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 性別與在地社會推展-社區女性培力
圖文 |魏曼玲 幼稚園園長、鄉村小屋 1 & 2 店女主人、「她市集」創辦人
在地女性在做什麼?能做什麼?聽完專題主編跟我解釋這次專題的規劃後,回想著自己這些年來在鳳林做的事情,想著我們擁有一群「鳳林女人幫」好姊妹一起打拼,一起做了一些活動,為這片大家共同居住的土地,這份美好值得分享。我跟家鄉鳳林的關係是這樣開始的……
1970年我出生於鳳林小鎮,直至現在50多年的人生,幾乎都在鳳林生活,當然年輕時我也曾懷揣著理想,想到都市展開新人生,無奈那一年在臺北打拼的日子,我嚴重水土不服(笑),揹起行囊,我回家了!這一回來就再也沒離開過!
回到鳳林就像回到母親的懷抱那樣安定、安全。20多歲時,我以自己的幼教專業在鳳林開設了幼兒園,這是我深根(深耕)鳳林的第一步。鳳林將近6成5的人口是客家人,算是東部客家農業鄉鎮,多數人務農,鎮上有個「校長夢工廠」小博物館,充滿濃厚的教育氣息。但說來也挺有趣的,我經營幼兒園近30年,前面一半的歲月,除了家長,好多人都以為我是外地人哪!我想應該是我只埋首於教育工作,對於學校以外社區的事情,很少涉足!對於出生很熟悉卻又同時陌生的家鄉,即使我住在這裡,卻始終有個距離感,直到開了雜貨店,這個決定帶給我很大的行動能量,也開始改變一群女人與鳳林的關係。
隨著幼兒園的經營日益穩定成熟、我的年紀漸長(笑),8年前我在鳳林有了第2份事業──鄉村小屋雜貨店。這家雜貨店是我步入中年的興趣延伸,販賣風格雜貨也分享美好的生活態度。店裡的客人多數是觀光客,較少鳳林在地居民。令人驚喜的是,我的店吸引了返鄉遊子興趣,也讓跟著返鄉探親的媳婦有了可以排遣無聊的去處!年節休假時常迎來她們的佇足,那短暫的時光裡,我們天南地北的聊著這個家鄉小鎮的一切。
一句鳳林東、一句鳳林西的,我們非常熱愛這個家鄉,靜謐地座落在花東縱谷上依山傍水,背倚著中央山脈,面向海岸山脈跟太平洋,南北被馬太鞍溪、壽豐溪兩條溪環繞著。鳳林沒有太多的連鎖性的商店,作為臺灣第1個被認證的國際慢城,許多商業活動相對低度維持,然而鳳林也同時面臨年輕人外移跟人口老化的問題。跟遊子、姊妹們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很多人告訴我:「你的店門太小,會讓人猶豫是不是該進去」!
很快的,我決定改變小屋的經營模式,試著從室內延伸到街區,敞開大門就在馬路上辦起活動,小屋市集就這麼誕生了。我對鳳林的心,也因此打得更開。因為攤位的招募,以及市集上的來客,讓我認識更多在鳳林生活的人,我的一群好姊妹就是這樣一個個收集來的(笑),小屋商品風格的鮮明,自然吸引志同道合生活愛好者!
也因著雜貨店到小市集的經營,我才看見小鎮的老人化越來越嚴重,地方沒有活力!接著我進一步有了熱鬧鳳林街區的想法,我認為只要把地方熱鬧起來,小鎮就會變得有活力有趣。但這計畫已經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於是就找了我在小鎮裡的一幫姊妹(鳳林女人幫)一起幫忙,決定把市集辦的有主題特色,和社區有更多的連結、對地方有所貢獻。
2014年成立的「鳳林女人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團體。一群算是生活品味、志同道合的女性,成員有在地鳳林人、有鳳林媳婦,媳婦中還包括來自大陸和韓國的外國人,平時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有上班族、有老師、也有麵攤老闆、也有家庭主婦。大家因為小屋結識、相知、相惜,還一起取了一個「鳳林女人幫」的團名。每當聚會時,「如何讓家園更美好」一直佔據了我們這群女人幫的主要話題。
從舉辦第1屆的「蝸牛遊市集」開始,一種女性的思維出發,柔性的詮釋,很快的集結,很快的熱血沸騰。由於沒有成立正式組織,所以也就沒有資金上的來源,一切都是自給自足,土法煉鋼開始的。在女性刻苦耐勞及柔性創意之下產生的特色和氛圍,小屋市集蛻變成「她市集」,並且很快的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我們總共號召了近30個攤商一起作公益,並將所得捐給公益團體。女人們帶著孩子來辦市集、鄉親們手牽手來逛市集,邀請65歲以上老人們來接受按摩服務和小禮物,愜意與歡樂充滿街道,好不熱鬧!
市集就這樣陸續辦了幾次,我們持續將所得的盈餘,捐助關懷地方弱勢家庭,之後又舉辦一些社區活動,像是給小朋友說故事,媽媽才藝教室、讀書會、電影分享會、女性專題講座、地方人士的著作分享會、展覽等地方藝文活動!這一切付出的同時,我們也享受著它(她)所帶來的美好過程!
一群女性想著自己跟家鄉鳳林的關係,討論著我們能做什麼,想做什麼,隨著我們著手辦了市集,行動的能量終於匯聚而出。當時我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就是社區營造工作!也就是說,我們對家鄉的摯愛是我們行動的初衷,採取的行動是大家共同討論的結果。有人說這種公民自主行動是一種社區營造,其實對我們來說,就是一股女性集結的溫柔力量,帶著我們向前,大家齊心協力,各自發揮所長、分工合作,最終迎來美麗的果實!
市集、活動就這麼交錯舉辦持續了一兩年後,我們終究迎來了家庭發展週期的現實困境。鳳林女人幫的每位成員,都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事業,在蠟燭兩頭燒的狀態下,又同時要投入公共事務,難上加難。女性承擔了家庭照顧的社會期待,要打破女性角色的框架侷限,既辛苦也很難內外兼顧。家中有老有小要照顧,在偏鄉也沒有太多公共資源可支持照顧責任,即使已跟先生協商家務分工,但成員們還是暫時先以打點家務為重,待日後家庭照顧減輕後,再重新出發。
在這個過程中,女人們看到自己更多的價值與能力,女性溫柔且美麗的力量成為小鎮一道美麗的風景,曾經的肯定和自我實現,相信都是美好的經歷,即使時而閃耀、時而沉潛!
期待,因為「她們」的曾經,會激起新一代的女性力量,在不同角落繼續崛起發光。希望未來這樣的女性力量,會持續像星星般發光,成為大家在鳳林停下腳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