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qnyypwbth Ogdbpcj47w

早逝的溫柔 凝聚無比的力量

專題企畫 / 少年不戴花 — 不忘那個溫柔的玫瑰少年

洪菊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

2002 年,當我還是一個汲汲營營於論文寫作的研究生,因緣際會接觸了性別議題,第一次接觸到出櫃的同志,第一次以永鋕的故事作為看見弱勢的教學設計,第一次以教師身分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將女性議題帶進工作領域;2003 年5 月,我完成論文,不久,我的身體因為血癌被桎梏於病房,但被打開性別之眼的我,卻擁有更大的前進力量。

2004 年11 月,我以〈解開生命方程式〉一文入選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辦理的「性別教育與行動研究研討會」,為了避免因骨髓移植後免疫力低落的我受到感染的風險,當時協會還破格讓我在開幕前就先發表,隨後就離席,當天我也正式成為協會的一員。之後,電子信箱裡總是有不定期的性別新知與教學媒材及熱烈的議題討論,讓在東部偏鄉,休息兩年剛回到職場的我,順利與社會接軌,也減少許多備課的壓力。

2010 年,我接下協會理事一職,有機會認識永鋕的老師、陪伴葉媽媽的夥伴,聽見更多玫瑰少年們的故事,協會夥伴彼此交換在教學場域的看見與實踐經驗,共同進行發展本土性別教育的研究與教學,於是我們創造出《扮家家遊》(洪菊吟,2018)和《魔法學園》(洪菊吟,2018)兩套桌上遊戲,積極培力種子教師,利用課餘與假日進行環島偏鄉巡迴,持續開發更多教學資源。2019 年,我被推舉為協會理事長,以基層教師的經驗與看見參與監督相關政策,擔負更多公民行動推動落實性別平等教育。也有機會與國際組織連結,交流推動性平教育的臺灣經驗。

如果沒有協會建立一個讓性別教育者間情感與資訊的支援網絡,我就是一個生活在東部舒適圈內心卻孤獨的教師,難有機會為建立多元平等社會,推動性別平等的教育環境盡一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因為永鋕,這一份早逝的溫柔,卻凝聚起無比力量。

遺憾的是,即使2004 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已經通過,2011 年仍有鷺江國中楊同學因為被同學嘲笑「娘娘腔」求助無門而輕生;即使2019 年歌手蔡依林向葉永鋕致敬的歌曲〈玫瑰少年〉,奪下第30 屆金曲獎的年度歌曲,依然有劉姓國三男學生不堪長期被同學嘲諷是同性戀,跳樓重傷,以及大學男生L 同學遭人闖入寢室嗆聲「你像個娘娘腔一樣活著」等事件。我們心痛,永鋕離開後,事過並不境遷,玫瑰少年何止一位。

這些事件也讓我們看到以男子氣概多寡建構的權力位階至今並未全面翻轉,20 年前,畢恆達(2000)就指出,「……自認為具有男性氣概的男生,感到惶惶不安;因為他們所篤信的刻板男性氣概遭到挑戰。……娘娘腔與同性戀遭受歧視,不也就是貶抑女性氣質的具體展現。所以要去除性別暴力,就同時要對於男子氣概的養成進行反思。」時至今日,多元性別學生在校園處境的艱難,正是性平教育需要努力的空間。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一波波教育思潮改革、網路普及,公民運動和社群連結蓬勃發展,接受性平教育洗禮的年輕學子,已經不像過去那麼無助、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於是我們看到自稱「國際美人」的男孩鍾明軒,勇敢對抗鋪天蓋地的網路霸凌,並且透過 Dream Player 平台的募資專案計畫,出版《我決定我是誰》這本書分享自身經驗,成為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更令人感動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性平教育現身與獻聲;2017 年臺北市龍安國小因有家長主張在廁所張貼《穿裙子的男孩》推薦讀物海報有鼓吹變性之嫌,而將此書下架,事件經報導掀起爭議,一波波校園男孩穿裙的運動遍地開花,臺北市和平實驗小學校長黃志順更親自穿上裙子在校門口迎接學生,表達他對校園性別平權教育的支持。

今年,是永鋕離開的第20 個年頭,4 月20 日當天,潘文忠部長在臉書上發表了一篇貼文,謝謝永鋕教我們「不一樣,也可以有著很美的模樣」,並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承諾努力不再讓任何一位孩子因為霸凌、歧視而受傷,努力讓每一位孩子為自己的樣子驕傲、自信。日前媒體報導披露一位怕戴粉紅色口罩被嘲笑的小男孩故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部長帶領一眾官員
戴上粉紅色口罩表示支持,包括總統蔡英文、教育部長潘文忠都發文支持,政府機關、媒體跟許多粉絲專頁也將臉書大頭貼換成粉色響應這波「粉色浪潮」,強調顏色沒有性別,顏色跟性別一樣都不該被刻板印象束縛。我們更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尊重差異、包容差異,成就更多元的社會。

作為致力推動性平教育的民間團體,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相信性平教育必須全面推動,在中小學的扎根尤其重要。無論是情感教育、性教育或同志教育,都是個人建立自尊自信、實踐互為主體的人我關係,以及促進公平正義的現代公民社會的核心議題,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的聲音及需求更是性平教育不可忽視的關懷。

我們的孩子有權利不受傷害,更有權利學習不去傷害別人,一切都該奠基於教育。我們的孩子不能沒有性別平等教育。雖然我們擁有傲人進步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教育是改變社會文化和氛圍的關鍵機制,性別平等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今年,協會將滿18 歲,辦公室歷經三次的搬遷,永鋕親手植栽的萬年青(下圖),一直安放在辦公室的一隅,翠綠且溫柔的提醒我們莫忘初衷。我們在協會在臉書上發起一波【永鋕事件20 週年】紀念活動,現任理事翁麗淑發表一篇網誌寫道:「……永鋕,如果還活著,也許是個細緻的廚師,也許是個溫柔的爸爸。錯過了夢想,也錯過了生命的各種精彩,但永鋕並沒有離去,他讓勇敢的靈魂留在這世間,成就性別平等教育法,繼續守護著校園裡的每一個孩子,讓千千萬萬個玫瑰少年得以堅強的面對生命的各種挑戰,也造就千千萬萬個夢想的實現不被性別框架所拘束。」

永鋕走後三年,臺灣首次舉辦第一場同志大遊行,當時願意站出來的同志,僅有幾百人,許多人更是害怕被認出只能帶上「面具」。沒有人想得到,事件發生的19 年後,竟會有一位歌壇天后在頒獎典禮上感謝葉永鋕提醒了她,「在任何情況我都會成為某種少數,所以我更要用同理心去愛任何我身邊的人。這首歌獻給他,也獻給以為自己完全沒有機會也沒有選擇的你。你一定要記得選擇和支持自己。」20 年來,玫瑰少年葉永鋕在臺灣不再只是一個早逝的少年,而是凝聚更多力量走上性別平權路上的重要人物,這一份早逝的溫柔帶領臺灣社會學習包容尊重每個人的樣貌,改變許多人的人生。

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於網頁發起「永鋕事件20 週年」紀念活動,並請翁麗淑理事撰文發表, 全文及活動內容可至網頁查詢https://www.tgeea.org.tw/event/16838/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萬年青(協會提供)

參考文獻

  • 洪菊吟(2018)。用桌遊玩轉校園霸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3,34-41。
  • 洪菊吟(2018)。玩桌遊學性平。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0,124–131。
  • 畢恆達(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2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