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y A1wwbs0vyigcjypxi 6g

關於白色恐怖,我們其實還有更多能做的:「步青春生勇氣 ê 黃采薇」地圖的探究與實作

人物專訪

採訪/張桓溢、郭汶伶、葉萱萱
撰文/張桓溢

「白恐不迷路地圖集──1950s臺南篇」是2022年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結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簡稱:檔管局)、成功大學「二十而立」工作隊以及多名臺南、高雄高中職老師之力,所共同完成的四張白色恐怖地圖。地圖分別以四名白色恐怖的「政治犯」──葉石濤、施水環、黃采薇、李媽兜的白色恐怖經驗為主軸,不僅標示出他們移動的軌跡,也整理了各自涉入之案件的發生時序,為1950年代發生在臺南的白色恐怖事件,提供了一廣泛卻同時帶有溫度的「空間敘事圖」。是推廣人權教育的教學好幫手,也是認識何謂「白色恐怖」的入門指引。

「白恐不迷路地圖集──1950s臺南篇」的四張白色恐怖地圖(林世芝提供)

讀檔案、解歷史

老師來了,一邊忙著開窗戶開電扇,將桌椅安排妥當。坐在我對面的是「白恐不迷路」地圖集裡,負責研發「步青春生勇氣ê黃采薇」地圖的三位臺南女中教師:陳恕慧、廖珮君、許琇婷。我小心翼翼地將手搖飲料擱在桌邊,還沒來得及擺出採訪陣勢,許琇婷已經親切地將她們提前依訪綱完成的「擬答」遞給我,說是擔心在課堂與課堂間的訪談太倉促,所以先把回應整理成幾頁A4,方便參考。

當時,「白恐不迷路地圖集」的教學應用,仍僅在研發教師各自的學校試行,尚未設計出整套從閱讀探究到轉譯實作的「教師培訓」教案;不過,她們三人倒像是提前知曉了接下來要面對的種種問題,把自己參與工作坊的經驗與省思,都已完整準備妥當。

因此說起地圖的起點,琇婷回答得很快,最開始:「是因為看到珮君和恕慧在討論檔案很好玩,觸動了我的檔案魂,剛好小組少一個人,才有機會加入她們的行列。」

什麼是檔案魂?「就是你親眼去看到檔案,然後你去看到一個罪名形成的過程⋯⋯或是甚至去貼近那個時空。我自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蠻喜歡檔案的。」出身師大歷史系,如今在臺南女中擔任歷史科教師的許琇婷,談起檔案兩眼發光。或許是因為她同時還在師大臺史所與碩士論文近身相搏的緣關於白色恐怖,我們其實還有更多能做的:「步青春生勇氣ê黃采薇」地圖的探究與實作故,她認為檔案不僅僅有助於理解案件,更可能提供身處「事後」的人,重新親近事發時空的線索。對她來說,學習如何從生冷的檔案中判讀出需要的資訊,因而是研究白色恐怖之空闕與幽深,必要的第一步。

同樣懷抱著檔案魂的,還有許琇婷口中提到的廖珮君。一樣是師大歷史系畢業、在南女教歷史,廖珮君之所以決定加入地圖工作坊,也不是從「教師」的位置出發,「我其實抱持著也不一定想要給學生什麼,而是我自己想要得到什麼的心情。」

比珮君原先預期的給得更多,這一系列由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主辦,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成功大學「二十而立」工作隊協辦的工作坊,課程安排之縝密簡直就像破譯檔案的「戰鬥營」:先由檔管局介紹檔案的檢索方法,再請白色恐怖研究者、包括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林傳凱、成大歷史系教授謝仕淵等人,手把手帶領參與研習活動的教師們解讀檔案、熟悉白色恐怖的發生脈絡。即使作為歷史人,都仍能在參與的過程中,照見自己認知的盲區,從而建立對白色恐怖更深刻的理解。

「我覺得好像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知道了就是可能比較不是研究,而是從別的角度去切入白色恐怖跟社會做連結的部分。」廖珮君這樣為自己的學習成果作了一個註腳。當然,她說的並不僅僅是「知道」而已。

集資源、組團隊

大多數人都聽過白色恐怖,但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其實「碰觸」過白色恐怖。因為,恐怖的遺緒經常已經難以辨識根源。曾製作「1950年代成大白恐地圖」的成大二十而立工作隊,在〈二十歲的行動指南裡〉這麼寫:

我們利用地圖作為一種載體,係因地圖比起單純的文字更能將故事說得更完整,地圖可以帶領讀者從平面的文字走入立體的建物空間,文字與空間的搭配更能讓讀者進入過去與現在交織的特別時空,讓人更能與這些平常的建物建立不一樣的連結,而非只是單純的指認(二十而立工作隊,2022)。

歷史不只是過去,也關乎我們現下感知的日常空間。二十而立工作隊希望重新找回歷史與身體的連結,於是嘗試將歷史「地圖化」,讓讀者得以索驥事件、親臨白恐現場。多虧二十而立工作隊的「示範」,當時任職人權教育中心執行秘書的楊素芳老師,遂有了進一步完整臺南白恐地圖的想法。她說,「之前因為和謝仕淵老師有713展覽¹的合作關係,仕淵老師就有跟我講說他們在做白恐地圖,就把初稿丟給我看。他可能以為我一定會很有興趣……我就覺得說有機會的話是可以合作。」

就這樣,經由謝仕淵的引介,「1950年代成大白恐地圖」的研發團隊,包括成大二十而立工作隊、林傳凱等人。他們將自身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有效的操作方法,譬如利用設計過的表格,幫助教師一面統整人事時地物等資訊,另一面從中逐步篩取出重要的地圖點位;或協助教師掌握說明框格中的敘事人稱,活化地圖的故事性與臨場感;以此確保地圖繪製的進度與整體性。

此外,為了確保敘事的材料不致匱缺,楊素芳也揪了檔管局一起來鬥鬧熱:「檔管局非常給力……他們把我們確認的個案、所有在檔管局裡找得到的資料,全部先篩選過,然後再告訴我們怎麼樣的編碼是關係比較近,什麼樣的編碼只是涉入或被提到。」

[1]「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713事件特展」是2019年國家人權館籌辦的展覽,展覽相關資訊與事件介紹,請參見國家人權博物館網站:https://www.nhrm.gov.tw/WebUPD/nhrm/Learning/07%e6%be%8e%e6%b9%96713%e4%ba%8b%e4%bb%b6_%e5%b1%95%e8%a6%bd%e6%89%8b%e5%86%8a.pdf

一張地圖的產出需要許多力量跟資源的到位。楊素芳把檔管局的角色比喻為「製片」,謝仕淵、林傳凱與二十而立工作隊等前輩比喻作「顧問」;至於敘事主題的確立和教師團隊的組織,則由兼職製片、導演與監製的人權教育中心來負責。

確立主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發生在這塊土地上、尚待記憶與反省的不正義還有那麼多。楊素芳在考量資料完整度、案件發生的時空,乃至參與工作坊教師的背景等不同條件與屬性之後,決定以葉石濤、施水環、黃采薇、李媽兜這4位政治犯,作為「白恐不迷路地圖集──1950s臺南篇」的主角。

「(歷史)跟自己有關連這件事,我覺得是『震盪』學生跟白恐一個很重要的連結點。」楊素芳特別強調4位主角的求學背景,是為了召喚師生對自身校園的白色恐怖記憶,更深刻的共感與情動。以葉石濤為例,其臺南一中的學經歷、作家的身分,便可能引發南一中的學生更強烈的好奇,並使國文科的老師有更多在課堂上穿引人權教育的機會。

白恐不迷路地圖工作坊參與教師合影(林世芝提供)

同樣的,楊素芳也以學校為參與工作坊的教師分組,希望教師在繪製地圖時能有更切身的動力。不過,由於參加工作坊的教師學校比例不均,楊素芳只好將家齊高中的老師,劃分進原先被認為是臺南女中校友的施水環地圖研發團隊,以致一開始,該組的老師們其實對案件沒有太多熱忱。

沒想到,在後續研究的過程中,家齊高中的老師卻透過校服、畢業紀念冊等線索,翻找出施水環在「臺南家政女學校」(即家齊高中的前身)的學籍資料──一切遂突然變成命中註定──家齊高中的老師找回了以前的校友,完整了校園遺落的白恐歷史拼圖。原先的「迷路」也就此柳暗花明,發現了折返回「自己」的路。

思前人、探真實

「因為我們現在也都要指導探究實作,那也很希望有一個自己學習,像學生的身分,進入一個場合做學習。學習到的那個過程,再回到教學現場,化成老師的時候,我覺得應該會比我自己用想的更清楚那個過程是怎麼樣。」這是陳恕慧加入地圖工作坊的初衷。與另外兩位身懷檔案魂的歷史人不同,自承對白色恐怖所知非常少的她,希望透過地圖的繪製迫近白色恐怖的現場,讓提問與解答成為學習的「一體兩面」。

不過,陳恕慧大概沒有想到,她準備探究的白色恐怖現場,早在2020年時,就已經先以不同方式經過她。那是一份由臺南女中教師發起,要求學校「補發」畢業證書給經受白色恐怖、以致中斷學業之學生的連署行動。陳恕慧記得很清楚,「有的學校針對當時這些學生被捕,沒有完成學業的狀況,他其實是可以去向學校爭取。然後那時候素芳他有去徵詢學校幾個老師要不要連署。所以其實我第一次聽到黃采薇的名字,應該是那時候素芳老師在跟我講說要不要連署。」

雖然知曉了黃采薇的名字,但是當時恕慧僅是朦朦朧朧地理解:她是一個白色恐怖的受難者,而沒有更深入地追究細節,只覺得「好像應該去參加」所以便加入了連署。

由於2017年已有成大補發畢業證書的先例,這項提案在學校行政會議上獲得了半數以上的支持。然而,黃采薇最後卻拒絕了這場補頒畢業證書的儀式。

為什麼?這個問題在恕慧加入地圖工作坊後,重新浮出了意識的水面。但需要探究的難題還不僅如此──負責研發黃采薇地圖的3位,在閱讀文獻、查找檔案的過程中,發現關於黃采薇的資訊,遠比想像中要少。她們先從二手資料著手,再深入至政治檔案中,探索個別案件裡黃采薇扮演的角色以及與他人的關係,「但是在這個當中遇到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黃采薇其實在裡面都,不太重要。」恕慧說。「也不是不太重要,我覺得是黃采薇個人她留下的足跡很少……我覺得她有點刻意要消失。」琇婷說。

的確,相較於施水環、葉石濤和李媽兜,黃采薇的資料與經歷簡直「簡潔」得不可思議。她涉入的案件共有兩起,第一是1950年的「臺灣省工委會學生工作委員會²李水井等案」:該年黃采薇因紀經俊介紹加入了寫作會,也就是學委會臺南支部用以吸收新血的組織。隨著全臺學委會因「光明報事件」的影響被情治單位陸續整肅,黃采薇也被控叛亂並遭到逮捕。根據理由書所載,黃采薇「因愛情而聽從參加且無工作表現情尚可原」,故酌減論處其刑,「僅僅」判押5年(楊素芳,2021)。

[2]「白恐不迷路──不青春生勇氣ê黃采薇」團隊於地圖上標註該案是「學委會臺南支部案」,研究者則泛用李水井案稱之。一如其名,學生工作委員會是中共在臺組織、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創設的學生運動組織,主要從事校園的思想宣導、發展及領導學生運動。後來地方性的學委會,工作項目則更加多元、複雜,包括調查地方社會狀況、伺機展開武裝工作等等。詳見葉宗鑫(2015)。戰後初期臺灣省工委會學委會之研究(1946-1950)〔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之後,黃采薇被移送至綠島「新生訓導處」,在1954年因「以演說為有利匪徒宣傳之罪」又涉入「綠島再叛亂案」,被交付3年感化教育。這一次的理由則是:「於罪刑中猶迷戀匪幫不能憬然悔悟,足徵其思想冥頑應交付感化以資糾正」

仔細推敲黃采薇兩次涉入政治案件,會發現,官方所載的原因都是關於愛情,好像黃采薇僅僅是一個容易受到煽動與蠱惑、對世事與政治皆懵懂的年輕女孩。但,「她明明是一個文藝少女,她難道是真的完全毫無意識地去跟這個組織相處嗎?」琇婷如此質疑。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受審者知道國家想知道什麼,所以在自白書上給了國家想要的答案,以此獲得輕判?如果黃采薇不僅僅是一個被「帶壞」的女孩,而是渴望閱讀左翼書籍、主動參與組織活動的「政治犯」,那麼,檔案中的那些指認、黃采薇在案件中的角色、乃至她拒絕受領南女補頒的畢業證書,是否可能呈現出全然不同的意義,與某種有別於「政治受難者」的詮釋?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疑問像一個慢慢靠近的光球,越來越亮、也越來越巨大。檔案與研究讀得愈多、實地踏查走得愈勤,她們愈覺得:黃采薇確實是一個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在做什麼的行動主體。

琇婷解釋:「我們想強調的是黃采薇在這樣的人生經歷中,所做出的選擇都是帶有主動性的,而非只是配角或他人的附屬。」於是在確定地圖點位與敘事視角時,她們決議捨去男女情愛的論述,轉而凸顯黃采薇少女時代的人格養成、她的選擇以及她的思想,以貼近她在檔案之外的「真實」面向。

由於黃采薇受訪時,總拒絕對她過往的經歷多做解釋;團隊遂反過來,以提問的方式邀請讀者一起走進歷史的現場。不是對事件提供一種標準無疑的答案,而是打開學生的思辯,想想:「黃采薇會說什麼話?黃采薇會做什麼選擇?在這個背景下,黃采薇看起來怎麼樣?我們用這樣子的方法去讓學生思考,所謂的黃采薇的選擇。」

正如地圖上,研發團隊做成的簡介:「在那樣的時代,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一個優秀的學生何以成為了政府定義的叛亂犯?三位教師在盡量避免誤讀或代言黃采薇想法的倫理前提下,以一張地圖做出了遙遠的應答。街道、地點、人物圖與事件的簡短說明,都是為了讓讀者在理解案件的發生脈絡後,能夠重新以自己的觀點,省思歷史、甚至何謂轉型「正義」。

不過,即使完成了地圖,黃采薇本人在看到成果後,仍舊維持她一貫的低調,沒有做出什麼正面的回應。所謂「平反」與「補償」,或許是一條永遠也找不到正確路標的小徑。但對此,楊素芳倒是顯得很樂觀。她說,人權教育中心之後會進一步以地圖為教材,至各校進行教師的培訓或課程推廣,希望未來可以讓更多人理解這段歷史,發掘出更多尚未及被指認的白恐記憶。

追求真相的過程很漫長,實現正義的路很艱難。他們沿路唱歌、蹽溪過嶺,於是看似沒有盡頭的隧道彼端,竟也漸漸亮起了光。

「步青春生勇氣ê黃采薇」地圖團隊於2021年至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人權園區)進行教案推廣(林世芝提供)

參考文獻

楊素芳(2021)。臺南女中缺席的畢業生。向光

楊素芳(2022)。葉石濤白恐小說人物原型:臺南女中缺席的畢業生。聯合新聞網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09/6609172

二十而立工作隊(2022)。二十歲的行動指南。成大校刊,274,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