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9qlsbblgco7o1sx4liuha

光譜之外:看在性別籬中流動的靈魂

編輯室報告

呂明蓁|本刊總編輯

圖 / Brett Sayles / pexels

「跨性別的人是上帝的選民?應該不是吧!上帝所遺忘的人,再加上,上帝品管失誤的產品。我也曾努力選擇符合軀體的靈魂,但是46寒暑都過去了,我現在要大聲地吶喊我失敗了;我徹徹底底地失敗。當我的朋友、同學正為步入中年,感到人生新一階段的危機。我卻還停留在尚未出生狀態,靈魂被禁錮在深淵的危機。這是我的前半生,悲淒的前半生。我會出生嗎?我能出生嗎?」──陳詩姍(2010)《當他變成她》

錯置身體的靈魂,可以重生嗎?

2010年我擔任女性影展國內投片的選片人,陳詩姍導演的一部紀錄電影《當他變成她》吸引了我的目光。不僅是因為她紀錄片的主角曾在2006年引起新聞的一陣熱潮,成了當年還燒燙燙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研討會的討論案例;還因為這主角竟是陳詩姍導演的國中數學老師。導演在英國留學時看到老師上了新聞,恍然大悟當年為何總是見到穿著長袖外套的老師,就連夏天也包得緊緊的原因。於是,她利用回國時去拜訪老師和他的家人,在他們同意下拍攝了這一部紀錄片。當然,這部影片成了該年女性影展片單之一,短短10多分鐘的影片,擔負著教育民眾跨性別人權議題的使命。本序一開始的那段文字,是影片中黃老師日記裡自問自答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大概是很多LGBTI+者的心聲吧!深藏在櫃中的秘密何時能為外人道也?當黃老師接受了學生拍攝紀錄片的邀請,或許也是他做好準備,以己身作為例子,讓大家能知道跨性別者的生命故事。我想,這部影片應該有獲得導演及主角老師的同意,現在Youtube上就可以看得到。

後來,我帶著黃老師的故事到許多場合去談多元性別的議題,有時間就會放映這個短片;也因此遇到許多巧合。其中兩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認識了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¹;另一是間接的幫黃老師跟他的大學同學相認。前者讓我認識了更多在臺灣的跨性別/雙性人,也得以知道他們的故事;後者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我受邀到一個國小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工作坊,說了這個故事,放了這部影片。結束後輔導主任站了起來做結語,他沉默許久,然後對著所有的老師說,影片中的那個人是他的大學同學,他們前不久才開過同學會,他對於他突然改變了性別原來是很不能接受的,但在看了這個紀錄片之後,他想回去跟同學重修舊好,讓他覺得不孤單。此外,他還告訴我,他想要用這部影片對家長進行性別平等教育,談性平教育,談人權。聽說,後來主任真的這麼做了,還請了黃老師來現身說法。

[1]「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於2013年正式立案,前身為2009年的成立的「性別不明行動聯盟」,是臺灣第一個同時關懷變性、跨性(Transgender)與陰陽人(Intersex))的團體。更多細節,可參見協會官網:https://www.istscare.org/1

跨性別/雙性人,我們需要去瞭解的議題

前年,行政院推出了一部《XX的房間》──多元性別宣導影片²,要帶大眾認識跨性別與雙性人的處境。影片用一種社會實驗的方式,到街頭尋找願意「用10分鐘探索一個人的秘密」的人,到三個不同的房間去認識一個可能和他們「不同」的人。三組人,一個婦女,一對夫妻,三個青少年,分別到2個跨性別和1個雙性人的房間去尋找他們的秘密。透過這樣的實驗,大致把維恩、周逸人和貓哥三個人的生命故事說了出來。

[2]行政院性別平等處教育宣導教材(多語言版本),可參見https://gec.ey.gov.tw/Page/8B53584DC50F0FBA/f515c9ae-b7b8-4322-b8a3-c87dd0c307de

這影片的宣導呼應了108–111年性別平等重要議題暨行政院所屬各部會性別平等推動計畫就以「去除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促進民眾對多元性別及多元家庭之認識與接受度」為主軸,期許各部會努力推動性別平權。

跨性別,一直是個在多元性別中較為複雜的議題,但不容忽略。

陳宜倩(2020)與游美惠(2020)在《XX的房間》的影片導讀文章中不約而同都提到,現代社會以男女二元作為劃分性別的標準是偏狹的。他們各自以其性別研究的專業提出了對性別不該只有二分的各國論述。游美惠在文章中從為跨性別者去病理化及正名³,到介紹跨性別者的類型:從扮裝,到變性,或是「身體同時具有男女兩性的特徵、具有無法完全符合典型男性或女性染色體」等,都是跨性別。陳宜倩則在文中引述了一段《去你的二元世界:看見性別酷兒故事》4書中的一段話,讓我格外有感觸。

[3]本書由台灣非二元酷兒浪子籌劃,2020年由傅韻麗(MashaFord)出版。本書為跨性別族群的多位作者的故事及創作集結成書,採中英雙語出版

也許將來有一天,男女性別只會被當作萬種樣貌的其中兩類,而這男女二元的認識將被根本性地挑戰,性別可能不限於是兩極化不能變動的角色,也不一定是光譜,光譜其實已經預設了兩端的男女,有人可能完全沒有性別概念的,「非二元」(non-binary)人們可以理直氣壯地找尋自己無關男女的多元樣貌。(轉引自陳宜倩[2020])

光譜之外,看見在性別藩籬間游移的人權

2019年的酷兒影展選了一部日本資深導演ShogoWatanabe的紀錄片NoGender!(中譯:光譜之外)。這是導演花了數年的時間紀錄日本一位漫畫家新井祥與他伴侶的生活故事。新井祥的故事跟《XX的房間》影片裡貓哥的故事很像,除了原生性別不同外,他們發現自己的不同都是在步入婚姻後,因為生育的問題去醫院檢驗染色體,才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別認定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於是,他們的生命因為性別的顛覆,好像重新來過一番。我記得導演除了紀錄新井祥外,還到泰國,香港等地去尋找這樣「nogender」的人。他在來臺灣參加影展時告訴我,活了這麼大把年紀才知道,原來性別不是百分百的男性或女性,有無限的可能。他花了這麼多年「不務正業」做的事,就是要告訴大家,新井祥還有許多跨性別者都是很勇敢的在生活著,我們要尊重每個人對性別的認同。

聽完Shogo的話,還有看完這部紀錄片,我突然發現自己對跨性別這個議題真的知之甚少。導演細心的在片中植入的各項性別/跨性別/陰陽人/雙性人等定義解釋,讓這部影片真的非常具有教育意義。讓我不禁想到已上路的108課綱──性別平等教育融入之迢迢長路。突然,有些沉重了起來……。

本期主要專題企劃為跨性別專題,第二個十年。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距離上次季刊作跨性別專題──跨性別·性別打造,剛好在10年前的第54期。這一期的主題,團隊非常榮幸能邀請到東華大學的蕭昭君老師來規劃。在昭君老師的號召下,這一期專題內容豐富,篇篇精彩!她的專題引言〈每個性別都應該有自在、安全活著的權利〉提醒著我們,性別平等教育走到今日,不只是看見和尊重多元,還要思考如何在社會各個面向實踐社會正義,讓每個性別都能安身立命。

另一個特別企劃是108課綱融入性別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本專題邀請到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的李文富主任來主責規劃。文富主任是108課綱的重要規劃人員,也是高中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的諮詢委員。他學養俱佳,對本主題也很有想法。原來編輯團隊預計與國教院合作,以這個專題舉辦論壇,但因疫情之故將擇期舉辦,或許今年或來年,疫情趨緩之際再做考量。

除了上述兩專題外,值得一提的是兩個專訪:蕭昭君與吳俞萱。眾人所知的,蕭昭君老師曾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理事長,也在2007年突破傳統,成為彰化社頭蕭家宗祠第一位女主祭。10多年過去了,宗廟祭祀的儀俗是否有所改變?在主祭之後,昭君老師又做了些什麼樣的性別平等教育運動?她在這些年間又看見了什麼樣的變化?訪問昭君老師,一部份是總編我的私心,因為昭君老師是我回到臺灣,加入性別平等教育倡議很敬重的前輩;一部份是意義使然,偶然的機會知道本編輯部的特約記者蕭宇也是社頭蕭家女兒,雖然不是同一宗祠,但我們想,兩代的對話或許可以有些火花。由蕭宇來寫出昭君老師的故事,或許別具意義。

另一專訪對象是跨域創作者,同時也是實驗教育工作者,吳俞萱。專訪的契機緣自我們得知她剛為學生出庭作證,證明學生因之前遭遇的性平事件所造成創傷反應。俞萱關注霸凌議題、關注「人的獨特性」,過去的她曾因不順從體制的規訓,傷痕累累。這些經歷潛移默化成為她不同時期的創作養分,從文字、聲音、影像,乃至於身體感受,成為她處理自我創傷的方式之一。她有意識地去體驗生命的各種可能,例如選擇在家溫柔生產,忍受疼痛或風險,為的可以清醒迎接孩子來到。俞萱對於體制內外教育的差距有深刻的體會,於是她也投身實驗教育,帶領學生認識真正的自己。教改、教改、教育方式不斷在改,而今108課綱上路,教育改革無論體制內外,因應時代脈動,也為了適合不同特質孩子的學習需求。期待讀者透過俞萱的專訪,讓我們更能理解並同理差異的存在,學習尊重、欣賞、善待自己與他人。

最後,我想引用《XX的房間》最後那幾秒的呼籲來做結語,讓我們一起為所有性別平等的正義而努力!

《當他變成她》 導演 / 陳詩珊

NoGender!(光譜之外) — — 2019第六屆酷兒影展參展影片導演:渡邊正悟(ShogoWatanabe)


參考資料

  • 陳宜倩(2020)。導讀文章:男女之外?。行政院性別平等會,https://gec.ey.gov.tw/File/A0CA654A75AB606B?A=C
  • 陳詩姍(導演)(2010)。當他變成她【紀錄片】。原發行地:臺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lQBklkxTs
  • 游美惠(2010)。跨性別,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1,88-92。
  • 游美惠(2020)。導讀文章:「很高興認識你」,跨性別者!。行政院性別平等會,https://gec.ey.gov.tw/File/8426F7E5C9A57E61?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