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9rga 4quzkoluzuo4avow

可以真實感受的「愛」── 瑞典性教育教師手冊的我見我思

性別新知 / 教育現場的性別實踐

廖雪君 / 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生

圖 / Freepik

一、前言

瑞典的性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一百多年積極的探討與實踐使其在性教育上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瑞典中小學性教育呈現出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優的穩定發展態勢;在這個人口不足千萬、總面積不足45萬平方公里的北歐國家,其所推動的中小學性教育方式已成典範,成為諸多國家發展性教育研究與學習的對象。本文即以瑞典做為主要探討性教育政策發展的國家,就其性教育推展的起源事件、政策發展沿革、政策推動後的社會制度設計改變、性教育課程特色、臺灣與瑞典性教育政策發展比較等五大面向進行說明。希冀藉由瞭解瑞典性教育政策發展脈絡,借鏡反思臺灣性教育政策優劣勢,進而提出相關性教育課程及政策規劃的建議。

二、引發瑞典關注性教育的關鍵事件

瑞典從1942年起就在小學實施自願性的性教育,當時還是學校的「選修課」。1945年時編印教師手冊導引學校教師教導性教育,直到1955年全面於中小學實施「強制性」的性教育,性教育從選修課轉變為必修課。這歸功於一位關鍵人物⸺暱稱為「奧塔」的愛麗絲.奧特森.堅森(Elise ttesen ensen)。奧塔的家庭中,連她共有18個孩子,「奧塔」排行第17個,其妹妹小小年紀就因非預期懷孕,當時的社為氛圍不允許墮胎,在這樣的情況下,生下來的孩子被其父親強迫送給他人扶養,致使妹妹精神崩潰,最後自殺。因為這樣的家族創傷事件,奧塔認為如果要消除女性因生育與性帶來的痛苦,唯有訴諸民間運動一途。於是在1933年,她創立了第一家性教育草根組織⸺「瑞典性教育協會(Riksförbundet för sexuell upplysning , RFSU)¹」。這個協會成功帶領瑞典走向完善之性教育的要素,分析如次:

[1]瑞典性教育協會(RFSU)提供性教育、性政策等相關性知識之非營利組織。網站平臺亦提供教育工作者或相關專業人士可使用之教材。https://www.rfsu.se/om-rfsu/om-oss/rfsus-historia/

(一)財力的後盾:銷售與避孕相關之產品,使草創的性教育協會有有力的財務基礎。

(二)民間的力量:瑞典的民間社區量能相當足夠,只要社會問題衍生之需求,民間力量將會團結以對,以團體凝聚力量正視個別人民承受的痛苦。

(三)政府的支持:瑞典政府對民間改革的訴求組成新組合主義模式(即參與主涵蓋政府相關部會、各政黨、相關民間組織與學者專家)的調查研究委員會,依照委員會討論決議研擬相關政策。

是故,由上述可清晰瞭解到,瑞典教育一開始著眼點就是性與生育議題,希望政府及民間正視女性身體及生育自主權。性與生育權涉及女性子宮權,傳統女性生兒育女相關問題均與夫家緊密相連,亦即唯有一夫一妻制的異性戀家庭始得生養,也因此排除了其他多元的家庭型態,進而影響女性生育/身體自主權。奧塔因妹妹自殺事件後,將這樣的問題訴諸民間運動,藉此引發民間對女性生育權議題的重視,也成為瑞典性教育相關政策規劃的先聲。

三、政策發展沿革

1933年,奧塔妹妹自殺的事件成為奧塔著手進行瑞典性教育政策規劃的原因。民間也因為相關的倡議與行動出現,開始重視起性與生育議題,從避孕議題開始,循序漸進至討論「性」引發的各種生理、心理、社會文化汙名議題,以下將介紹瑞典性教育政策發展相關重大舉措(Centerwall, 1998, pp.41–45)。

(一)啟動之時:瑞典性教育協會草創之初雖受警察、醫師、牧師和許多學校教師阻撓,但也靠著其他願意支持的民眾,將「避孕」的創始核心理念持續不斷發散至社區各角落,進而形成近代瑞典的性觀點,最後也在立法上發揮極大的影響力。既然在立法上已發揮影響,相對也促成政府等行政機關規劃相關政策措施,以回應民間的訴求。1936年瑞典政府任命人口委員會(相當於我國內政部戶政司)主其事。其中,該委員會強調「事前避孕」的重要性,以「降低非法墮胎的數量」,進而提議設立諮商診所,讓醫師與助產士接受訓練,並提供種種預防措施的經費由公共基金支付。雖然該委員會提出的措施並未落實,但已然為瑞典政府推動性教育提供一個方向。

(二)進入校園:1942年,在教育局與衛生局通力合作之下,要求各級小學開設性教育選修課程,當時瑞典開始針對7歲以上孩童進行性教育。依不同學齡施予不同內容的性教育,小學傳授妊娠與生育知識;中學教導生理與身體機能知識;大學則放在戀愛與避孕、甚至人際關係處理上,教師皆以啟發式、參與式、遊戲式帶領教學。而為了教師執行性教育內容有統一標準依據,於1945年官方亦出版第一本小學階段的教師手冊,作為教師執行性教育之參考依據。1966年則將性教育實施場域從學校進入家庭場域中,並透過電視實施性教育,讓家長與小孩能在家即可大膽談「性」。

(三)性教育手冊爭端:「性教育教師手冊」對於民風仍為保守的瑞典仍舊受到不少批評。該本教師手冊呈現對未成年人性行為強烈譴責的內容,與當時瑞典性教育協會創立使命牴觸,引來該協會與國家健康暨福利委員會(相當於本國的衛生福利部)嚴厲的批評並要求撤除該章節,但在最後定稿仍保留對年輕人的限制要求:「在成長階段,禁慾是應遵循的唯一正確道路」成為現代瑞典性教育版本的原初立場。直到1955年,有鑑於婚前性行為之男性高達95%,國人認為學校應該提供性傳染病的教育,故當時才將性教育列為學校必修課,為此,再出版新手冊以提供青少年發展相關心理知能和對於性道德的相關教育。然因這樣的內容仍充滿「禁慾」觀點,遂引發批評,促使了1964年「性與親密關係教育與資訊提供事務委員會」之成立。成立之初即針對大規模瑞典性習慣進行調查,藉由調查瞭解瑞典性教育需切入之方向⸺「針對婚前性行為學校必須守住中立立場」,也因著1977年新手冊的誕生,對於已有性經驗的學生,後均需予以尊重與支持,但亦仍堅持「禁慾」的立場。

四、政策的社會制度面影響

1933年瑞典性教育協會成立人口委員會主其事。其中,該委員會強調「事前避孕」的重要性,為「降低非法墮胎的數量」,進而提議設立諮商診所,將性教育觸角深入校園等教育體制,並編製性教育導引相關手冊供教學者參考。以下整理出瑞典性教育相關教育政策推動後,對於社會人民產生之影響(Centerwall,1998,pp.64–66):

(一)女性身體自主權的倡議:1938年開始執行墮胎法,在醫療專業人員的考量下,允許因醫療因素而墮胎;1947年起,女人可基於社會/醫療因素墮胎。直到1960年末,墮胎法獲得鬆綁,1974年所通過的墮胎法賦予女人是否墮胎的權利,同時也進行預防措施的努力,包含避孕諮詢、性教育等。

(二)避孕商品及措施的推動:1946年起,除了瑞典性教育協會販售避孕用品外,藥局開始販售避孕用品;1959年起,自動販賣機也賣保險套;1964年避孕藥的引進做為避孕用品的一種,幾年後也開始使用子宮避孕器;1976年,允許使用結紮來避孕,25歲以上的男女皆適用,且結紮手術必須在不違反當事人意願的情況下進行。

(三)友善產婦規劃的措施:1940年瑞典仍對未婚懷孕女人釋放著「別帶著大肚子回來」的社會氛圍。當時女人只能欺瞞表示為「結婚後懷孕」,但沒蒙騙過關的,就得被迫結婚,因為女子這樣的舉措會讓家族蒙羞。1938年開始,有小孩或已婚婦女仍可繼續工作,如今,年輕伴侶亦可以「同居者」的身分住在一起,年輕女性未婚生子也不再受衛生官員蔑視,婦女生產多在醫院進行,更提供人性化、以產婦為主的生產照顧服務,其中止痛、超音波、胚胎診斷等方法都是現代醫療照顧發展上的重要里程碑。

五、政策的教育制度面影響

性與人一生的發展相伴相隨,因此,各年齡層的性教育皆有其切入著眼的觀點,但都主張越早介入效果愈好,瑞典學校性教育亦是如此,相關性教育課程特色有:

(一)學齡前即開始的性教育:瑞典從學齡前即開始讓幼童對生理結構有完整認識,以童書、繪本等方式,向孩子解釋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而瑞典兒童電視臺亦曾推出適合兒少觀看之動畫視頻,透過萌化陰莖和陰道,教育孩子理解相關性議題(江翎禎,2019)。

(二)適切分層的性教育:大多數六歲的孩子,往往對受孕和出生的理解有限,然而,來自瑞典的孩子表現出較大的理解力(Caron and Hlgrim, 2012)。因瑞典學校規劃相關課程均考量到孩子年齡與發展程度,針對7–16歲兒童開設的安全性教育內容。7–10歲所教的內容是性的生理層面,如:月經、性交、自慰、避孕、授精、懷孕及生育;10–13歲講解性的心理與行為層面,如:教導青少年身體的發展、性病、同性戀、戀童癖等;13–16歲說明性的互動及社會文化層面,如:教導愛撫、性別角色的不同觀點、婚前性關係、婚姻以及家庭,包括不生小孩的文化、墮胎、色情、賣淫、愛滋病、安全的性等(林育菱,2015)。

(三)融入各學科之性教育:瑞典教育部意識到,多數人對性教育的認知不足,認為性別教育及關係教育僅止於對「性」的認知教育,為讓學生能更全面了解性別教育,把性教育當成和其他學科一樣重要的科目,其做法就是將性教育內容與各學科進行融合,讓教師可以在正規學科中,帶入性教育內容與學生進行討論。例如:體育課就帶入思考運動項目中的性別差異,像是男/女體能差異、身體意象等;數學課藉由教導基本算數,計算父母育嬰假天數及家庭總收入,用以宣導政府友善婦嬰政策;社會課討論父權結構體制下,女性對爭取各項社會權利的進程及其對性生活態度的轉變;自然課利用石膏像來化解對保險套神祕色彩的印象等(李岳霞,2012)。透過將性教育融入於各正規學科中,實踐性教育的「做中學、學中做」。

(四)尊重多元化之性教育:瑞典性教育傳達性與愛都是一個人的選擇,應該愛其所擇,不管是同性之愛、身障人士之性與愛,每個人都需要從性與愛中找到歸屬與連結,因此,性教育最終得達成不分性別與族群,只要身為人都有擇愛的需求與義務。瑞典針對同性戀部分,從過去迫害到除罪病化,一直走到現今立法認同同志並合法及公開登記為伴侶關係,行使伴侶應負起的法定權利與義務;而機能損傷者過往被迫隔離且剝奪性權利,現亦透過正確性教育協助機能損傷者開發其他型態的性,找出一條通往自己慾望與喜悅的道路,讓部分腰部以下沒知覺的身障人士可找到其他替代敏感部位享受性滿足以提升其自尊。另外,過去對心智障礙者的性均採消極性的結紮,是對心智障礙者性權的不尊重態度,但瑞典則可透過繪畫、表達性藝術等治療,清楚建構其「身體意識」,達到保護個人身體自主權及界定清楚界線的性教育目標。

六、臺灣與瑞典性教育比較

綜上,臺灣在性教育推展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無非是國中健康教育課本中的第13及第14章,分別介紹男性及女性的性器官,可見臺灣教育界對於性教育執行的理解就是從「生殖器」開始,但也因此性教育一面倒向「生理結構」的認識,忽略了性別的心理及社會層面。2000年大專院校開始設立性別相關研究所,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拍板執行後,規定國小至高中都需要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臺灣才開始重視性教育,這與瑞典推動性教育已相隔半世紀,許多課程設計、社會風氣均如瑞典性教育政策剛推動的時期,仍待努力。以下針對臺灣與瑞典性教育於意識形態、態度、教育核心概念、課程設計特色、優勢與待加強之處進行比較:

(一)意識形態:瑞典採性肯定觀點推動性教育,依據年齡發展設計相關性議題課程,重構性的肯定與美好意識形態。臺灣性教育的推動雖期待依年齡需求設計相關課程,但意識形態上仍偏「性別教育」,從教科書評判、教材設計均著眼於性別平等,限縮性的多樣性,亦即談到「性」仍採否定與消極避免的立場。

(二)政府態度:相較於臺灣,瑞典已從民間草根性組織開始倡導到政府將其入法並納入正規教育,亦編制專業教師人力與教師手冊。而臺灣性議題雖然日漸受國人關切,然教育當局仍因家長態度保守,尚未能將性教育納入正規學制,僅能靠民間組織,藉由公共論壇方式,循序漸進培養種子教師人才,用「慢火熬煮」方式讓健康及正面的性在社會風氣中發酵。

(三)課程設計:兩國均依年齡發展規劃適切的性教育課程內容,瑞典因為早期就納入正規教育,於學校推動中較為穩定,不受升學學科排擠之影響,能穩定且持續的將相關知能傳達給學生,且為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辦理。臺灣依著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推動,法規也範定學校需要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但目前仍無專書、專有的性教育教材讀本,目前仍是以融入各學科方式推動性教育。教師也可能因為升學壓力因素,只在課堂上略微帶過,並無法實際帶學生參與討論。

(四)臺灣優勢之處:相較於臺灣已經討論性別主流化,瑞典多將性教育放在學校與家庭層面的基層性教育推動,臺灣則已開始討論性的公共及鉅視結構面,包含所有公共設施、政策立法、社會制度設計均得考量性別差異及性別多元化的性別主流政策,此亦為臺灣優勢之處。

(五)臺灣待加強之處:Borneskog等(2021)的研究指出,瑞典近年關於性問題的主要知識來源為雜誌、家庭和青年診所。而家庭仍然提供了有關性的資訊,54.6%的學生說曾與父母討論過性;56.8%的學生認為在學校獲得了足夠的性資訊。相較於瑞典,臺灣雖然已經透過性別主流化政策討論性的公共鉅視層面議題,但跳過基層的學校與社區、家庭的性教育,就不像瑞典一般仍讓性的主題貼近日常庶民文化中,自然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就形成政府及相關部會虛以委蛇、應付了事的行政庶務工作,僅在民間單位有異議時才又開始重視,故臺灣與瑞典皆有長短處,須互相砥礪。

七、延伸議題:瑞典性教育面對「網路世代」的積極作為

Borneskog等(2021)研究瑞典高中生近40年的性行為變化發現,與往年相比,研究發現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學生查找關於性相關資訊的來源漸以「網路平臺」為主。儘管網路具有快速交換資訊的優勢,但卻缺乏適當的篩選機制,許多不適當的性內容無法被過濾。此外,網路上的色情資訊常呈現更多的性別刻板印象,多以偏見和受害的方式描繪性活動,很少談論個人的情感和性關係。研究中,近四分之三的學生至少看過一次這樣的色情內容。而這些內容多帶著性別不平等的預設,如此的資訊傳遞也加重了性別不平等的認知。

如何讓青少年作為一個瞭解各種媒體且能積極辨證的使用者?性教育應針對此議題進行色情製品的審閱,並提升這些媒體使用者的性別理解程度。因此瑞典於2008年引入了一個網路的青年診所,這項服務被稱為「網上青年診所」或「Youmo²」。這個診所由瑞典地方當局和地區協會(Swedish Association of Local Authorities and Regions, SALAR³)經營,為青少年提供諮詢、非營利性資訊以及性和關係建議,進而亦提升青年使用網路進行性相關諮詢的意願。

[2]瑞典「Youmo」網路平臺提供13-20歲青年於網路上學習愛情、性健康等相關性知識。期許未來臺灣亦能發展出符合臺灣文化、法律和民情的青年網路平台。https://www.youmo.se/en/
[3]更多SALAR相關資訊可參考https://eige.europa.eu/gender-mainstreaming/toolkits/genderimpact-assessment/swedish-municipalities-salar

八、結論

瑞典的性教育並非過去即如此開放與多元,真正開始重視性教育起源於1970年代女權主義開始蓬勃發展後。至今,瑞典能將性教育透過正規教育且有系統的落實,其實也走過漫漫長路。借鏡瑞典的經驗,希望能給臺灣性教育帶來更多啟發和正向轉變。另外,近年來瑞典將性教育更加融入到各類型的學習活動中,可了解性教育不再僅是學校老師的工作,應該是全民都須共同努力的方向,唯有透過適切的性教育,亦才能更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愛」。反觀臺灣在性別平等教育上,仍匍匐前進中。從各項立法、成立性別相關研究所來看,已將性別意識議題開始從大專院校的討論延伸至社會各角落,「性別主流化」的推動更全面性檢視社會制度的性別議題。然而,談「性」色變的社會氛圍仍待改進,盼從教育領域著手,編列經費撰寫專書,並針對各年齡層施予適當地教材教育,同時也將家長做為性教育的對象,並推動「親職性教育」,才能更全面的從家庭─學校─社區層面切入,讓性教育普及,朝促進全體的性健康目標邁進。

瑞典性教育先驅愛麗絲.奧特森.堅森(Elise Ottesen Jensen)的名言:「我夢想有一天,所有出生的孩子都受到歡迎,所有男人和女人都是平等的,性是真誠、溫柔和快樂的傳達。」期待身處臺灣的我們,也能共同致力發展出美好的生活事業⸺「性教育」。


參考文獻

江翎禎(2019 年 4 月)。借鏡瑞典「超完整」性教育,從自慰、性行為、避孕到流產一把罩── 正因為是孩子,更應瞭解自己的身體。天下雜誌。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1591

李岳霞(2012 年 1 月 1 日)。瑞典性教育,融入各科教學。親子天下雜誌,31 期。https://www. parenting.com.tw/article/5029264 林育菱(2015 年 6 月 6 日)。他山之石 瑞典格內斯塔市的性教育。新新聞網。https://www.storm. mg/lifestyle/52243?mode=whole

Borneskog, C., Häggström-Nordin, E., Stenhammar, C., et al. (2021). Changes in sexual behavior among high-school students over a 40-year period. Scientific Reports, 11 (13963).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93410-6

Caron, S. L., & Ahlgrim, C. J. (2012).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conception and birth: Comparing children from England, the Netherlands,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exuality Education, 7 (1), 16–36. https://doi.org/10.1080/15546 128.2012.650970

Centerwall, E(1998)。可以真實感受的愛-瑞典性教育教師手冊(劉慧君譯)。女書文化。(原著 出版於1945)

Häggström-Nordin, E., Hanson, U., & Tydén, T. (2002). Sex behavior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weden: improvement in contraceptive use over time. 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0 (4), 288–295. https://doi.org/10.1016/s1054-139x(01)0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