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u8knm2vufwxqflty

從策展思維出發:在性別電影百花齊放年代下的課程再造

教育現場/性別平等「愛」好好教

鄭怡雯|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Photo by Felix Mooneeram on Unsplash

過去十多年來臺灣舉辦的大型影展中,無論金馬影展或臺北電影節,選片單上不乏性別相關電影。另以性別為主題的影展,在臺灣社會也從萌芽初期走向成長茁壯,除了 1990 年代創辦的「臺灣國際女性影展」,以多元性別為主軸的「臺灣國際酷兒影展」亦步入第7屆。其他各式主題影展不時也會出現性別有關的單元,比方 2019 年的「勞工影展」,即以「你我她的勞力事」為題,呈現勞動與性別交織的視角。綜觀上述,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性別電影百花齊放的年代,性平教育的影像資源有了長足的進展,從最近出版的《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 89 期,將創刊以來使用影片融入教學的文章進行「影像資源大盤點」,便整理出共計八大主題 50 部以上的性別影片,亦反映了此發展態勢,觸發筆者思考如何在影片資料日形豐沛的優勢基礎上,以策展思維出發來重組多部影片之間的關聯,使教學上能夠激盪出更多對話與討論的空間。

單元主題與影片的選擇與規劃

本文將就筆者於 108 學年在北科大開設的「性別與影像」課程設計進行闡述,希冀藉此拋磚引玉,激發更多運用電影媒材在性平教學的課程再造方案。

「性別與影像」是在北科大「多元學習」¹課程類目下開設,此次修課同學共計 51 位,主要來自機電、電資、設計、管理等學院大三與大四的學生。在進行課程規劃時,主要考量到北科大是一所生理男性佔 7 成以上的學校²,多數學生畢業於高職體制,過往教育歷程相對較少觸及性平教育³。因此筆者試著從劇情片與紀錄片、不同國情文化、今昔對比的時間軸等方面權衡考量,最後挑選以 11 部影片來進行「性侵害與性騷擾」、「多元性別」、「父權體制與性別刻版印象」以及「性別的交織性」四個教學單元,藉由重組各單元影片之間的脈絡,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索性別課題。這四個單元主題的形成,主要源自於筆者這幾年來的教學觀察,在這所以工科為大宗的學校裡,學生從高職分科到進入科大,陽剛特質顯著的環境氛圍並無太大變化,且來自全臺著名的八大高工同窗,到了這裡繼續當同學的情形所在多有,因此在生活圈重疊的同溫層效應加乘下,對於傳統的性別角色規範概念,相對較少有被衝擊與挑戰的機會。

[1]北科大多元學習課程開放全校各系選修,不同於既有通識課程每周兩堂課的規範,在開設
學分數、每週授課時間以及課 程進行方式有更多的彈性。
[2]108 學年入學資料顯示,北科大居全國大學全校男生比前五名。
資料來源
https://university-tw.ldkrsi.men/FemaleRatio/#gsc.tab=0
[3]筆者曾於另門教授的「社會學概論」課上,調查修課學生在高職階段是否上過性平相關課
程,表示沒有印象的同學佔了多數。

有鑑於此,本課程規劃,即是希冀能夠提升學生對性別的敏感度、重新反思男性角色的社會建構與性別刻板印象、培養學生以更開放性的視野關注多元性別議題,並從性別延伸出對於社會正義課題更廣的探討。

教學策略與進行方式

本課程除少數場次邀請導演等校外人士進行映後座談外,其他所有場次均由筆者在觀影前進行前導,學生觀影後隨即分組討論,每組得就影片內容提出一個最想探究的性別相關問題,再隨機指定其他組別討論回覆該提問。然後筆者會在下週影片前導之前,就各組問答中出現的重要問題與概念,進行又一輪的綜合討論與講授,並於課後在社團版補充相關的參考材料。此進行方式主要是參酌 Paulo Freire 在批判教育學中提出的提問式教育(problem-posing education),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多層次對話。而透過影片觀看,一來引領學生進入視覺文本擬展演的世界,另方面每個文本與觀者生命經驗的連結與碰撞不盡相同,這種開放性打開了許多對話的可能。以下說明則著重於每個單元影像文本之間的關聯脈絡性:

(一)性侵害與性騷擾

本單元共計兩週,從性騷擾議題切入來強化學生對於身體自主權,與性別平等的認知。規劃片單分別是美國電影《北國性騷擾》(North Country)以及臺灣本土首部反性騷擾紀錄片《玫瑰的戰爭》(2019年勞工影展合作的校園巡迴放映)。前者反映 1980 年代的美國社會,在以男性為主的礦場,女性員工面臨的職場性騷擾,並追溯至女主角於學生時代遭遇的權勢性侵。在帶出性侵背後的權力關係,以及性侵倖存者站出來的難題後,隨即第二週放映的《玫瑰的戰爭》,則是把時空帶到了 1990 年代的臺灣,紀錄四位女性從校園到職場遭遇性騷擾的故事與抗爭過程,其中包括了當年北科大女學生控訴教授的性騷擾案。隨著影片於 20 多年後重返北科,當筆者在課堂說明今日北科校園性平會處理性騷擾的流程時,對照當時的校園環境,也讓這群出生於 1990 年代末之後的學子們,更深刻地體會當前臺灣社會的性平法律,究竟是在什麼樣的社會氛圍以及如何在多方努力下誕生,在體現性平法律的意義和重要性之餘,也對性平會在今日校園裡的運作有更多的認識。

(二)多元性別

本單元共計四週,第一週登場的是法國電影《玫瑰少年》(Ma vie en rose),從該片開啟了性別氣質、性別認同與性取向三者間差異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於下一週轉進巴西同志電影《愛情的模樣》(Hoje Eu Quero Voltar Sozinho),透過該片兩男一女同學間互動的清新敘事,除引發情感表達方式的討論外,片中少年對於自己喜歡同性卻不感到內心糾結的情節鋪陳,成了學生們討論時的焦點。

而接下來一週在陳俊志導演的同志影片講座中,《美麗少年》紀錄片主角們青春瀟灑、無所畏懼的出櫃姿態,正與上述《愛情的模樣》的主角們相呼應,而看似雷同的形象呈現,卻是導演在 1990 年代同志運動的道路上,試圖翻轉當時社會大眾眼中同志總是悲情的單一形象,但在同週放映另部描繪臺灣中老年同志生活的作品《無偶之家,往事之城》,卻又赤裸地呈現著 20 年前臺灣社會對於同志的敵意。第四週則延續關於同志生活經驗的討論,與酷兒影展合作進行《男同美聲傳佳音》(Gay Chorus Deep South)紀錄片放映,將目光轉向在 2016 年通過恐同法案的美國南方保守地區,一群男同志組成合唱團巡演回到南方家鄉,帶出關於宗教、家人與同志身分之間拉扯的課題。該片背景雖在美國,卻與眼下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 ,期間的歷程與爭議有相近性。透過四週課程與五部影片與接連放映與討論,除勾勒多元性別教育的要旨,也藉由不同時空背景的交叉對話與脈絡爬梳,豐富化對於同志群體以及臺灣同志運動發展歷程的理解。

(三)父權體制與性別刻板印象

在一所男性佔明顯多數的校園環境裡,反思男性角色的社會建構有其必要性,因此本單元先後放映了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明日の記憶)以及美國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RBG)。

前者男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被迫離開過去叱吒風雲的職場返家休養,此變故改寫了家庭裡的傳統性別分工角色,引發的內心轉折、衝突與掙扎,帶出關於社會建構下男性角色養成的探討。RBG 紀錄片,則透過金斯伯格大法官經手的案件,以及她的人生故事,闡述關於性別刻板印象之於生理男的影響,引出更多對於性別平等誤謬認知的討論。

(四)性別的交織性

本單元從性別與族群的交會切入,旨在引導學生認識性別與其他社會範疇疊合下出現的多重壓迫,進而從性別課題拓展出對於社會公平正義更深廣的探索。本單元先後放映美國電影《姊妹》(TheHelp)和臺灣紀錄片《失婚記》,前者在美國種族隔離背景下,藉由黑人女傭與白人女主人之間的相處,看見同樣身為女性的不同處境,帶出了「性別,不只是性別」的討論。隔週則是透過《失婚記》裡四位新住民姐妹,她們在臺灣所經歷的破碎婚姻以及生活際遇故事,讓學生與該片導演阮金紅在面對面的映後座談中,回到本地社會脈絡展開性別交織性的對話。

小結

「覺得比起上課,『性別與影像』更像是對觀察、思辨、表達看法的培養,在每一次觀看的電影中我們都嘗試在裡面抓住一些能夠延伸探討的點,再沿此去追溯經歷或者引發自身對現今議題的留意,並和組員一起討論,最後留下一些感想與省思,是很棒的體驗。」⁴

[4]引自修課學生的期末教學評量匿名意見表。

從電影裡的性平課,到教室裡的性別影展,從點到線與面的層層推進,也延伸到教室外的作業。由於北科大圖書館收藏數十部性別電影公播版,每組學生得於非課堂觀看的館藏電影,製作一部影評影片,內容包括該電影裡觸及的性別內涵,並闡析與課程觀看影片的關聯等。透過此期末作業反芻整學期的學習,影評影片也能作為傳播媒介,讓北科學子知道這些館藏的存在。以下是立基於本課程教學實踐經驗的反思與小結:

  1. 在學生反饋中可發現,結合觀影與多回合討論的課程進行方式,翻轉過往以教師為講述主體的單向互動模式,讓學生在提問與回覆的團體討論過程,發展出他們對於性別課題的批判性覺察,有其特出之處。從學生於期末的問卷調查結果亦可得到印證,其中同意本課程「有助於提升性別平等意識與敏感度」、「有助於增進性別多元化與社會意義的探討思辨能力」以及「有助於促進同儕間對於性別議題的交流溝通能力」的正向比率均在 97 % 以上。(註:該問卷調查採匿名進行,共有 46 人回答)
  2. 從策展思維出發,旨在擴大電影融入教學的既有途徑,而影片之間的組成脈絡則是影響課程成效的重要關鍵,這包括選片需考量校園環境與學生組成狀況以利團體討論的進行,每單元影片組合之間的關聯,也得思考前後的銜接能否引發新的討論焦點,從而產生知識積累效應,不單停留在觀影後的各自表述。學生的期末的反饋,有多人提到「課程非常有脈絡,讓我們循序漸進的認識更多性別議題」、課程規劃「有助於脈絡化的整理與表達」。
    再者,本次課程透過紀錄片與劇情片的輪替安排,亦發現能使學生更進入狀況,不僅對於影片脈絡化梳理和拉開歷史縱深有所裨益,打破對於紀錄片觀看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
  3. 臺灣社會近年來興起多種主題式影展,其中可與教學結合的性別電影並不罕見,包括本次課程合作的「勞工影展」、舉辦多年的「社會公義影展」、近來司法院推出的「司法影展」、以及近期登場以身心障礙者平權為主軸的「無限影展」等等,均能看到從不同的面向激發性別課題討論的影片,這部分資源可再進一步留意。

參考文獻

  • 張盈堃(2020)。附錄:老師可以這樣使用季刊⸺影像資源大盤點。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9,130–132。
  • 方永泉、張珍瑋( 譯) ( 2020 )。受壓迫者教育學:五十週年版(原著:Freire, P)。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