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呂明蓁 / 本刊總編輯暨編輯部全體人員
記得高一國文老師在我們入學後給了我們一篇作文題目:我擁有,我感謝。後來,這六個字就深植在我的記憶裡,成了我在遇到逆境時的正念。我忘了當時我的內容寫的是什麼?高中時候的我,可能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為了成績唬爛掰吧!但我依稀記得老師用這篇作文做標準,直接指派我做了學藝股長。就這樣,我莫名其妙的多了許多額外工作,除了上學日,假日還到學校去「加班」,做了許多班刊、海報、教室佈置、甚至還幫英文老師翻譯起當時家扶中心海外認養孩童的感謝信。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os.自己那時怎麼就那麼耐操)?!高一的我,因為班刊,開始翻牆外出去找印刷廠選鉛字,排版,跟其他編輯吵架,還有跟老哥求教他在編建青時的一些經驗。就這樣,做出了點興趣,除了大學系刊、校刊,後來一路的打工都和這個不太脫離關係:廣告公司AE,記者、文案,傳播公司文書、創意、廣播文稿、刊物編輯、甚至到出國都掛著某報的駐派鐘點記者。
只是,最終選擇了教育作為專業,在需要適應語言,進入緊湊的學業中,這些事就開始離我好遠……。直到這次接了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的總編輯。我有種重作馮婦之感,但也有幾分惶恐。前面90期的季刊,無一不是前任總編輯們嘔心瀝血之作,我還能做些什麼?除了蕭規曹隨把季刊的品質維繫下去外,還能夠有哪些空間可以發揮?性別平等教育的主題,從相關法律、婦女,從91期來到98期,此刻,在第一階段季刊編輯任務即將結束之際,回首這兩年,我擁有,我感謝,這六個字又在我的腦海迴盪。
我擁有,我感謝:團隊的形成及運作
已在中年的我只想要像孔子說的,學著知天命到耳朵順順的退休。從單純開會、諮詢的性平會委員到接下這份任務,根本就是件始料未及的事,完全不在我的預期之中。從前任總編輯張盈堃的手中接過工作,那時的我除了預期這是一份很費時費力的工作,也有基本認知,這應該也不會是份討好的工作。只不過還是有著一份浪漫的理想;尤其是知道從91期開始可以改變封面風格,還可以進行把季刊電子化的嘗試。最重要的是,我們得到大boss首肯,在季刊中加入發行人的話,陪我們披荊斬棘「做性別」。
不可否認的,做性別平等教育是一份任重道遠的工作。投入性平教育季刊的工作,若沒有一點對刊物所賦予意義的想像和內涵可以被讀者喜愛的期許,是不可能的。
兩年來,我們把臺南大學性研中心二樓的兩坪空間作為基地,擺上兩張桌子、兩張椅子、兩位助編,91期起季刊的改版任務自此展開。新的開始是新的視野、新的關係也是新的磨合。小小的編輯基地,流動的助編們注入理想和心力,有人離開,有人留下,現在我們的助編團隊建立起大家最珍惜的默契。
季刊編輯部是個迷你社會,人際網絡卻無遠弗屆,我們與分散在北中南東的副總編輯相互支援協尋資源;與各期專題的企劃主編們往來討論,擬定邀稿方向與主題;還有,與四位不同學程階段的研究教師開闢切身的「教育現場」專題,與執行編輯的行政協商和印前定稿,從助編到全體的編輯群,我們每個人都投身內容編寫或採訪或行列,各有著力。最後在封面設計師和兩組美編團隊協作努力,將改版後的季刊,呈現在大家面前。
對此,我擁有,我感謝。
您要的新季刊已經在路上了
隨著季刊即將邁向百期,編輯團隊不斷思考,如何能讓一本具教育意義的政府刊物更「好看」,並且更貼近生活。性平教育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季刊可以成為每個人的休閒讀物,或睡前翻閱一下的雜誌,也許我們便能距離「性別平等」更近一點。
秉持著這樣的想像,我們規劃了幾個未來季刊可能的轉型方向。首先是調整文章調性:為了讓教育現場的工作者、家長及學生們,能有效吸收、掌握性別相關知識,我們將減少文章註腳的使用,以日常用字講述概念,並透過生活可及的經驗輔助說明,希望在盡可能維持內容深度的同時,將學術論述轉譯為較平易近人的「氣口」。
此外,季刊的架構也將進行全新改版,不僅會邀請本刊副總編輯撰寫專欄,為讀者補充諸如SDGs(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性教育、性別法制等最新資訊,也將策畫更多元的專題,訪談在各領域思考、實踐性別平等的行動者,期待讓讀者接觸更豐富的觀點。
最後,除了既有的臉書粉專、Medium部落格,季刊亦將設立電子書平臺,並與不同媒體合作進行內容推廣──雖然,這些計畫目前仍在籌劃階段,但希望這些改動,能邀請更多讀者認識性別、進而加入推動「性別平等」的行列。我們仍在路上。
謝謝大家支持我們團隊,這近百期的政府刊物,這小小的改變。
99–106,我們繼續加油。也請大家繼續支持性別平等教育季刊,不吝給我們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