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qcufg2op9lm8bkhyngcza

「兒童人權」如何成為這一代性教育的解方?! ── 從「網路性世代」說起

專題企劃 / 給教育造浪者的性教育

翁麗淑 /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新北市鷺江國小教師

去(2022)年6月,我受邀擔任「網路性世代」的諮詢老師。在其中,我充分感受到這些孩子滿滿的能動性,因此也對下一個世代的性平教育有了更深的期待!我們這一代在性教育的分歧與困境,也許可以在下一代的主體掌握上,看到更明確的方向。

朝勛是這個團體中我最早認識的成員,也是《網路性世代》計畫的發想者。訪談了剛滿18歲的朝勛,讓我對這個世代的孩子有更深的理解,也更肯定了我的想法⸺徹底實踐兒童人權,性教育就能得到最佳的實踐方向。

圖 / freepik

兒少的性與愛

「戀愛,從小三就開始了」,朝勛提到自己的初戀帶著幾分靦腆。小三的戀情並沒有維持太久,他說,「兩個人也沒有較親密的互動,彼此藏著是戀人的秘密,似乎就是最親密的模樣了。」五年級前分手,但在畢業典禮時,初戀女孩仍傳來祝福的訊息,顯示著戀愛的練習題並沒有因為分手而彼此怨懟或疏遠。

身體的相互探索,在五六年級的班級裡頻繁地出現著,午睡起來,男孩們會互碰彼此的陰莖,互相笑對方「硬了!」朝勛一面笑著,一面解釋著當時的互動,其實絕不是大人擔心的「性別事件」,反而在這樣的關係裡,承接著男孩成長的尷尬,彷彿說著彼此的不孤單。「長毛」也是彼此分享的話題,互虧彼此就要長大了,然後偷偷刮掉自己的陰毛包在衛生紙丟掉…….這些彆扭都在說著那個面對成長的卡關和不適應,也許每一個世代都存在著,只是這個世代因著更多的媒體資訊近用與性平教育的落實,班級間的氛圍似乎更能把「性」的話題日常化。對比著我們這一代對性的隱諱與禁忌感,「網路性世代」的「性互動」反而讓即將進入青春期的男孩接受了「變聲」、「會變大變硬」是成長的一部分。

A片是性教育裡恆久的主角,朝勛提到自己接觸A片是在國中時,補習班的學姊給大家看的,他記得當時看到手機畫面中濕成一片的樣子覺得噁心,也就沒有興致繼續看。不過他知道,確實有一些同學會很想一起看,一方面有情慾的探索,另一方面好像標示著「長大了」。

如果說A片是檯面下的性教育課,那課堂裡的保險套課程就像是性教育的櫥窗擺飾。朝勛稱那位被選到講臺上為假陽具套上保險套的同學是勇者,在大家一片笑聲中,勇者帶著無奈的表情完成任務後,立即去洗手。

我提出疑問:「如果沒有這堂課,你就不會戴保險套嗎?」朝勛想了一會兒,說:「戴保險套其實不難,但當時老師拆解成好多步驟,好像一定要照著這樣走才是正確的。不過,說起來其實應該拿到就會了……」我們核對著,究竟保險套課程要教的只是戴保險套的步驟嗎?還是,誰去買保險套?(他說,「還是不敢買啊……」)可以隨身帶著嗎?(說是平安符會不會比較不尷尬。)如果有需要協商,那要怎麼做?(「拒絕」與「同意」之間是不是還可以有其他的回應?)對比著這些更需探究的議題,推出一位勇者的保險套課程看似在性教育上的進步,但與學生真正的需求又有一段距離。難怪朝勛會說:「看似多元的性教育課程,但我們不能問太多,也不能太有感覺……」大人的隱晦與閃躲,其實根本躲不過這些已然在青春期關心著自己成長的孩子啊!

「情感」在國高中時期當然是更澎湃的,但朝勛很認真地提到了這個時期校園的禁愛令,導師會追蹤且拆散,於是情侶們的親密互動要更留意老師們的視線。對此,朝勛感到困惑及不滿,高一時便著手進行了一個校園情感調查「校園情感事件⸺處理方式千奇百怪,無法可管?」這個調查研究,獲得許多學生支持外,透過民間團體的協力,也傳達給民意代表,算是校園學生情感戰場上的一次邁進。而在這個行動中,我更看見了,新世代的孩子已經不再只是「乖乖受教」或「叛逆恣意而為」這兩種選項而已,被賦權的青少年,已經可以用理性且具說服力的行動來對抗保守威權的校園勢力,令人欣賞且充滿期待

「網路性世代」的行動,宣告了高中性教育教材的道德綁架與不合時宜,他們還更進一步提出了自己期望的性教育。

從兒童人權出發的期待

「現今的學生已從懞懂,躍入憤怒、難受、壓抑、挫折的集體共感。我們對性、性別、情感的各自獨特又真實的需求(生命經驗),在成人所組成之利益團體的各方拉扯、由上而下切割的教育制度政策中,層層隔閡、無法細緻被承接。社會的擠壓下,被迫得往更隱密的場域靠近、取暖。現有正式卻又保守的教學空間、氛圍、討論模式、教具資訊並不符合學生為主體出發的「回應性」,需要更多真心的合作與對話,我們想要共同設計:何為完整正確應知情的資訊?何為平等的考量意見、引導討論與具體回應?舒服討論「性」的現場,需要教學當下學生的「敢」參與、教師的積極聆聽、適度且直接的回應。對「自主」一詞並不需要恐懼,這是一種在液態(多變)的結構下,給予學生個別空間思辨、彈性、歸屬的倡議。希望大家能真正視彼此為夥伴,能夠信任對方、相伴相長。」 — — 朝勛寫下自己對教育的期待

朝勛從高一開始參與許多校內外的公共事務,接受過許多組織辦理的兒權培力活動,一路上也集結許多夥伴,共同關心議題、展現影響力。這些孩子提供了我們看待兒少力量的新眼光。從《網路性世代》的實踐與這次訪談中,看到這些孩子不只對自我感覺清晰,對論理與語言使用精準。在回憶自己的成長家庭背景、父母的狀況,以及學校的生活與人際的各種互動,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一個擁有主體意識的孩子可以如何挺直無畏的長大,感受這個社會的滋養與期待,清楚自己需要甚麼,期望獲得什麼或為了什麼努力。成長過程中,孩子有機會更深刻的認識自己,也能體認這個世界的模樣。而這些往外與往內更多更深的理解,正是我們談「性教育」的重要能力,也是我們長期欠缺的方向。

事實上,聯合國在2018年推出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也揭示了重視兒少的主體,以及他們的健康與福祉,絕對是性教育重要的目標。從「網路性世代」的研究發聲,老師與家長們更應該將目光從爭論不休的性教育分歧,轉到以兒少為主體的聲音與行動上。這一波兒少參與的培力,示範了孩子不可限制的可能,我們相信,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並給予足夠的資訊,創造更多對話討論與思考的空間,也就是符合「兒童人權」觀點的教育態度,會是下一代性教育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