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vqhecgc3mt9ucyqn5wvw

鳳林國際慢城:帶領農村熟齡婦女參與社區事務推動

專題企劃/ 性別與在地社會推展-社區女性培力

李美玲|鳳林媳婦、花蓮縣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鳳林景點 「水田映山景」。( 游焰熾攝 / 李美玲提供 )

2014年,鳳林鎮在公私協力之下,成為臺灣第1個獲得「國際慢城」(CittaslowInternational)認證的城鎮,啟動臺灣慢城的紀元年,慢城也提供了臺灣省思現在的在地生活,是否可以朝向更加永續與健康的方式去發展。而慢城的啟動,起初就是一群農村婦女想著我們要留給孩子什麼樣的未來?有沒有可能更好?而大家對於更好的想像,是不是有一個可以談論的目標,慢城成為逐漸凝聚大家共識的方向。

「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環境

鳳林鎮有相當高比例的客家人居住在此,是個以農業、教育等為重的東部城鎮,在發展的軌跡上,也遇到跟臺灣其他鄉鎮類似的困境。臺灣的傳統社區發展協會或組織,長期都由男性擔任主要領導者,但在近20多年來的社區營造工作推動上,婦女的參與比例遠高於男性,也帶來重大的影響力。女性關心社區、關心在地,大多從自身經驗出發,這也是我能維持長期的熱情與迫切投入社區工作的主因。20年前大兒子出生,看著鳳林的條件,年輕人被迫外出工作、產業凋敝、人口嚴重老化,我想要用20年的時間讓鳳林變得不一樣,希望鳳林可以成為一個孩子想留下來就可以留下來的家鄉。

最早從「造人」工作開始,社區的婆婆媽媽聚在一起討論「一起帶孩子」、「社區某個髒亂的角落不好」,我們從一些簡單的活動開始,辦了親子「全民應撿」,就是全民都應該來撿垃圾,沿街撿垃圾。眼見社區一塊閒置40年的荒地,雜草叢生無人理會,而我們能作什麼?於是我們開始跟公部門接觸,學會跟公部門溝通,運用自身與公部門的資源,讓社區的這塊荒地在整裡過後變身為小公園。這件事情看來很簡單,但是,卻給了社區婦女與孩子學會很重要的一件事「相信自己可以」帶來改變,不再是到處抱怨、覺得無能為力,而是成為「行動者」,透過這些行動經驗感受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與義務。

「親子共學」照顧孩子在村子中長大

從事社區女性的培力工作近20多年的時間,初期以學習美食與手工藝的課程來吸引大家出來參與,建構婦女的聯繫系統,團結在地婦女,而農村有兩個優勢,一個是原本就很緊密的鄰里關係系統,另一個則是農村生活原本就具備的「公工」概念,「公工」就是指對於公共事務每個家戶都必須義務出來貢獻勞力。因此,在籌組社區婦女成為志工隊,並產生行動團體的過程中,相當順利。

從參與課程,到組成志工隊,讓每個人都可以盡力表達意見與對公共事務的意見,也因為是重要的行動者,越來越能影響地方的重要事務。而有一群年輕的婦女,他們更迫切的期待成為世代之間的橋樑,並希望鳳林的生態環境與文化能夠涵養孩子,成立親子共學團,家長們邀請全村一起來教育孩子,高齡的阿婆就成為孩子的老師,阿婆的菜園與廚房就是最好的教室。跨世代的文化學習,就在親子共學的家長努力推動下,產生具體可行的方法。

在農村「我們可以聊聊同志議題」

在婦女培力過程中,學會迎向時代的變動,不斷學習與挑戰自己,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保守」農村,因為公投案,我們面對了激烈的一個討論「同志議題」,我們在跟其他的倡議團體合力下,我們辦了酷兒影展,同時邀請社區的所有長者欣賞同志電影,映後還進行了精彩的討論座談。雖然我們沒辦法一下子影響或改變傳統長輩的想法,但是,能夠公共討論這項議題,就是跨出一大步,而北林里則成為全花蓮縣唯一一個公投支持同婚高於反對的村子。

隨著手機LINE群組的普及,要面對資訊混亂的網路世界,同樣的我們要提供一些能力給我們的長輩,也跟青年倡議團體合辦「假新聞清潔劑」的活動,也讓農村長者具備媒體識讀的意識和能力,不會被過多的假新聞蒙騙,造成身心健康、財物的損失。

回到生活的婦女工作

看起來五花八門的活動,最終還是要回到社區的生活,鳳林鎮是全臺灣的5大長壽鎮,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全鎮人口高達近25%,換句話說,在鳳林每4個人就有一位是高齡長者。20年前,社區就招募婦女志工,在衛福部與縣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社區關懷據點,逐步建構完整的長者照顧系統,其中女性志工的常態參與力量是最重要的。同時,想要追求社區永續,開拓自主財源,社區推動花草手工紙小夜燈的DIY活動與社區導覽,吸引有興趣的人前來認識鳳林,活動收入可用來維持長者照顧系統的完善,社區婦女也在過程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擔任DIY的老師,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力。

在20多年的培力過程中,我們有了兩個很深刻的觀察與感想,其實每個人都想「成為有用的人」,即使是長輩或弱勢的身障者,他們都有熱切的心想要成為有用的人,培力是協助每個人發現自己的長處,引導或創造可以一展長才的機會。另一個最重要的是「樂在其中」,生活要開開心心,保持幽默感,愉快的生活,熱衷自己正在努力的事情,任何事情才能永續且開心。

「找到田」國際泥巴運動會

我們找了一塊田,讓所有的人下去玩泥巴,沒有仰賴公部門資源,而是自己要先玩得很開心,然後邀請很多人一起來玩。最初只有數十人來報名玩泥巴,但休耕期的泥巴吸引了人們親近土地的想望,幾年下來參加者現已破千,不同國家的人也想一起來玩。

最初的起心動念舉辦「找到田」國際泥巴運動會,是因為社區的一位長者,她告訴我「踏進泥土的孩子,他才會回故鄉」,就是這樣一句讓人動容的信念,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踏進家鄉的土地,有歡樂美好的回憶,這個回憶可以成為他將來回家鄉的動力或者生命中美好的一幕。

我們的願景

在地婦女在做什麼?能做什麼?在地的婦女除了一肩扛起家中老少的照顧勞動之外,我們對生態環境、日常生活的關心跟敏感度,讓我們將對社區事務的興趣拓展為更積極的在地關心與行動,經營我們的家鄉──鳳林。鳳林用慢城的力量來守護家鄉,慢城是光環也是保護傘,用大家對慢城的認同形成力量,我們有能力抵抗外來不當的開發與環境破壞,我們會不斷地致力於讓生活環境更好,慢城不但讓我們一起勾勒未來40年的願景,更讓我們成為參與的行動者。

(左)北林社區「食農教育種黃豆體驗」。(右)鳳林景點「北林客家麻糬」。( 曾瑞騰攝 / 李美玲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