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r O4 Q Uxmpfsfdju 5rw

兩小無猜事件的實務樣態 ── 社工觀點與反思

特別企劃 / 反思「兩小無猜」事件

顏莉璟 / 勵馨基金會高雄服務中心社工督導

圖 / freepik

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勵馨基金會)旨在致力消弭性別暴力之傷害、創造性別友善之社會,高雄分事務所也從2006年起,就展開性侵害被害人個案追蹤服務至今已超過15年的時間。累積多年服務的經驗,我們清楚知道性侵害事件的背後有各式各樣的案件類型,每一個來到社工面前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與多元的服務需求。然而,每每面對到「未滿18歲非強制性侵害事件」(以下簡稱:兩小無猜事件),總是讓工作人員心裡有許多的千迴百轉、無奈、掙扎、疑惑。本文將整理近2年服務兩小無猜案件之樣態進行回溯整理,並試圖歸納提出工作者在服務中的思辨。

一般來說,當兩小無猜事件發生後,首先會啟動的是學校的校安通報,且有可能啟動性平調查;另因應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學校端也必須進行性侵害案件通報。雖然刑法第227條第1項規範,對於18歲以下之行為人可減輕或免除其刑,性侵害案件通報常成為家長、學生、甚至校方最大的壓力源。但到了社工實務現場,身為助人者的我們,卻被迫站上了當事者雙方家長角力的戰場。在市府性侵害防治中心第一線社工接到通報後,首先要釐清的是雙方年紀?合意非合意?家長面對通報事件的意願及態度?第一波的角力現場於此呈現;之後,經市府性侵中心社工評估而轉介至勵馨進行個案後續的司法協助、性平教育、生活及心理輔導的個案,社工感受到的就是就是在司法與親子關係中拉扯的沉默少女了。

在司法與親子關係中拉扯的孤獨少女

因勵馨服務對象皆為少女,本文僅能就少女們在被通報後所面臨到的處境做描述。剛開始我們會看到處在慌亂、緊張的主要照顧者與面無表情、寡言的少女,至於其他家人如兄弟姊妹、爺奶,則多被隱瞞不知情。緊接著而來的則會看到主要照顧者對少女不斷地責罵與懲罰。寡言的少女心中通常是緊張的,一方面擔心染病、懷孕;一方面是對於司法流程的恐懼。這些少女面對一連串的壓力,卻感到沒有人可以訴說,因為家長不想聽、社工會通報、同學朋友會取笑……。這往往讓少女帶著對主要照顧者造成困擾的自責或對於初嚐禁果的迷惘、迷惑,而決定閉上嘴巴、關上心門,成為在星球中孤獨的孩子。身為社工,面對閉上嘴巴的孩子,在關係建立上已經花費了大把的時間與心力,更遑論與少女進一步討論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是否存在著不是那麼情願的「性」,因為要深入的議題必須建立在信任關係的基礎上。在這一連串的演變下,我們歸納兩小無猜事件,對家庭動力與少女影響最大的面向有兩個:

一、對於司法的期待與想法不一致

兩小無猜的事件通報通常是學校的教職員聽聞來自同學間的耳語,進一步了解後進行責任通報,但對當事少女而言,她們未必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於被通報導致事件搬到檯面,有些少女覺得自己很倒楣,而在整個事件中成為非自願性的案主。部分少女對於法律認知不足,會認為性行為是兩情相悅下發生的,並非被強迫,而且自己有身體的自主權,對於要進入司法感到不理解並且排斥。對於未成年雙方之父母而言,特別是少女這方的家長,通常會認為自己女兒是受害者,即使是兩情相悅,「吃虧」的仍然是女孩子,因而期待對方家長接受司法制裁與賠償。而在實務經驗中,我們會聽到許多父母會表達的立場是,因為孩子是兩情相悅,在司法層面不一定會追究到底,願意和解,但期待藉此給未成年子女一個教訓,告誡孩子們過早有性行為是要付出代價的。

二、親子關係的衝突與被同理的渴望

由前段描述事件揭露後少女心路歷程的發展,即可明顯看到孩子們在過程中強烈覺得不被父母信任。但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少女認為自己不被信任的背後,隱藏著被父母理解的渴望。然而。在得不到父母信任理解之餘,更會因事件的揭發覺得被父母管太多、感到畏懼或憤怒,親子關係就在不信任與從嚴管教的交互作用下,衝突愈加劇烈。對於孩子發生兩小無猜事件,多數父母感到憤怒、失望。在實務經驗中,我們會聽到父母們說「我們知道孩子有交往的對象、異性朋友,我們也不斷給予叮嚀、告誡」,「孩子也回應他們會保護自己」,但孩子還是發生了性行為。這對這些父母來說,是震驚毫無心理準備的,最後在無法信任孩子之下,只能以更權威的方式管教子女,例如責備、懲罰、禁止雙方交往等……。但這樣的管控反而讓家長得到來自孩子們更多的反彈與衝突,使親子間的互動與動力進入緊張的循環。我們認為,這樣的過程不只對青少年辛苦,對父母來說亦不容易。面對兩小無猜事件揭露後接踵而來的性平調查、性侵害通報,種種的調查過程都不斷出現認為父母教導無方、管教不力的指控,卻很少有人可以同理身為家長感到羞愧、焦慮、自責的心情。

社工的多重角色

因此,在社工實務工作現場,社工面前往往是一對身心俱疲的親子,需要即刻的司法協助,接著又要面對中長期的親子關係及家庭動力的修復。我們歸納社工處遇過程中所具備的角色如下:

首先,社工為照顧關懷者:如前所述,兩小無猜事件中的少女並不認為自己是案主,社工介入時需不帶立場與偏見,以免成為另一個管教監督、行為導正者。在理解這些少女所有行為背後的需求後,我們所看到的是一位在尋求同儕自我認同、自我性別認同探索、人際關係探索的孩子。因此,社工必須成為照顧關懷者,才能在過程中做到接納、同理,讓閉起嘴巴的孩子得到支持社工。其次,在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尚未修改之前,社工仍要扮演法治教育者以及司法流程諮詢者的角色。此外,社工必須成為資源連結者。當家庭中因突發事件發生,可能產生法律資源(陪同出庭、律師費用扶助)、經濟困境、就醫協助、就學協助等需求,社工需進行相關資源連結服務。再則,社工必須成為溝通者。如前所述,在兩小無猜的事件中我們看到親子、親職之間的高衝突關係,因此,社工在服務過程中需扮演適宜的轉譯橋樑,促使親子間相互的理解,進而促進對話,走向家庭關係修復歷程。同時,社工也要成為心理輔導者,提供創傷反應處理、心理輔導與陪伴、案主自殺之虞之輔導與處理服務。

實務經驗的反思

在長期提供服務的實務經驗中,我們產生了以下的反思:

首先,我們認為,所謂合意與非合意的性很難一言以蔽之,但進入司法後便將兩造推上了被害者與加害者的位置。青少年正值性探索的時期,在周遭的人急於釐清是否為合意或非合意的行為時,卻忽略了陷於私密性事被揭露,驚恐難堪的當事人,要面臨各種不同專業人士探問,尤其是司法關注是否合意是否違法。我們反思的是,在司法面前著重區辨性行為是否合意、違法,攻防之餘,作為助人者的社工容易忽略和無法轉換立場跟兩小無猜的當事人討論親密互動行為背後的情感需求、兩性互動關係過程的實際感受,而只能在協助面對司法之餘,提供去個別性的自我保護的預防教育,甚至只針對被視為被害者的少女,整體而言,理解實際需求和陪伴成長的空間是變小了。

其次,我們發現,在科技網絡發達的年代,青少年早就人手一機,早已習慣用自拍紀錄自己,對於自己身體的認知,已經脫離我們的理解。在不斷提到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的同時,我們都還忽略了另一相關法律⸺「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近3年在青少年的性侵害案件中已有超過一半涉及拍攝、製造、傳播性交或猥褻之照片、影片等,如何避免青少年觸法或被害,協助建立網路安全知識,已經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了!

最後,兩小無猜的性侵害案件往往帶出事件當事人在人際關係上的困擾,甚至家庭關係的難題。面對性侵害事件考驗的是家庭親子關係的厚度與韌性,當工作人員進入家庭工作時,往往察覺到孩子在高度情感需求的背後,通常合併的是人際關係的挫敗、或者學業低成就、或者家庭缺乏拉力,促使孩子們躲進愛情世界中尋求情感的慰藉,但又往往缺乏策略!

學習用正向眼光看待兩小無猜事件

當兩小無猜的雙方家長膠著在司法攻防時,事件的當事人已經躲在事件被害者的角色中,被動地看著事件被通報後的發展,這會讓我們忽略了兩小無猜事案件中隱含的不僅僅是青少年性行為、性探索議題。我們認為刻不容緩的是青少年及父母親、社會大眾的性別教育,其中除了大家直接聯想到的性教育之外,更應該是情感的教育、自我探索認同、人際關係相互尊重的議題。青少年的性別意識是在一連串事件探索中建構而成,身為重要他人的我們需要學習用正向眼光來看待對青少年的性事件,而有引導和討論的能力,陪伴走往擁有身體自主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