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部落中的性平教育
文 / 李芳瑜 ( 社工師 )
編輯 / 郭汶伶 ( 本刊助理編輯 )
*Aka pisawad 為「不要放棄」的阿美族語,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的發音皆同。
一開始到學校服務的動機很單純,素連護理師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可以在學校學習互愛與合作。她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一間學校全年級只有六個班,阿美族(pangcah)的學生佔半數以上。當地工作機會缺乏,多數學生的家長出外謀生,工作忙碌,無暇深入理解孩子們的變化。有不少學生是由阿公、阿嬤負責教養。然而,在缺乏輔導及指點的情境裡,學生拿起手機,在網路世界裡學習性、情感等性別議題,儼然形成隱憂──很多事情都發生了,大人才知情。相對老師比較權威的形象,素連護理師沒有高壓批判的態度。她不會斥責學生,而是用開放、關愛、同理的心,在健康中心迎接學生的到來。也因此,學生把素連護理師當作密友,很愛跑到健康中心找她「哈啦」,坦率而直接說出自己的事,與她展開深層、私密的對話。素連護理師說,「孩子們都叫我是另一個媽媽,像太陽一樣溫暖。」在母系社會的阿美族裡,母親是非常重要角色,母親的位階等同阿美族的太陽神,具有豐沛的能量。正因為真誠、平等的互動,她的溫暖感染了學生,讓學生敞開心房,共同面對情感的難題。某日天氣炎熱,素連護理師注意到一位高年級女學生不自然穿著外套。出於關心,她從其他同學著手,詢問女學生的狀況。等確定狀況之後,她才上前關心女學生的狀態。因為信任,也因為準備充足,女學生對她打開心房。她得以在老師和家長之間「補位」,協助學校與家庭,一起關懷孩子。
除此之外,她不只從學生著手,也額外撥出時間,陪伴學生的家長,不讓家長獨自面對教養的難處。她時常趁家長帶學生上課之際,多和家長聊上一兩句。她的主動關心與問候,讓有的家長跟她說:「每天早上送孩子來上學,看到妳,心情都好起來了!」
因為信任,得以成為照顧者與協調者
在偏鄉,校園的師資普遍不太足夠,很大一部分是代理老師。再加上偏鄉的學校的學生少,學校相對小,老師經常身兼多份業務。老師除了應付各式各樣的教學需求,再加上行政就忙得不可開交。老師有時倉促接下輔導老師的工作後,才進修研習輔導課程。總的來說,整體大環境,教師很難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在現行的體制裡,教師可以自願請調學校。相較於教師的變動,校護不會輪調,能用更多時間認識學生,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素連護理師強調,學校的每一個教職員都很重要,彼此是商議、面對學生狀況的夥伴。在繁忙的業務下,教職員依然願意成立小組,討論輔導方式,確實陪伴、協助學生。也因為她與教職員、學生、家長保持良好的互動,與周遭建立起深厚的信任關係。性平事件一發生,她能兼任照顧者與協調者的角色,陪伴家長、孩子面對困難。
與當事人同行──愛、同理與堅持
某次,校外非營利單位要做鄉土生態課程,在學校附近的樹林裡架設攝影機。沒想到攝影機回收後,發現鏡頭發現讓人心頭一震的畫面:一位中高齡男子,拉著女童的手去摸自己的生殖器官,過程中女童不斷反抗,男子仍然執意進行。看到這個畫面的工作人員,隨即告知學校並報警。經過校方確認,女童正是校內學生小紅(化名),男子則是小紅阿嬤的友人。雖然有影像證據,警方為了進一步釐清事實,仍需要小紅親口證實。但第一時間,小紅的阿嬤卻希望小紅說謊,讓該名男子脫罪。自己的親人碰到性騷擾,任誰都會慌張。小紅的阿嬤同時向素連護理師求救,希望尋求完善的解套方法。素連護理師先是同理阿嬤的擔心,但也強調這件事對小紅的影響。最後,阿嬤決定陪伴小紅說出實情,配合後續調查。素連護理師提到,正因為憑藉與小紅的阿嬤深厚的情誼與信任關係,她才能說服阿嬤,避免小紅再次受到傷害。
多元文化視角與性別敏感度缺一不可
素連護理師擔任機構護理師4年,曾在2所小學擔任過護理師,曾長期服務同一間小學25年。儘管素連護理師時不時會成為校園內的「見證人」,她自己也碰過很多棘手而不易處理的事──校園裡,常常不易與教職員平等溝通。為了因應這些難題,素連護理師攻讀碩士,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和性別教育洗禮,她打開了過往不曾看過的世界。回到服務的校園,更能發現師生相處的細節含括許多性別與多元文化的議題。比如,有老師喜歡為學生取綽號,卻沒有尊重學生的意願。而學生也因為老師的權威,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是,在課間運動時間,體育老師將學生分成男生一隊、女生一隊。另外,也有老師抱怨家長把學生帶到卡啦OK室,卻忽略學生家庭可能的情形。
她以性別、多元文化的視角,主動為學生發聲,鼓勵老師用同理、接納的態度陪伴學生。她向愛取綽號的老師說明,學生不喜歡被取綽號。這位老師一開始回應:「學生也都叫我的綽號啊,我就沒有不喜歡。」她便對那位老師直言:「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學生不喜歡被取綽號,所以請你不要再給學生取綽號。」「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必須重視彼此的感受。」素連護理師認為,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才知道對方喜不喜歡這個綽號。至於全校運動時間,她主動和學務組長商討,改變部分的進行方式:以年級分組,不再以性別分組。學生感受運動不因性別受到限制,也在過程中更投入。最後,素連護理師從同理的角度,理解家長帶著學生到卡啦OK室的原因──偏鄉的工作機會缺乏,家長從事的工作可能讓老師擔心,但看似玩樂的行為,卻是一家人的謀生之道。她自己也試著跟學生溝通,讓學生知道爸媽的不得已和不容易。
共同塑造愛與支持的友善校園
訪談最後,我向素連護理師請教,如果從性別觀點,會給予全臺灣偏鄉學校師長輔導偏鄉孩子甚麼建議?她認為,無論課堂內外,老師都需要敏銳聽取學生透露的訊息,像是下課時間、打掃時間、校外教學等。
她補充,「學生樁腳」也很重要。教職員可以透過「學生樁腳」打聽學生們的狀況。「學生都很單純,只要相信你,他一定會跟你說。」素連護理師以她長期校園服務的經驗,分享她與孩子們互動下的體悟。她有信心,如果再透過有計畫的性別教學,學生會講更多。如果沒有性別教學,學生缺乏觀念,像學生小紅,礙於不對等的權力關係,無法判斷事件裡的感受,也無法說出口。更多時候,老師們可以在平常的活動中融入性平意識,在學生心裡種下性平意識的種子,讓學生了解自己、尊重他人。
然而,偏鄉校園的種種處境,讓性別教育難以完整落實,性別意識培力這條路也困難重重。偏鄉老師疲於奔命,難為性別教育課開闢時間。回看現行的師資培育,也十分堪慮,例如:教育課程是否設有性別教育的相關內容?學校教師的研習內容,多偏向性平事件處理、法律運用。教師沒有辦法透過教師研習,學習基本的性別概念,也不能進一步培養性別敏感度。
此外,偏鄉小學校的老師來源有很大一部分是代理老師,多數代理老師只擁有大學學歷,未受過師資培育的訓練。代理教師在大學期間未修習性別教育相關課程,又怎麼有辦法進行性別教學?
對此,教職員若要起步性別與多元文化意識的培力,她有以下幾個建議:1.多聽多看:透過大量閱讀、針對書籍或時事進行批判性的討論,有助於看見自己的偏見,進而反思,打開自己多元的視野。2.學無止境:建議尋找益友與良師,時常互相支援或一起行動。3.尋找夥伴:性別意識與多元文化意識一旦開啟後,就回不去了。你再也不能蒙眼、不當一回事。但有意識的老師或行政人員可能都是單獨或少數人的思維,可在校內或校外建立夥伴團體,集思廣益、互相打氣,一起行動。
簡言而之,在生活中就要多聽、多了解、多思考,過程中將會一點一滴培力性別與多元文化意識。在學校服務將近25年,素連護理師相信言語、態度和行為會影響學生。她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努力促成孩子能夠健康快樂長大的環境。儘管她謙虛地說自己「沒有想那麼多」、「沒有想要成為他人的貴人」。這一路上,她透過言行實踐、堅持與愛,已成為無數學子生命中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