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8ou91pqn9dw7mtxvuhqta

讓孩子從母姓,可以比你想得還容易

專題企劃 / 姓氏的性別政治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圖 / Pexels / Sudipta Mondal

結婚生子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從母姓這件事,我也沒想過為什麼除夕要去婆家團圓?為什麼一定要在醫院生孩子?雖然我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也不是長輩眼中的乖孩子,但在家庭事務上,我還是能盡力去滿足眾人的期待,在傳統家庭裡扮演媳婦角色對我來說沒有壓力,反而頗有「臺北女孩下鄉田調」的趣味。

一直到結婚第3年,遲遲未孕,到婦產科檢查,才知道我們難以自然受孕。雖然略為遺憾,但我和伴侶很快就接受了,我們領養了一隻狗,然後回家和父母談了這件事,一直比較傳統的婆家沒有太多回應,但我那看似開明的父母反應非常激烈,我爸爸認為沒生育是不孝,怎麼能對得起男方家;我媽媽則幾近崩潰,還去婦產科去要求查看我病例(當然被拒絕了)。那一刻,我不是抱歉也不是難受,而是一股憤怒油然而生,原來即使到了2010年,生育依舊被認為是女性不能懈怠的義務。

天賜的孩子該跟誰姓

在那之後,我們還是順利懷孕了,雙方長輩大概認為這是天賜的好運,非常寵愛孫子,我則自嘲生個孩子終於交差了事,但一隔三年,又是毫無動靜,我們逐漸打消生第二胎的念頭。當時,我無意間看到一則新聞報導,是關於推動數年的民法1059條子女姓氏條文修正案,即便在2007年「子女從父姓」的規定已修改為「父母雙方得以書面約定讓子女從父姓或從母姓」,但約定從母姓的比例仍極低。

這則新聞在網路上引起的討論,不外乎是「老公說他又不是入贅」、「雖然希望孩子從母姓但不想吵架」、「我不討厭老公的姓氏」,種種性別不平等或是自圓其說的說詞,讓我看了滿心疑惑,也開始思考「下一代從母姓」對家庭、社會的意義何在,並發下豪語,如果能再生一個孩子,我一定要讓他從母姓!大概是宇宙回應了我的許願,下個月我就發現自己懷孕了。

話說出口就得做到,我的伴侶也不反對,他一直算是很有性別意識的男性。取得共識後,該怎麼向雙方家長說明呢?我的想法很簡單,這是我家的事,不需要特地和另一個家庭報告,而且從母姓,從的是母親的姓,不是為了延續女方家族的姓氏或讓祖宗牌位有人繼續焚香祭拜。伴侶則選在寶寶預產期前告知公婆,如同多數長輩的反應,他們無法接受,「哪有人這樣」、「沒聽過有人這樣」,儘管我們再三解釋這與家族祭祀、血脈傳承、財產繼承都無關,只是我們認為該這麼做而已,公婆還是說:「為什麼孩子要『跟他們』(女方)的姓?」

「這不是『跟他們的姓』,而是跟媽媽的姓,現在這麼做的人或許不多,但往後會逐漸習以為常。」伴侶說出了一個連我都讚賞的回答!

「從母姓」應被討論,不是想想就算了

其實,在與父母溝通之前,他曾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也許我想要的,就是從母姓這件事被好好討論!包括女方家人擔心「對不起男方」,不只是幾年前我被自己的父母責備「不孕是對不起男方」,對於從母姓,他們認為要徵求婆家同意。我也發現若想要讓子女從母姓,就需要強調某種「弱勢」,例如娘家沒有兄弟可以傳宗接代,或是家庭有問題(例如丈夫無能或離婚)。說到底,從母姓成了最傳統的父權結構下的結果,就是要一個孩子傳承家族血脈。

蘇芊玲老師提醒我,想讓孩子從母姓,我們會有上千個考量,但女性的考慮從來不會是男性的,例如男性不會因為跟原生家庭關係不好,就不讓子女從父姓;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姓難讀難寫,而決定讓子女從(可能較好寫好讀的)母姓。顯見修法10年後,臺灣女性還是處在很扎實的性別結構之中,在很多關鍵時刻(例如從母姓或子女教養)就會被迫或自己退讓。

但男性大多不會,許多拒絕讓孩子從母姓的男人最強大的藉口就是和諧──不要讓我爸媽不開心。甚至我聽說過,有男性朋友要求老婆不要在這個點上為難他,因為牽涉層面太廣太雜,除了從母姓,其它方面他都願意為性別平權努力。但我們都知道,這種得來全不費工夫的父權紅利,如果男性不主動捨棄,那麼就是心甘情願綁在身上一輩子了。

這讓我下定決心,我想要成為一顆種子,先是讓周遭親友聽到從母姓時,可以開啟討論時,從父姓是否真的那麼理所當然?未來,他們可能會在其他場合,隨口說出:「我某個朋友的孩子也是沒有特別原因,單純想從母姓呢……」,讓這件事從「離經叛道」到「聽起來很怪」,最後是「也沒什麼嘛」,那麼這段時間的「奮戰」也就值得了。

從母姓的阻力是家族抗拒與男性的內心尊嚴

如今,從母姓的女兒已經4歲多,我從未聽過任何質疑與批評,也許曾被私下評論,我也不在意,偶爾被讚美時,我也會愉快道謝,我還發現兒子班上竟然有3個孩子從母姓呢!

在我看來,從母姓最大的阻力早已不是法律或社會眼光,而是家族抗拒與男性伴侶的「內心尊嚴」。以前者來說,我爸曾在過年時去廟裡幫大家祭解(一種民俗儀式讓運勢順遂),回來後,對著我不太高興的說,我那從母姓的女兒18歲以後改回父姓!我一頭霧水,以為女兒18歲會遭遇什麼厄運?結果是祭改登記姓名時,先是被廟裡的人問從母姓是為了抽豬母稅(給女方傳香火)嗎?旁邊的人還多嘴問,「難道你兒子沒生兒子?」、「這個女兒是單親家庭嗎?」這三句話都踩在老人心頭上,也就是──我建立的家庭不完美;同樣地,我公婆也會有一樣的煩惱,擔心別人發現孫女從母姓,會質疑他們不是好婆家、兒子婚姻不幸福、這個婆家不值得依靠等等。

再論男性伴侶的「內心尊嚴」,現代男性經過各種影視媒體與社會議題的多年洗禮,都有一定的性別政治正確意識,可惜的是,他們畢竟不是「天然性平」,所以性別平等常常僅留在在「腦內思考」階段。他們很擅長說「男生女生一樣好」、「我都不讓老婆洗碗」、「家事都我在做」,討論性別平權時可以振振有詞,但要具體實踐就很難,因為他的雙腳仍埋在父權社會的溫暖潮濕的土壤裡,不肯花費太大力氣拔起離開,所以他會有「男人的尊嚴」要照顧,認為「從父姓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從母姓讓他很尷尬,渾身不自在,懷抱著一種「這件事很正確可是不用由我證明」的心情。

無論是長輩施加的家庭壓迫或男性伴侶的內心焦慮,我都認為不能靠「從父姓」來解決,那只是讓這個社會的性別問題繼續加深而已。我相信就算爭執也比沉默委屈好,意見不合就是交流對話的開端,只要我們能立穩家庭與個人的自主性,我們是「與伴侶協商、尋求共識」,然後「告知長輩而非求得同意」。同時,我們也要確信,臺灣社會真的一步一步前進中,雖然每個人跟上的速度不同,但不會有人忘了起跑,就像現在也沒有人會懷疑女性不能參政、甚至當上總統,不是嗎?

我從來沒有一絲後悔讓孩子從母姓,我相信這是一種女性自主權的展現,我希望我的孩子們不分性別,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模樣、選擇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他們自在生活在從父姓母姓都不奇怪的社會,就算手足姓氏不同,也是一家人,這是一種多元的美好,一種相互包容不同的選擇、接納各自不同的模樣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