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場 / 人權、性別 「 愛 」 好好教
李雪菱|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本刊研究教師
兒童人權與性別議題看似沈重,卻因為能貼近學童生活及其學習需求,而有機會引發學童在課程活動中全心投入。我的課程與教學經驗告訴我:沒有人不喜歡「關心自己」。
人權教育狹義的定義,是有關民主、法治、公民教育、甚或社會科學等範疇, 廣義的定義則是一種生活方式 ( 簡成熙,2001)。創新開展兒童人權與性別教學的這 些年來,我總是先參與學童的校園生活,再從他們的喜怒哀樂中找到學童的學習需求,進而與他們的導師凝聚課程共識、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發展課程,最後,與協同的導師共同省思課程的歷程與發現。一路走來,我們深受學童的思考脈絡所吸引, 也往往因此更珍視每位學童充滿差異的文化背景與求學經驗。
感謝每一位讓我進班的教師,願意打開城門,讓學童與我共渡這些時光。我也真誠感謝只讓我進班上過一次人權課,就對我入班與學童對話感到懼怕與排拒的老師。那戰戰兢兢的眼神、全身緊繃的肢體語言,以及全身散發出的那種 「 讓學童理解兒童人權是一種危險 」 的光暈,正是現階段臺灣校園兒童人權教育最需要挑戰的一關。
本文透過田野觀察、對話與行動主張,大膽從事 「 教學的自我揭露 」,希望拋磚引玉,引發更多本土文化脈絡的兒童人權與性別教學討論。
田野觀察:評估兒童校園日常中的學習需求
遊戲區裡的哥哥姊姊好可怕!
多年前,初次進入小學帶兒童人權課程時,我還不知道怎麼教兒童人權。因為覺得自己很嫩、很菜,所以決定先從 「 田野觀察 」 開始。我的田野觀察工作包括蒐集與澄清目之所見、耳之所聞,以及掌握種種知覺體驗所得到的感知訊息。很幸運地,就在我心中發願要開始從事 「 兒童人權教育 」 之後,兒童生活世界中的悲喜歡憂便朝我襲來,毫無保留。
「 老師,六年級的大哥哥大姊姊,好可怕! 」
我化身110公分的小一生。想像一下160公分的大哥哥,要從攀岩牆上往下跳時,大叫一聲 「 閃啦!」的威力。
確實,還蠻 「可怕」的
然後,我走入遊戲區田野。
我開始了解,大哥哥大姊姊的呼喊不一定是惡意,也可能是 「 好心 」 要保護低年級學弟妹,提醒學弟妹要閃開,以免受高年級生從攀岩牆高點跳耀而下的撞擊力所傷。人從高處往下喊叫,不由得需要加大音量,而簡潔有力是個聰明的作法, 「閃啦」一詞難免衝口而出。
從遊戲區田野得到上述理解後,我評估問題不在大哥哥大姊姊 「可怕」與否, 而在於小學高年級生與低年級生 「與差異相處」的能力,包括:年齡差異、身高身材差異、共享遊戲區時的設備空間需求差異等。因此,澄清問題後,我將需要解決的問題定義為:如何增強小學高年級與低年級生「與差異相處的能力」。
於是,我初步擬定一個跨屆的 「 我想認識你 」 的活動。內容是以兒童人權與性別平等為核心精神的小天使與小主人系列課程,總課程次數為六次,時間長達一學期 ( 半年 )。邀約小學一年級和六年級導師協同授課時,兩位導師慨然同意,三位老師立即凝聚協同授課的共識。
小一導師期末時回饋我:「經過兒童人權與性別課洗禮後,現在這班學生『來告狀』不再讓我苦惱。因為,他們在人權與性別課上,已經學會『撨代誌』¹。我只需要在旁邊,像你上課那樣問他們說:『真的啊!那怎麼辦?』其他學生就會開始出主意,最後他們一群人自己就可以搞定了。」老師的回饋讓我聽了樂不可支。
[1]撨代誌(tshiâu tāi-tsì),臺語,意指協調複雜的人事議題。參自《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default.jsp (tshiâu tāi-tsì)
記得當年還為課程還拍了兩部完整的兒童人權紀錄片,與無數課堂短片。校長在隨機受訪時中直率地告解:「原本我蠻質疑小一生上什麼人權與性別課?隨著你們課程一次一次進行,看見學童能這樣侃侃而談,成果還蠻驚人的,往後我就更尊敬孩子,不再覺得低年級不需要上兒童人權與性別課了。」
本文兒童人權教學創新點子來自以下:
1.《人權教育 ABC》²彙整了聯合國針對中小學兒童人權教育的各式教學資源與議題。
2. 雪菱老師的田野觀察紀錄 ( 包括:跟小朋友相處、觀察兒童校園生活故事 ),從中提取人權議題。
3. 蒐集導師教學需求。
4. 緊抓住小學校園中重要的課題、活動或時事議題。
5. 學童所主動提出的學習需求與建議,如:想聽故事、喜歡繪本。
[2]《人權教育ABC―中小學基礎人權教學及活動演練手冊》全文,請見連結: https://reurl.cc/MZK5an
對話:發展師生對話、創造學童對話窗口
人為何受歧視?因為經濟不好、功課不好、胖不好
聆聽學童的所思所聞,往往能接到許多受用的觀點。我在另一個小三班級擔任過兒童人 權的課程老師 ( 志工老師 )。有一次,帶學童共讀繪本《不是我的錯》。我們討論到 「 何謂 歧視 」,也延伸討論 「 被歧視的感受 」,以及「為什麼主角會被歧視」等子題。學童全神貫注地腦力激盪,我也認真地將同學們的回應⸺寫在黑板上,最後還煞有介事地進行正式表決。每個人可以同時舉手多次,最高票的前三名依序為:經濟不好、功課不好,以及,胖不好。
依稀記得,第一位發言的男孩雖是高高地舉起手,卻是低低埋著頭回答問題。年紀小小的他,聲音卻厚實穩重,「因為經濟不好。」經歷問題澄清的過程後,他告訴我們:繪本中女孩是因為家境貧窮而遭受歧視。與學童發展對話的歷程,深深吸引著我。我使用類似的技巧,引導學童與我發展更深入的對話,因而得知這群出身鄉村學校的小學生,最大的煩惱是貧窮;其次是功課⸺同學們因大人對功課的深刻期許而備感壓力;最後,是身材肥胖。儘管分享這想法的學童,並非 「肥胖」到足以自顧自憐。但是,眼前的他,最豐富的負面經驗就是「因為胖」而被取笑「跑步慢」,因為「跑步慢」而會「害全班接力賽無法得獎」,因為「全班接力賽無法得獎」就會「害老師生氣」,因為「老師生氣」就會「害到整排同學無法下課」。當我們的討論越發深入,同學們深入對話的能力也越形增強。歧視不僅是理論課題,更是班級經營、人我關係與霸凌現場的直譯。爾後,系列課程又被我們轉化為數個重要的兒童人權的主題,包括:生存權 ( 貧窮帶來的恐懼 )、遊戲權 ( 沒得獎 導致全班無法下課 )、人格權 ( 因身材而受到人格污辱 )、受教權 ( 成績好壞導致受教機會不均 ) 等。
我們因此起勁地共讀了《世界人權宣言》繪本,延伸出更多可連結討論人權與性別主題的繪本。期間,我們好喜歡《人權教育 ABC 》裡的遊戲,我將之應用與穿插在繪本討論之後,讓每次上課都像赴宴一樣熱鬧滾滾。我還記得在小一班上共讀《真正男子漢》時,小女孩舉起手質問「繪本中『那個男子漢』,為什麼要嘲笑女生?」女孩用數學邏輯的方式,推理不出此等人間滋味,她當真不懂地問:「可是他嘲笑女生?那不是嘲笑他自己的媽媽了嗎?」 我把兩班學童的問號捧在手上、心上,他們豐富的思考線路就這樣伴我度過了好些年,收穫滿滿的教學歲月。
我將協助帶領兒童人權教學所使用的繪本,載錄於以下「兒童人權繪本書箱」。讀者可以參考不同主題所對應的繪本,進行教學。
行動主張:互動之後,世界就不一樣
如果能早點認識他,就好了
時間再回到我與小一、小六一起上兒童人權的課室。
作為「外來資源」,我很榮幸可以擔任主要授課者,在兩位老師的信任下,我分別為高低年級上一堂「自我了解」的課程,完成「偶 ( 我 ) 是誰」手偶作品。 第三堂,我們將主力放在低年級,由低年級生設定校園中的「祕密基地」,並發展 「訪談大哥哥、大姊姊的訪綱」。
第四堂進行「相見歡」,小一與小六兩班把教室坐滿、站滿,再以抽籤決定小天使與小主人的配對。因人數不同,以及小六融合了特殊生的緣故,我們依照學生條件適當安排少數組別配對為兩位小天使 ( 小六 ) 對一位小主人,效果頗佳。活動歷程中,小六老師意外發現類似活動不僅有助於小一、小六連結情感,也擴大了小六生表達其承擔責任的一面。導師表示自己對幾位沈默的小六同學誇目相看。這些學生上課靜悄悄,卻很能照顧學弟妹,這是尋常的課程與教學激發不出的學習表現。 小一導師與我發現,該班的小一生已不再懼怕學長姐,下課時間牽手相約去小六教室「看」大哥哥、大姊姊,只要看到自己的學長姐,就像中獎那樣高興。類似的觀察令我十分驚豔,小一生光是睜睜地看著人模人樣的學長姐,也能如此雀躍。
第五堂課,由小一生帶小六生前往校園祕密基地 ( 如:司令臺、遊戲區、大樹下等 ) 進行訪談,小一生態度認真,小六生或憐愛、或欣賞,也有人當起老師,一字一字指導弟弟妹妹怎麼寫出正確訪談筆記。
第六堂課因為小六生即將畢業,因此,是一門告別彼此的「畢業快樂」活動。 課程前,三位老師已先「串通」好,由小一生在上課鐘響時,各手持兩支冰棒前往小六班級,接著,小一生一一贈送小六生冰棒,最後,以小天使小主人一起吃冰棒作結。意外的是,小六生帶給小一生很大的驚喜,不知在何時,全班已完成了手寫的精美小卡要送給小一生,內容詳述他們的回憶、叮嚀與祝福。其中幾位小六生, 以小一生熟悉的注音符號完成的卡片特別窩心。吃完冰棒活動就結束了,但見小一生與小六生,或牽著手一起吃冰棒,或先抱抱之後再一起吃冰棒,也有面對面害羞 靦腆、一句話也沒說地吃完各自的冰棒,但離開前卻擦淚道別。回到教室,小一生說:「我捨不得大哥哥大姊姊畢業」、「但願早一點認識大哥哥大姊姊」、「半年的活動太短了」 等等。
三位老師見證小一學童,從覺得小六大哥哥大姊姊「好可怕」,到真心「捨不得」他們畢業。這段期間,正因為發展貼近兒童學習需求與文化脈絡的兒童人權系列課程,我們才有能力與孩子一起長出這輝煌的跨越能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