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l9wu7xon4bwkxoeblxiqa

不被學校看見的同志家庭

專題企劃/「媽」的力為校苦力: 多元家庭與家長的子女學校教育參與

吳少喬|幼兒性教育與性侵防治老師,也是一位同志媽媽

晨光的故事媽媽時間,我對著女兒班上的孩子們說:「各位小朋友好,我是苗苗的媽咪,你們可以叫我 Jovi 阿姨。這位是苗苗的媽媽,你們可以叫他Mindy 阿姨。我們這學期會輪流在班上說故事喔,希望大家會喜歡我們說的故事。」孩子們聽完驚呼:「疑,為什麼苗苗有兩個媽媽?她的爸爸呢?」我們打圓場的說:「很好奇的話可以問老師,或者爸爸媽媽,如果苗苗願意回答你,也可以喔!先回到今天要說的故事,不然故事會說不完呢!」

我們心裡真的好想回答孩子的問題,但礙於學校志工組已經多次告誡,絕對不可以對孩子說「不男不女」的故事。甚至,我在家長會餐會自我介紹時說:「我是一年○班苗苗的媽咪,我跟我太太是一對同性配偶,也是小企業的老闆,在週末時擔任性平故事老師。」有一位爸爸在餐會時借酒壯膽罵著:「我不要同性戀靠近我兒子,會害我兒子被傳染變成同性戀!」在女兒學校的家長們未允許我們在教室出櫃之前,身為極少數的我們只能微笑的,藉由每星期一次的晨光時間,以「真實存在」的出現,讓孩子們看見「不一樣」的家。

畫面回到 2016 年,臺灣同志婚姻還未合法的時候。為了讓情緒比較敏感的女兒,可以較為舒服的適應校園生活,我跟 Mindy 一開始優先幫孩子選擇的,其實是公辦民營的華德福實驗小學。每個星期一大早,我們得背著熟睡的女兒,爬著約 30 度的小坡、踏著約百步的階梯,才能抵達這所位在山林間,甚至可以在校園內親眼見到貓頭鷹的自然小學。那是一所需要在入學前,就由孩子家長到校內上課,累積滿 80 小時親職時數,才有機會抽籤入學的體制外學校。3 年來,我們兩妻妻每星期都背著孩子上山,認真研習課程,好不容易在 2018 年底修滿了 80 積分。3 年後,我們帶著累積三年才有的積分表,以及當時唯一能證實我們伴侶身分的「同性伴侶註記證明」、太太與孩子登記的「委託監護代理書」,卻遭到校方以 Mindy 並非孩子身分證上的三等親,駁回了我們辛辛苦苦累積的研習時數。經過事後多次溝通協商,校方才勉強給我們入學抽籤的門檻。這次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是沒有法律保障的關係,儘管我們再怎麼為孩子努力爭取權益,到頭都只是一場空。

為了讓孩子找到更合適,且對同志家庭不帶著特殊目光的小學,我跟太太打電話問遍住家附近每一間小學的教務處,劈頭就是:「老師您好,我們家小孩有兩個媽媽,請問貴校是否願意接納比較少見的家庭?」有些老師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有些教職員不敢回應,甚至有老師說要請示校長。總算有幾間學校的老師說:「歡迎跨學區來就讀,你們就與一般家庭一樣,只是要記得準時上學喔!」被平凡、同等的看待,就是我們最期望的回應。

但進入了體制才發現,雖然校方說「與一般家庭沒有不同」,但並沒有真心看見少數家庭的不同,且尊重差異。2019 年,我已經加入學校故事志工,甚至多次出櫃。2020 年,我在校內推薦了好幾本多元家庭繪本,希望各種差異能被平等看見。最後,志工組同意了單親家庭、接受離異家庭、看見隔代教養、接納婚姻移民所組成的新住民家庭,卻冷冰冰的回絕了在校內早已經出櫃的我們。就連最期望能讓孩子被看見的一本,由愛成家的繪本《一家三口》。原來在一個貌似包容多元、性別友善的校園裡,描述同志家庭的繪本,竟然是如此的被邊緣化且不被看見!

我們的孩子,從兩歲就願意跟著我們上街頭、跑立法院,一步一步爭取婚姻平權。這五年間她上過電視、拍過紀錄片,也接受過不少國內外媒體的採訪與側拍。每一次出發前,我們都會問問怕生害羞的她:「妳確定要一起去嗎?妳也可以選擇在婆婆家看卡通等我們喔!」但小小年紀的她總是說:「我希望讓更多人看見不一樣的家,才能有更多力量保護像我們這樣的小孩,可以被平等看待、不被欺負的長大!」

我們的孩子是第一批衝撞校園體制的同志家庭子女。2020 年底,臺灣來自同志家庭養育的孩子,約有四百多位。在同婚合法且可以條件收養子女之後,未來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同志伴侶,願意加入生兒育女的行列。無論是跟我們一樣花重本到國外借助生產科技,還是透過收出養制度,孩子都是我們的寶貝,豐富家庭存在的意義。

還記得性平教育的初衷嗎?葉永鋕因為性別特質比較陰柔,在同儕不接納、不包容的情況下,遭到霸凌,最後發生意外身亡。我們相信,為了避免悲劇重複發生,學校教育應協助孩子看見性別氣質與家庭組成的多元。我們也深信校園內如果沒有機會認識不同的家庭,就可能會出現孩子們在認知上的差異。一旦認知上的差異出現了,卻沒有理解少數家庭的不同與包容,就很可能產生「霸凌」!這也是身為同志家長的我們,為什麼看起來總是很勇敢?但其實我們感到最憂心的部分,如果連自己都沒有勇氣站出來為孩子遮風避雨,孩子是否很可能因為自己有同性雙親,而遭遇到大多同志在就學時期遇到的校園霸凌?

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是良善的,願意保護每一個孩子健康、平安長大。我想詢問站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各位老師,您們是否願意站在孩子前面,為少數同志家庭的孩子擋下不友善的聲音?是否願意看見我們的努力,不畏懼歧視與霸凌,也要為孩子爭取少數多元家庭被看見的權益?當家長在校園內被攻擊的得遍體鱗傷之前,幫少數家庭遮擋住更多不友善的聲音?當校園中出現像我這樣的家庭,有任何不友善聲音出現時,能為了保護每個孩子的立場站出來說「他們的家與我們的家都一樣」。

苗苗與她的兩個媽媽,成家影像計畫團隊 2017 年拍攝公開形象照片。(吳少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