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ykpbgm2tnyyb5tdf4qjoaw

總編輯序 / 期望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成為性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和解的解方

編輯室報告

呂明蓁/本刊總編輯

圖 / pexels

我是個五年級的女生,國中階段是那個老師教到健康教育第13、14章直接聲稱不會考,略過不上的年代。第1次月經來潮,驚嚇到以為自己命不久矣,用衛生紙墊著,然後哭著回家;然後,老媽丟了一包衛生棉,讓我在廁所自己摸索,那個黏貼面要黏在哪裡?

我不會計算生理週期,因為大多數時候都不太準。我會經痛,痛到那種會覺得每天都是世界末日那種;有時候經期一次就長達10天以上,血流到我以為自己會因為這樣變成殭屍、吸血鬼。

我不會計算排卵期,因為似乎不太重要。在我大學以前,我沒自己買過衛生棉,都是用老媽牌,但常發生側漏等尷尬時刻。在出國前,從來不知道還有衛生棉條的選項。我不喜歡來月經(今天第一次聽到月經的臺語是「來洗」(lâi-sé),至於為何是來洗,告訴我的夥伴也沒說),每次來月經我都許願自己下輩子不要再當女生

總之,身為女生,大學以前的我一直對自己的生理女性身分帶著「遺憾」。性教育是什麼?我的國民教育階段沒這樣的課!健康教育談的是生理衛生,包括男女性器官構造、月經、懷孕等生理知識。回想我的,比較正式的「性教育」啟蒙是金賽性學報告,是在電話張老師實習時接到「猥褻電話」的不舒服感後,督導建議我去讀的。後來,在張老師的電話諮商期間經歷過國中女生緊張的來詢問生理問題、性交,成年女性來問懷孕,子宮外孕及墮胎,我都是用著學理的角度去解釋。直到在研究所上到性諮商、女性主義與性別議題,我貪婪的閱讀著文獻,老師一邊驚訝著我的性教育的缺乏,一邊導引著我去學習如何「正常」的談性/性別。我才努力思考是什麼讓我不喜歡自己「身為女人」這個事實?是性別(兩性)教育不足?還是性教育不夠全面?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

性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

「性觀念保守、性知識(教育)缺乏、性行為開放」是我在回到臺灣的第1場關於性別教育(當時還叫「兩性教育」)分享的開場白。那時,我用了一些統計數據來作佐證:臺灣有兩個數據居高不下,一是未成年少女懷孕比率,一是墮胎率,這都足證我們的性教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臺灣性教育的發展從1950年代的生理衛生,到九年義務教育的健康教育,再到2001年施行的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綱要的施行,雖然能力指標中「性」從生理「知識」開始,進化到了個人生長與發展「態度」的引導,但在課程目標中,性教育是完全不見的,性教育只能在分段能力指標的「生長、發展」主題得窺一二。後來,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時,施行細則中明訂性平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與同志教育¹的條文成了推動性教育課程最強而有力的工具。但「性教育課程」在學校「誰來教?該教什麼?怎麼教?什麼時候開始教?」似乎就開始變得複雜且敏感。

[1]性平法施行細則第13條所定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原定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在2018年底的公投後順應民意的修掉了,成為「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教育學等課程」。

健體老師所依循的能力指標,如第一階段²的「討論對於身體的感覺與態度,學習尊重身體的自主權與隱私權」、第二階段的「探討各年齡層的生理變化,並有能力處理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變」等3個能力指標,第三階段的「運用性與性別概念,分析個人與群體在工作、娛樂、人際關係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行為」以及「解釋社會對性與愛之規範及其影響」等2個能力指標,其實跨越了過去教科書生理衛生的層次,從個人的性生理,到性健康,也涉及到社會的性/性別的層次,的確有不少跟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主題軸及能力指標相關。莫怪乎有部分健體老師會聲稱性教育就是性別平等教育,甚至覺得性教育涵蓋範圍比性別平等教育來得廣泛。但就我看來,二者還是存在著差異。那差異就是「平等」的概念。性教育傳授的是與性/性別相關的「知識、態度與技能」,性別平等教育所闡述的理念與精神則是教育性與性別相關議題的「平等意識」。

[2]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學習階段的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三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四至六年級,第三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

隨著108課綱的施行,健體領域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以及核心素養還是沒有「性教育」的影子,但學習重點明顯的加入了「個人衛生與性教育」的學習內容主題範疇,學習內容又分成了「個人衛生」與「性教育」兩個次項目。我在課綱審查階段看著這樣的改變,其實有點為性教育叫屈,因為其在「全人健康」的基本理念及課程目標下,似乎被切割的更為零碎。雖然,學習內容的整體說明試圖提出其重要性:「學習內涵包括性生理與心理的發展、性價值觀、關係建立、性健康促進、性與社會文化等重要關鍵概念」。

全人的性與全面性教育

遍尋九年一貫的健體領綱,從未出現「全人的性」一詞,僅有「全人健康(totalwell-being)」的課程目標。但在12年國教課綱的「性教育」學習內容整體說明以及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出現了「全人的性」。依據整體說明,全人的性被解釋為「以愛為本、全人發展的性教育,應包含生理、心理、社會、心靈四個層面」。除此之外,性教育在各階段的學習內容與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學習主題還是能相互呼應的;而且也與「全面性教育」強調使兒童和年輕人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從而確保其健康、福祉和尊嚴有一定層次的關聯,例如:第四學習階段和第五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對性別多樣性的了解與尊重,以及健康親密關係經營能力的培養等。不過,我們的性教育仍不夠「全面」。拿我們的性教育課綱與全面性教育對照,健體課綱的概念是知識的片段組合,而全面性教育是以8個核心概念貫穿各年齡層,也就是從5歲開始到15至18歲以上,有系統的學習性教育。

在107年(2018)的5月課審大會通過健體領綱前,我曾發言希望健體領綱能與時俱進,參酌經社文公約第22號一般性意見,採用聯合國的國際性教育指導綱要:循證策略(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 informed Approach)的「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的課程方案來定錨性教育,因為其目的在支援各國根據國情有效開展性教育。UNESCO的總幹事Audrey Azoulay在前言就提及這個綱要是「以積極、肯定,還有以年輕人最大利益為出發點,提倡關於性和人際關係的系統性學習。但可惜當時無法說服課審委員及研修小組。是以,107年9月發布的健體領綱還是以全人的性的解釋為本。

後來,全面性教育中關於性的概念框架逐步被宣導廣知,再加上我國也開始著手進行兩公約的第3次國際審查準備。109年(2020)第9屆教育部性平委員有鑑於「性健康與生育健康權」的促進在教育的推展刻不容緩,於是提案進行健體領綱的修訂,經過近一年的論辯,讓國教院認可全面性教育的主張是更進步的性教育方案。但領綱微調尚未提上日程,於是大會決議先在課程手冊上進行文字補充說明:有關「性教育」之補充說明──「全面性教育的意涵及教學實踐」。《健體領域課程手冊》在111年(2022)1月修訂完畢。至此,我國的性教育與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正式接軌,也期待性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共同為臺灣的性別平等努力。

如果,每個老師都能教性教育

2023年的5月,臺灣的#MeToo 運動隨著「人選之人─造浪者」其中一個角色,張亞靜的遭遇,以及她的臺詞「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而捲土重來。有些人回過頭去翻出房思琪初戀樂園裡的文字:「我們家裡沒有性教育」來檢討性教育。剛好,本期季刊輪到要以性教育為主題。於是,我想到我們可以來談談現場的老師如何教性教育。「給教育造浪者的性教育」邀請澎湖鎮海國中的謝美娟老師擔任專題主編。謝老師是國中教師,曾擔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理事長,也是教育部第9屆性平會委員。就她在教育現場、NGO,還有本部委員的三方觀點,為季刊量身打造,協助季刊想達到的,讓每個老師都能理解並給予學生正確的性教育教學。也能達到UNESCO對全面性教育的期許:在學校教育以及社區教育都能夠開展適應年齡和發展水準的性教育,協助年輕人學會思考自己的選擇如何影響自我和他人的福祉,並懂得捍衛自我的權益。期盼,正在閱讀季刊的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在學校,亦或者社區的,都可以搭著這一波的浪潮,做一個性教育的造浪者。

https://www.naer.edu.tw/ upload/1/16/doc/2020/ 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111 年 更新 — 定稿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