同學之間可以羨慕和比較的東西太多,成績好壞、家庭成員多寡、父母職業、身高體重……因此,如何看待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需要練習:探討自己羨慕的是什麼?是否擁有相同的物品所帶來的影響為何?別人又會如何反應?學生需要盡早學會如何面對個別差異,尤其是家庭背景產生的各類資源的落差,了解社會多元和個別差異,知道不平等的存在,學習面對社會不平等應有的態度,探討改變的可能。建立出健全的自我認知,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的差異,才能避免歧視和霸凌,這樣的複雜且困難的過程需要練習,更需要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從旁協助。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應該是保障每個學生平等的權利,讓大家受到平等的對待以及享有相同的資源,而不是抹滅個別差異,試圖透過服裝儀容管理,製造出大家表面上都一樣的假象。沒有差異並不等於公平正義。

無論是教育學生面臨比較時應有的態度,還是輔導小孩自我探索過程,都非
容易的事。現在小二的女兒為了一星期一次的便服日,需要花不少時間挑選、鬧脾氣;為此,我們需要在前一晚挑選好衣服,以免隔天因而遲到。雖然穿校服就可以避免這些麻煩和爭執,但是做為家長不應為了省事,而排除了小孩學習的機會。學校也不應為了方便管理學生,制定僵硬的服裝儀容規範,讓小孩喪失了認識身體、探索自我的機會,尊重個別差異的練習。

不可否認的是,穿上一套和同儕一樣的衣服,能強化歸屬感,建立集體認同,提升團體向心力。就像沒有校服的大學生喜歡幫自己製作系服,喜歡參加制服日活動,一起穿上高中制服,緬懷過去。他們沒有制服,卻都喜歡有制服或穿制服。但前提是,他們是在沒有被強迫的情況下,選擇了穿上一樣的衣服。所以應反對的不是校園內各種集體服飾,無論是校服、班服、運動服或任何共同的裝飾和標誌,校徽、書包等等的存在。應該反對的是僵硬的服裝儀容規定。學校更不應該以要求勞動服務,扣分等等方式來處罰違反服儀規定的學生。就像穿上校服能加強認同感,但是被強迫穿上校服,只會產生反效果。校服的存在並不一定要搭配著嚴格管理,學園內服儀的解禁,不表示需廢除校服。

身體是自我認同的重要基礎,衣物髮型則影響著自己和環境的關係,所以服裝不僅僅是自我呈現也是和外界建立關係的媒介。大家都有過希望和別人一樣,被接受,卻又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的青澀歲月。我們都知道,嘗試做自己又尋找和外界的認同是人生重要的過程,所以期待校園能成為這個成長過程的起點,讓學生能夠在一個包容友善的環境,學習自我表達,發展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