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季刊精選輯II:太空人與小紅帽/生活探索與性別教育
陳質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深受佛洛依德影響的心理學家瑞奇(Reich)曾指出:「身體姿勢、手勢和肢體動作都證實我們防衛、侵略、性慾和焦慮的感覺出現。身體也能顯示出童年創傷的痕跡,如同一個心理上的記憶。」關於身體,我們的認識是什麼呢?
我想起一則史奴比漫畫,漫畫中查理布朗和露西正在打棒球,接不到球的露西向査理布朗抱怨:「我的身體好像不願聽命於我的大腦……。」而査理布朗卻回應說:「我很瞭解,我的身體不跟我的大腦說話已經好幾年了!」
這其實是大多數人對身體的感受,對自己的身體非常不熟雖然我們一生下來就跟自己的身體相處在一起,吃飯、睡上廁所,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卻完全忘記了身體的存在。即使是上體育課,我們還是習慣把身體當作一件機器在操弄,而不是認識及經驗自己的身體。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給身體設下重重關卡,卻甚少去經驗及體會身體的感覺。以致對他人眼中的「我」比較熟悉,卻很少真正去瞭解自己的身體,乃至於隱藏在身體中的感受。例如大人經常以「能不能安靜地坐好」來判定孩子「乖不乖」,卻很少帶領孩子覺察安靜與專注當下的身體經驗。在這
種把身體和自我價值連在一起的教育下,孩子為了符合「乖」 的標準,往往被迫學習努力去鎖住自己的身體、壓抑自己的感受。
事實上,有意或無意把身體和自我價值連在一起的生活教育,在性別教育的領域更不勝枚舉,例如女生就要比較愛乾淨、比較優雅、文靜;反之,男生就可以跑跳、打滾。在這樣刻板的價值下,孩子個別的身體經驗容易被掩沒,很難去經驗身體經由舒展或拉扯等動作所帶來的豐富感受,久而久之,所謂的身體歡愉經驗,大概就只剩下性高潮的慾望罷了。
解讀身體的樂章
如果說身體是樂器,藉助連續的彎曲、伸展、扭轉、翻滾等動作,身體就可以在室內、室外奏出豐富的樂章。這些音樂適切地傳遞了舞動者的特質及天生氣質,他/她欲前往的方向,他/她定的目標,他/她的信仰,他/她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的關係和適應。
這樣的說法或許過於玄妙,讓我們看看「身體工作坊」一些女性學員的分享:以前我的身體常處在伸展的狀態,卻被認為沒氣質。隨著年齡的增長,穿起裙子、高跟鞋,動作變得更不自由。因此,我被卡住了,動作和內在心理狀態不協調,無法用動作表達內在的情緒。
在大家站好手牽手圍圈圈奔跑,圓圈的一遍不斷向另一邊的手底下「穿山洞」的活動中,當學員被要求用力伸展自己的身體時,有人經驗如下的感受:當同伴想用力困住我時,感覺好像大學聯考,極力想衝出去。
人本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Alfred Adle)在1929年的著作《動作與態度的表達》中有這麼一段: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存在於站姿所表現的態度,一個站得太直的人,會使我們懷疑他是否用了太多力來擺出這個姿態,我們可以猜想他的感覺並未如外表那麼強烈,他想表達勇敢些。
阿德勒也注意到「空間」。 他說:「人類的行為相類似,對於生活上的問題,常有相似的反應,從一些事情上可看出端倪,例如:一位女性去看醫生,醫生請她靠近坐下來,然而,她四處張望找了一張椅子,坐在離醫生很遠的地方。」身體在空間的移動暗示著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個體以他/她的感官來接觸環境,並由其中獲取印象。從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如坐的姿態與位置,可以看出他/她從環境中獲取何種印象。換句話說,生活型態可以從早期的記憶、夢境,及身體運作的方式看出。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身體故事。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聆聽自己或他人的身體故事呢?我們可從瞭解身體的歷史開始。
❏ 適用所有人的活動
身體的故事
- 目的:回顧自己身體的歷史,並與人分享,以了解彼此獨特的身體經驗。
- 進行方式:可分小組,以各種形式如繪圖、音樂等來分享與討論,或視情境引導。
- 童年的成長環境
提示:你的身體曾經住在怎麼樣的空間,例如:靠海、附近有設溜滑梯的小公園、有大院子可自由奔馳……。(與孩子分享空間的記憶是很有趣的,相信不少人都曾有回到小時候常玩的公園,而覺得公園變小的體驗。讓孩子學習欣賞曾經擁有過的自由的大動作。)
2. 最早的肢體記憶
搜尋你的記憶庫,關於動作,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呢?是學騎腳踏車時摔下來疼痛的感受?還是第一次在泳池裡,感覺到身體浮起來,變輕了?或是第一次在運動會跳大會操時,感覺自己很棒?
3. 曾經有過的訓練技巧
你的身體曾經接受過怎樣的訓練?譬如學桌球的經驗:第一次拿起球拍,使多少力,球就跑多遠,經驗到自己如何駕馭身體的力量。
4. 身體的語彙
提示:a.人們曾經怎樣形容我的身體?説我可愛、好黑、像瘦皮猴,還是沙皮狗呢?;b.我對我自己身體的形容詞。
進行方式:用一張A4的紙,摺成兩半,各寫五個形容詞,一邊是別人怎麼看我的身體、另一邊是我如何審視自己的身體,之後再討論。(其中,我的身體曾因別人的形容語彙,而有什麼改變嗎?)
找回身體豐富的感受
在都會狹隘的空間與競爭的步調裡,人們越來越習慣緊鎖自己內在和身體的感受。當鎖不住時,身體就以非常原始的行為爆發,於是乎,越來越多的暴力不只出現在立法院的民主殿堂,也在家庭和學校上演。也就是說這些暴力不只出現在市井小民,也出現在為民喉舌的立委及議員身上。
我認為不論是肢體或舞蹈治療(dance& movement therapy),都不應該只是狹隘地停留在診療室的治療意義,而應該有更生活化的經驗。如果我們毫無選擇地必須住在自己的身體裡,或許可以再聽聽「身體工作坊」另一位學員的心聲:
人的身體不是只有扭曲,還可以作畫,頭、腳、指甲……身體任何部位,都可畫成一幅動人心弦的畫面。封我而言,是一種從未有的震撼,心靈逐漸放鬆。
我想該是時候了,讓我們幫助孩子,也幫助自己,一起找回身體豐富的感受吧!
❏ 適合學生的活動
身體肢體覺察練習
- 目的:覺察身體處在每一個當下的狀況
- 進行方式:放一段音樂,引導孩子自由舞動。待音樂結束後,請孩子以最舒服的姿勢躺在與自己身高等長的白紙上,再請另一位同學畫出他/她身體姿勢的輪廓,並讓 他/她自由在畫好身體輪廓的白紙上著色、作畫。
- 引導孩子透過分享與討論,覺察肢體的四個面相:
- 我用什麼動?
我用身體那些部位動?這些部位是分開動還是一起動?這些部位對稱嗎?去覺察、感受及欣賞身體整體的形狀和協調。
2. 我怎麼動?
我的動作品質如何?輕巧、笨拙、突兀,還是富有彈性?
3. 我和誰在一塊兒動?
我和誰一塊兒動?這些人和我的關係如何?是友善、敵意、不滿,還是和諧?這些關係會影響我的動作嗎?
4. 在什麼地方動?
在房間、客廳,和在學校、捷運站等不同地方,你的身體動作有何不同?覺察自己在公私領域移動的位置,去體會空間與動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