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教育現場愛好好教
林禹臻|桃園市快樂國小教師
緣起
輔導教師圈圈老師進班輔導,帶入繪本《威廉的洋娃娃》一書,我以觀課者的角度,記錄以下對話:
圈圈老師第一個提問:「威廉手上抱著什麼?」
岑岑(女):「是洋娃娃耶!」
棣棣(男):「唉額!好噁心喔!」
棋棋(男):「為什麼好噁心?我也有很多娃娃啊!」
霖霖(男):「額!好怪喔!」
倫倫(男):「洋娃娃是給女生玩的!」
騰騰(男):「對啊!男生是玩汽車吧!戰鬥陀螺阿!平板……」
雅雅(女):「哪有啊!我也會玩戰鬥陀螺跟平板啊!」
七嘴八舌爭論一番後,女孩們多數持以緘默,男孩則繼續嚷嚷著男生可以玩哪些玩具,唯獨不會是洋娃娃,此刻,岑岑說道:「不管男生女生,不都只是想玩自己喜歡的玩具而已嗎?」這一刻,我開始觀察每位孩子對於威廉玩洋娃娃的看法,在短短 40 分鐘的課程裡,儘管圈圈老師竭盡所能地帶入性別平等概念的議題,但在課後習寫學習單時,仍聽到一旁的棣棣喃喃自語:「我還是覺得很奇怪!」(面露嫌惡的表情)。課後,我用平和的口吻,避免帶有的教師權威感,想一探孩子們的性別平等概念,仍有半數學生( 多為男生) 認為威廉玩洋娃娃有點奇怪,而且會因此覺得不太想靠近他,於是我問了一句:「我們生活中真的有威廉存在嗎?」孩子異口同聲:「沒有呀!這只是故事而已!」我才驚覺,原來故事的角色還不夠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以致同理心無法扎根於孩子們的心中,於是我試著將學生帶入⸺繪本裡有威廉,而我們的生活裡有「玫瑰少年」葉永鋕。
王大維(2019) 指出成人的思考較為固著,要摒除成人既定的印象與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是相對困難的。就我自身經驗,在歷經2018年性別平等公投一案後,讓我驚覺許多臺灣的成人缺乏思辨能力,會隨著網路的謠言、簡要的懶人包,抑或跟隨政黨理念而立場偏頗,進而吸納許多性別偏見的訊息。倘若成人的性別偏見已根深蒂固,那麼孩子的認知才正要起步,給予他們正確的觀念,是身為第一現場教師的我認為刻不容緩的。
課程規劃與實踐
年僅 14 歲的國中生葉永鋕,因為被同學嘲笑「娘娘腔」並被霸凌,而只敢在無人時段上廁所,最終意外倒臥血泊中離世,此一事件逐漸發酵引起更多的重視,也讓《兩性平等教育法》催生修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而根據教科書提及之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教師多半在國小四年級至國中階段進行正式的性平教育融入,或許也有教師從更低年段開始將性平議題融入課,但多半以附加的方式,進行一至兩堂授課,我想除了基本的性別意識教育外,學習尊重多元性別氣質的議題也相當值得從低年段進行探掘,由於我
擔任導師一職,更有機會將性別平等的概念融入在生活裡,不再只是課堂的知識傳遞,而是能深耕於孩子的心靈中。
Ramsey 指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理解世界,許多事情我們會認定是理所當然的既定現實,唯有透過書寫、閱讀、對話、及採取行動,才有利於我們跳脫思維框架,提出不同的看法(朱瑛、蔡其蓁譯,2005)。於是我銜接輔導教師引入的《威廉的洋娃娃》繪本教育,讓孩子們從繪本走向現實,探究玫瑰少年葉永鋕以及臺灣之光吳季剛設計師的故事,透過實例去發展孩子的性別平等概念。
以下是根據Ramsey 的三大主軸所設計之課程內容:
❶閱讀:首先透過文本導讀葉永鋕的故事,引起孩子們的共鳴。為了避免淪為知識面的灌輸,故以故事敘說者的角度闡述事件,不帶情緒與評論。過程中孩子不斷詢問為什麼只能下課前五分鐘去上廁所?發生了什麼事?紛紛要我快點解答。
❷對話:接著進入到對話,透過玫瑰少年與吳季剛的故事展開師生對話,從實例導出旁人的力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提問如下:
師:你可曾想過,有人只敢在下課前五分鐘去上廁所?為什麼?
( 經過一番討論,孩子們得出以下結論)
組二、組三:因為他跟大家一起上廁所會很害羞。
組四:因為他跟同學相約好要在廁所裡玩。
組六:因為他跟別人一起上廁所會有壓力。
師:什麼樣的壓力?
組五:他的壓力應該是他會害怕,不只是因為害羞。
師:為什麼會害怕?
( 孩子陷入思考,我娓娓道出,因為當他去上廁所時,同學們會脫他的褲子,想檢查看看他究竟是男生還是女生。)
此時,棣棣大喊:「對吼!我怎麼沒有想過可能是這個原因(雙手抱頭,懊惱樣),那也太可憐了吧。」緊接著,持續帶出玫瑰少年的經過、結局,以及他母親所言:「我希望永鋕的離開能救很多人,他走得才有意義,我不希望有第二個媽媽像我這麼痛苦。」班上部分孩子開始吐露:「老師,我好想哭。」、「老師,我好想安慰永鋕和他媽媽。」
待學生緩和情緒後,我們接著帶出吳季剛的故事,他不因性別氣質較陰柔而走向谷底,反而透過從小為洋娃娃製作衣服的基礎,得到藝術家的賞識與家人的支持,成為服裝設計師,並創立自己的品牌。同時,我也向孩子轉述吳媽媽所言:「興趣很廣泛,而且是不分性別的。不要小看你們的夢想,只要有支持、有培養,將來一定能在某處發光發熱。」以上兩則生命經驗的分享,希冀藉以傳達給孩子的訊息是,當身邊的人給予支持、陪伴,葉永鋕或吳季剛便不再顯得異於群體,甚至能將他們的長才發揚光大。
❸採取行動:進入「我有畫/話要說」,透過實際的寫信活動,讓孩子將想說的話記錄下來,再透過信件內容,與孩子進行談話,最終將他們的話語透過書信方式傳遞給社會。以下是孩子們的回饋:
棣棣:「親愛的玫瑰少年的媽媽:如果我是他的朋友,我會伸出援手幫他講話,這樣他就不會被霸凌了,希望您不用擔心他,他現在應該過得很快樂,如果他還在,就能當廚師幫大家做飯菜了。」
課後,我私下再次詢問棣棣:「你對於永鋕喜歡烹飪有什麼想法呢?」棣棣回答:「我覺得如果他還在世上,可能已經是一位優秀的廚師了!」我又問:「那麼吳季剛呢?」棣棣說:「如果他沒有收藏洋娃娃,幫洋娃娃做衣服,他不會成為這麼有名的設計師,他幫美國總統夫人設計衣服耶!真的太酷了!」
騰騰:「我覺得如果玫瑰少年還活著,說不定可以像吳季剛一樣有很大的成就,可是因為別人不了解他,他還來不及長大……想到如果我連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不能去做,我真的好難過。」
反思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在國小階段的學習目標為:理解性別的多樣性、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信念,落實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付諸行動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等等¹。然而儘管這樣的學習目標已經推廣一段時間,但社會上性別偏見、歧視甚至暴力的事件仍層出不窮。Ramsey (2005) 提及正因為兒童不斷累積與學習既有的性別概念,因此要避免性別劃分確實難以達成,為了有效促進跨越性別的思考,成人的支持與引導是必要的(朱瑛、蔡其蓁譯,2005)。於是,我以玫瑰少年的故事帶入孩子的生活中,其中霸凌一詞並非問題本源,而是當社會投以異樣眼光,不懂得尊重他人差異之時,才是教師須嚴正以待,並尋求解決對策的。
[1]參考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26
在本課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說:「不管男生還是女生,不都是『人』嘛!」如此單純的想法,對應社會仍存在的許多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著實諷刺。葉永鋕事件的遺憾,誘發了孩子想了解事件的經過與真相,能反思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在探討的過程中,主動發現性別特質不同所受到的欺負、霸凌等問題。設計課程的同時也讓我反思,當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想傳達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時,可能會礙於家長反彈聲浪的壓力而不敢輕易多談,但是張盈堃與呂家豪(2018) 指出性別議題可以透過多元的方
式,讓孩子自行觀察、探索與發展自己的詮釋,身為長輩無須擔憂因為年紀太小而無法與孩子談論相關議題,反而可以貼近並聆聽小孩的聲音與想法,以正向支持的態度陪伴孩子接觸和討論性別議題,小孩天馬行空的言談創造了更多思辨的空間,也提供了更多對話的可能。
綜合以上所言,我認為恐怖的從來不是性別氣質迥異或同志議題,而是恐同連帶而來的歧視,無關性別教育議題(尤其是同志教育)是否於國小實施的爭議,而是關乎能否接納差異,換言之,這是跨越性別之外,更需要加以釐清的概念。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感自己的無知,還談得頭頭是道。性平教育行之有年,如果教師能將性別教育的議題落實在生活中,不只是當成一堂課在教學,那麼孩子的感受度將截然不同。雖然不知道以上的課程是否撼動孩子的心,進而泛起陣陣漣漪,但我想這一課的重要性在於,倘若有孩子察覺自己與同性別者的氣質不同時,不用再顯得手足無措,或是發現朋友擁有不同的性別氣質時,也能坦然面對並給予支持。我希冀孩子們都體悟性別並不是二分的,畢竟「若友/有愛,便無礙」。
參考資料
- 王大維(2019)。多元性別(LGBT) 肯定訓練在社區輔導機構的實施與反思。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6,42–48。
- 朱瑛、蔡其蓁(譯)(2005)。多元世界的教與學-兒童的多元文化教育 ( 原作者:P. G. Ramsey)。臺北市:心理。( 原著出版年:1998)
- 張盈堃、呂家豪(2018)。透過桌遊與繪本談性別。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