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d79xatyzu8qlgrqnxcnha

來去社區談性別!演講撇步大公開

特別企劃/當社區遇見多元家庭

蔣琬斯|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副理事長

前進社區的準備

若說要進入「社區」演講,會想到什麼場景?可能有人會想到里民大會的畫面、喜宴辦桌的畫面、在亭仔跤(臺語,讀音tîng-á-kha)乘涼聊天的畫面、一群人圍繞著跳廣場舞的畫面……,以上這些想像,都可能是進入社區演講真實遇到的場景。

「社區」是一個充滿異質性的統稱,因此進入社區演講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到底去了哪裡?簡單地說,大約可以從兩個面向去分析判斷。一是地點,此「社區」位在是都會、農漁村、客家庄或部落等偏鄉,此差異主要影響到語言使用;一般而言都會地區可以用華語演講,偶爾穿插一些習俗俚語就能炒熱氣氛;但隨著距離都會地區越來越遠,臺語、客語或原住民語的份量要逐漸加重。二是合作演講的單位性質,會影響到演講內容的設計。譬如單位是志工服務隊,通常成員比較具有學習動力,也擅長討論與發表;若是社區照顧據點,年齡層一般會偏高,60歲都可能是裡頭最年輕的聽眾,80歲以上更大有人在,也可能有一些亞健康的長者,演講的步調更要放慢,並且更增加互動性。

因此每次進入社區前,事先與承辦人的溝通格外重要,除了了解社區與學員的屬性,包括:成員背景、年齡層、慣用語言等,我也會事先用googlemap的街景功能看一下演講場地的外觀,以免去到現場才發現是寺廟或教堂,增加心理準備。但既使有萬全的準備,每次進社區就像是打開一個「驚喜包」,很期待也害怕受傷害。

演講架構與路徑策略

演講內容設計與一般在學校教學的架構類似,概略可以分為引起動機、主要內容、綜合活動3個部分,建議時間比重大約是2:6:1。較為不同的是,社區民眾多是互相認識,只有講師是初來乍到的「外人」,因此如何在引發學習動機的同時,拉近講師與學員間的距離,就成為開場的重點。我常用策略是從自身的性別意識啟蒙說起,介紹自己的背景,並不斷穿插喚醒聽眾的共同性別經驗。

對不少社區民眾來說,性別議題是很偏激的言論,尤其是涉及挑戰傳統價值、性、與同志等議題,一定要在主要內容設計中鋪陳許久,從說說笑笑哭哭鬧鬧的人生故事緩慢引導到主題,切莫太過著急直指核心。舉例來說,之前我曾到社區宣講「多元性別暴力防治」,因此這場演講要傳達核心概念有兩個要素,「多元性別」與「性別暴力」,因此我有兩個選擇,分別是路徑A:從「多元性別」到「多元性別暴力」;又或者是路徑B:從「性別暴力」到「多元性別暴力」(如下圖)。

假若是路徑A,一開始就從認識多元性別介紹起,可想像演講過程中容易會遭遇阻力,畢竟那對較少接觸性別議題的人來說,是遙遠又陌生的事情,甚至充滿了污名想像。因此我選擇了路徑B,相較之下是一個安全的路徑選擇,從性別暴力談起,喚起聽眾對性別暴力的重視,再慢慢帶到多元性別的處境,演講架構如下。

演講中不斷透過述說事件故事的方式,帶領聽眾們回到重要的歷史場景中,看見許多法律的出現背後都有一個重大事件,因為當年發生了憾事,人們發現原來社會上有一個大破洞亟需補救,因而制訂出法律與制度來補破洞。因此從背後的故事認識這套法律制度,能讓聽眾更快掌握其法律的核心精神與概念,也更能理解其重要性。

演講路徑的設計就像是觀光導覽,講師事先找到平緩易走的大眾路線,用說故事的方式引導民眾慢慢踏上旅途,提點路上有哪些觀賞重點,在邊走邊聊的過程中蜿蜒前行,不知不覺抵達目的地。也因此「說故事」是社區演講的重要技巧,不只是講出重大歷史事件,甚至每一個概念都應該多利用生活故事加深印象。說故事千萬別太鉅細靡遺,重點要說清楚即可,鋪陳細節是以了解脈絡為目的;並且說故事的語氣非常重要,陳述節奏要一邊注意觀眾反應,適時的快與慢,帶引觀眾的情緒跟著故事走。如果新手講師沒把握的話,務必找人練習說故事,一定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段子」!

與社區民眾互動技巧

如何與社區民眾產生互動,也是十分重要的技巧。我演講時通常不會站在定點,會適時地走動,並常走進前排搖滾區,拋問題給大家。建議可以先點比較有反應的聽眾回答,也能也算是給講師一些正向回饋支持。分享一個小撇步,若怕冷場也可以在拋問題後故意先暫停兩分鐘,讓聽眾相互討論一番,通常經過與左鄰右舍的討論後,會增加聽眾回答的意願與信心,氣氛也更加活絡。特別提醒,由於聽眾可能回答的內容比較雜亂,而且聲量較小,所以講師一定要把聽眾的回應簡要重述一遍,一方面是做內容整理,一方面也是讓其他聽眾能跟上對話內容。

如何與社區民眾產生互動,也是十分重要的技巧。我演講時通常不會站在定點,會適時地走動,並常走進前排搖滾區,拋問題給大家。建議可以先點比較有反應的聽眾回答,也能也算是給講師一些正向回饋支持。分享一個小撇步,若怕冷場也可以在拋問題後故意先暫停兩分鐘,讓聽眾相互討論一番,通常經過與左鄰右舍的討論後,會增加聽眾回答的意願與信心,氣氛也更加活絡。特別提醒,由於聽眾可能回答的內容比較雜亂,而且聲量較小,所以講師一定要把聽眾的回應簡要重述一遍,一方面是做內容整理,一方面也是讓其他聽眾能跟上對話內容。

如果聽眾多是高齡長者,久坐聽課實在很煎熬,因此互動式的活動內容更顯重要。分享幾個我常用的互動式活動撇步:健康操、桌遊、畫畫。

(1)健康操

用健康操鼓勵長輩站起來動一動,轉換情緒,如果不方便者也可以在原座位上一起舉手擺動。帶健康操其實沒有很困難,可以事先透過影音平臺以「健康操」為關鍵字搜尋,挑選出適合長輩跳的健康操,練習8個8拍,先簡單教導一遍分解動作,再放影片與音樂請長輩們跟著一起做幾個回合,就能達到提振精神之目的了!

▶ 健康操動一動,暖身也暖場。(蔣琬斯提供)

(2)玩桌遊

由於長輩對於桌遊較為陌生,建議選用規則簡單的桌遊,並且要有其他協同講師一起帶領,才能確保遊戲過程順暢。特別推薦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出版的《扮家家遊:認識多元家庭桌遊教材》,無論主題是習俗文化、身體形象、多元家庭、多元性別等都可以使用,是非常百搭的桌遊教材。光是介紹牌卡的形象與人物,就能說出不少故事了。

▶ 蔣琬斯(左 1)與協同講師帶領學員帶領暢玩桌遊《扮家家遊》。(蔣琬斯提供)

(3)畫畫說故事

有次我請長輩們用畫筆畫出家庭習俗,記得剛發下畫筆時,有幾位阿嬤很抗拒不肯畫,逐一了解後,原來是「不會畫」,甚至有阿嬤說自己從來沒拿過筆,於是我花了不少時間半哄半騙,但效果卻意外得好。活動的最後是大家輪流拿著自己的畫介紹內容,說出一個家庭故事,原本很害羞的阿嬤也笑得很開心啊!

鼓勵長輩提筆畫畫,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蔣琬斯提供)

上場吧!

有了演講內容與活動設計之後,在場上還有兩個重要關鍵,分別是語言與臺風。在語言部分,切勿使用學術用詞,一定要能把日常在學界中朗朗上口的名詞,轉化為更通俗的用語。只會講華語也沒關係,但可以誠懇的練幾句臺語或客語,講得破爛也是一種效果;有時也可以故意跟長輩請教臺語怎麼講,也是互動的一種方式。在臺風部分,態度一定要自信,任何的驚慌,聽眾都能感受出來。眼睛千萬不要看固定的點,要適時環顧四周,與民眾眼神交會。不要害怕沈默!也不要害怕發言!記住,「厚臉皮」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