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hiqssl6y6d 1vez1fmwow

看見多樣的家,一樣的愛

編輯室報告

呂明蓁|本刊總編輯

圖 /freepik/katemangostar

想問大家,小時候曾經在學校玩過「查戶口」這個大地遊戲嗎? 還記得這個遊戲怎麼玩嗎?

我記得遊戲一開始會把成員平均分成幾組, 排排站或呈放射狀站;有個扮演警察 ( 或被選出來當鬼 ) 的人會挑排頭 ( 戶長 ) 去問:「你家有幾個人?」排頭會依照自己的 意思說有幾個人。要是說出來的數字 ( 人數 ) 和後面排隊的人一樣,整排就可以原地不動; 要是數字少於後面排的人數,多出來的就要反應機敏的趕快跑到其他隊伍 ( 家 ),不然 就會被抓到。被抓到的人不是出局,就是繼續當警察查戶口,挨家挨戶的問……。至於什麼時候停止遊戲?很多時候,玩到有人開始胡鬧,喊家裡沒有人,四散跑成一團;或 者看得出來某個人一直都被踢出戶口,相當於被排擠時。結束時,主持人都會讓大家原 地蹲下。如果純粹玩這個遊戲,大概就是團體破冰,活絡氣氛,接著就是相互介紹。但如果,帶著教育的目的,就會有很多進階版的改編。既然是查戶口,最後很容易就會帶成「家戶」的組合。

我記得,過去在帶小學社會、中學公民與社會、甚或營隊或成人團康時都會帶這個遊戲,但不會只有遊戲。我常會在遊戲終了,讓大家圍成圈蹲或坐下來,依據各戶的人數開始做家庭角色分配 — — 你的家裡有哪些成員?然後,請編出家庭故事。有好幾次, 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玩這個遊戲,隨著喊停時機,每組人數多寡,都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當要開始進行家庭角色分配,家務分配,許多因人數多寡而造成的效果就會出現了!

只有一個人的會喊:我一個人怎麼成家?我就會問為什麼?有沒有一個人的「家」?

兩個人的組成會生出好幾種不同的家庭成員組合。很有趣的是,當兩人不同性別,大概都 會出現夫妻,但當兩人為同一生理性別時,往往會自動生成為直系血親的兩人家庭。例如:父子,母女,有時候還會出現祖孫組合。那時,我還沒有同性婚姻及家庭的概念,就沒有挑戰大 家,為何同性不能成「家」?後來,在大學課堂就會詢問為何不會出現夫夫,妻妻家庭?

三個人以上的,似乎就很容易在家庭中找到各自的角色,編出故事……。

原來,我們對「家」的想像真的就跟《民法》親屬編第 1122 條所定義的:「稱家者,為 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

「家」是複數的計數?

從小到大的教科書中各種家庭組成樣態、功能,很多人大概都如數家珍:小家庭、核心家 庭、折衷家庭、大家庭、單親家庭、隔代家庭……。就如法務部法律時事專欄「民法上的『家』」 所解釋的:「家是多數人為了達到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結合同居在一處的親屬團體,所以家是 多數人的結合,一個人是不可能組成家的」( 葉雪鵬,2020)。法務部的這個解釋,很明顯的, 是把「家」「戶」分開釋之的。

但有趣的是,國發會的「家庭結構發展推計 (106–115 年 )」研究報告卻告訴我們,隨著社經環境高齡化、少子女化及婚姻關係等變遷因素,傳統家庭結構樣貌有相當大的變化,「單人」 家戶早已經是社會相當主流的家庭組織型態。研究報告以戶長率法作為家戶推計的基本架構。 其報告指出:

從推計顯示,臺灣在未來十年內即將進入人口負成長衰減年代,但是,由於少 子女化、人口老化、與單人家戶盛行,未來的家戶數量仍將持續上升,同時平均家庭規模則是下降。至 2042 年平均戶量將會低於 2.0 人。未來家戶數量持續增加,所以,以家戶做為單位的公共政策與市場需求將會持續擴張。但同時,未來家戶規模 減少,意味家庭的支持力量減低,因而致使家庭應對風險的能力下降,不但可能增加貧窮風險,薄弱的社會支持,必須透過政府與市場機制來補強家庭功能。未來家庭結構中,典型的核心家庭與主幹家庭,雖然仍居多數,但「夫婦兩人」、「單人」、 「單親」與「隔代」的家戶型態,卻將明顯成長。這些類型的家庭,不論社會與經濟支持,乃至照護等需求,終將成為公共政策的主要標的對象。( 國發會,2017)

從內政部和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最新的,2020 年的人口婚姻家庭性別統計指標來看,確實, 家庭組織型態的呈現,雖仍以「核心」家庭為最多,但「夫婦」兩人家庭,「單人」家庭、「單 親」家庭則已經躍升為主要家庭指標的第 2 到第 4 位。至於「其他」家庭,也就是家庭成員非直系親屬,無法歸屬於下列表格型態的,則超越了「祖孫」家庭,成為第 6 的家庭組織型態。

身為教師,對家的想像要多元

這一期主題,編輯團隊定調在多元文化、性別與家庭。這個主題在一開始萌芽之時,其實是緣起於我在這些年教育現場的觀察。國小的國語教科書總是在文中勾勒著所謂「理想家庭」 的樣貌: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加上一男一女的小孩。其他型態的家庭則甚少被提及。過去季刊以「家 / 家庭」為專題的,只有 60 期的性別與家庭教育;但以「家庭組織型態與功能」為專題的討論,則都是零散的單篇。為了讓大家直視家庭的各種樣貌。本期專題邀請彰師大地理學 系的遲恒昌老師,就他在社會地理學上的專業,為我們策劃這次的專題。他以「多元成家、何以成家」為題,除了帶我們看見多元婚姻與家庭型態,也試圖帶著本刊的主要讀者群、教師, 去看見家的多元意義。

搭著遲老師專題企劃的列車,季刊設計了一「同」現「聲」的單元,我想帶著讀者看見真實 的多元家庭:其一是兩個爸爸,兩個媽媽的家庭。他們真真實實的在你我周遭。非常謝謝陳釩 和 Lance( 陳子良 ),前者大方的接受助編的專訪,還在蛋捲的同意下,為她發聲;後者在今年 (2021) 6 月《兩個爸爸》新書出版之際回臺,隔離期間還隔著螢幕在線上為我們帶來一場精彩無比的演講,甚至隔空與陳釩和蛋捲對話,帶給那場聽眾無比震撼的精神饗宴。其二是智達與國峰,一對才畢業不久就投入公共事務的年輕人。我在去年參加了他們的婚禮,在婚禮上,聽見雙方父母對他們真心的祝福。智達的媽媽曾和女兒陪著智達站在街頭選舉拉票選議員,她談起從知道兒子是同志的忐忑,到處去蒐集知識想瞭解同志;到擔心他會因同志身分受到社會的傷害而挺身而出,陪著他站在街頭要保護他。媽媽的心聲讓我和同桌的老師當場感同身受,淚如雨下。國峰的爸媽則用歌聲祝福,合唱一首〈幸福是什麼〉送給他們。

這是我近年參加過的,相當動人的一場婚禮。兩人成家,無論異同,都是值得祝福的。無 論單人、兩人,或是以上,只要有愛,就是家。我想,身為教師,對家的定義與想像要能與時俱進,才有看見多元的可能性。

BL,不是高中女生的專利

這期特別企劃,以多元文化與動漫為題,邀請到長年研究 BL 動漫社會學的王佩廸老師來主籌。當我透過電話邀請她時,其實是因為我學校對面的女孩們瘋狂的迷著 BL。

我怎麼知道的?

是因為我的學生 Cocome 幾年前出版了一本 BL 給腐女的書,到對面的學校去演講宣傳我跟著過去聽,看到整個演講廳居然爆滿,座無虛席。而我,對 BL 是一無所知 ( 很落伍的「老」 師 )。也從那時起,我對年輕世代的文化才終於有點小小的入門。腐女、BL、耽美、anime、 yaoi、COS……這些名詞是什麼?這次的主題企劃很精彩,請大家跟我們一起來瞭解,希望也能帶給老師一點刺激與想像。

第二年的再邁進

季刊走到第 95 期,邁向我擔任總編的第 2 年。我們團隊中的研究教師也開始逐一上場了。 除了撰寫性平教學的相關文章,4 位研究教師會分別運用她們在教育現場多年的經驗,策劃教學現場的主題專欄,帶領我們看到教育現場的實況。本期,首先上場的是在花蓮慈濟大學任教的李雪菱老師。她為我們企劃了一個「部落中的性平教育」,用她帶著學生在部落中蹲田野的經驗,為我們帶來一篇篇動人的故事。

多元文化、性別與家庭的主題,呈獻給您。

Love wins ?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是讓人感受到有「家」最重要的元素!


參考資料

  • 民法親屬編第 1122 條(2021 年 01 月 20 日 )。
  •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 (2021/09/08 發佈 )。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
  •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7)。我國家庭結構發展推計 (106–115 年 )。https://www.ndc.gov.tw/nc_708_28179
  • 葉雪鵬 (2020)。法律時事專欄:民法上的「家」。法務部。https://www.moj.gov.tw/2204/2528/2547/2576/1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