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 /「媽」的力為校苦力: 多元家庭與家長的子女學校教育參與
林允霏|現職社工師
受到全球化教育改革浪潮的影響,臺灣於 2006 年訂定《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其中第 4 條明訂:「家長為維護子女之學習權益及協助其正常成長,應注重子女身心及人格發展、輔導管教並發揮親職功能、配合學校活動督導並協助學習、與教師保持良好互動以及積極參與教育講習與學校所設之家長會。」內容隱含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是家長的「責任」,並預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經驗的普同性和一致性,並未考量家庭其他的社會差異。
目前針對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的文獻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探究家長若積極參與子女的學校事務,對子女的身心與學業發展有正向幫助;另一類則以批判角度,探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政策和體制,忽略社會存在著多元家庭型態、家長的社會階級及族群和文化資本等。這類研究發現,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低的家長,較不適應學校主流文化,與學校互動的過程容易產生障礙,進而降低參與的意願(Harker, Nash, Durie, & Charters, 1993)。然而,這些較少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的父母,經常被學校視為是不夠用心、不負責任的家長(Vincent , 1996)。同時,多數家長參與的相關研究,主要探究雙親家庭家長的經驗,並特別著墨於母親。但受到社會性別體制的影響,不同生理性別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方式與內涵有其差異性,單親父親的經驗不但可能挑戰傳統的性別分工,也不同於以異性戀核心家庭為預設的模式。
本文的資料來自於我的碩士論文部分內容(林心梅,2017),透過與 14 位研究對象深度訪談後,並將訪談逐字稿歸納、整理進行分析。主要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勞動階級單親父親,至少與 1 位國小子女同住,且無他人協助照顧者。研究對象中共有 11 位來自於全臺各地家扶中心所服務的單親父親,其餘 3 位則是透過資源網絡協助介紹與連結,這些單親父親多從事勞力密集型工作,皆為臨時性質,以便利回應子女的生活作息。文中所提的「不及格」家長,反映教育現場以特定階級家庭的價值與意識形態為標準,預設所有家庭皆有人力能夠全面投入子女的教育工作,進而打造出「及格」家長標準,同時也將無法配合與協作的家庭歸類為「不及格」家長。然而,不同的社會階級及家庭結構都有相異的教養方式與資本,「不及格」的框架則是忽略了弱勢家庭困境,同時存在著對於勞動階級教養經驗的汙名。
本文目的為闡述現今的學校教育體制,如何影響勞動階級單親父親參與國小子女教育的經驗,希望可以指出政策與現場實作的落差,協助一線教育工作者省思教育制度設計背後的家庭意識形態,看見、理解與尊重家庭的多元性,使得非主流型態的家庭亦能在教育制度中受惠。
一、蠟燭多頭燒的單親父親
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的兩難
在現今教育方針下,學校期待家長能積極參與子女的學校教育。配合《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規定,學校必須舉辦家長日,藉此向家長說明學期的教學目標與計畫(教育部,2006 ),並進行溝通與交流。勞動階級的家長因不同因素,在考量參與學校的例行活動時,得先權衡家庭經濟收入及子女的照顧需求。單親家庭的狀態讓他們經常處於分身乏術的困境,不似雙親家庭,有另一半的人力可以協調與支援,也不像中產階級的家長,工作具備較高的自主性,可以透過請假或是彈性的工作時間等方式來配合學校活動。即便他們出席了,著重討論及溝通的班親會活動與他們的生活經驗距離過遠,校園活動的階級預設,造成他們在參與過程中的不適及負面經驗。他們多半成為「參與的追隨者」,透過自我剝削,勉力配合教育現場實作,以達到學校的要求與期待。
就是如果有空就參加,沒有空就沒辦法,反正我盡量維持參加,但還是要以生活為主,我需要收入啊!不能說今天工作放棄……有時候有空就有空,有時候沒空就沒空。但是我遇到工作,兩者要選擇,還是要以工作為主。(2016.08.28,阿豪爸爸)
勞動階級的單親父親,為了配合子女的學校作息時間,多數從事臨時性的領現工作,這類的工作對於他們而言存在著矛盾的平衡,臨時性的工作彈性,時間長短也可以跟雇主談,方便因應子女在校的突發狀況,但不會有固定的休假制度,大多時候還得看天吃飯,有工作有就有錢,沒工作就沒錢,因此在參與學校活動或生計考量兩者間,多以賺取生活溫飽的收入為主。
他們講的我們聽,有的家長會問問題,但是問的問題噢……可能是他們( 環境) 比較好的一點的,我們( 環境) 不是那麼好,我們可以不用問那麼多啦!只要他們講什麼,我應該去注意,注意的事情,我就去注意啦!(2016.09.24,小杰爸爸)
著重討論、溝通及表達的家長參與現場,對於部分勞動階級家長而言是難以適應的,又或是與他們實際的生活經驗距離過遠,不僅難以理解更沒有相對應的經濟資本做補足,因此只能讓自己擔任參與的追隨者,但這類的參與內容也會影響勞動階級家長參與的意願。
有限的工作選擇
為了可以因應子女校園作息跟臨時狀況,同要提供家庭經濟來源,達到家庭與工作勉力的平衡,這群勞動階級的爸爸,多半選擇具有臨時性、計薪的類型,但這樣的非典型工作往往勞動條件更劣勢,風險更高。此外,他們為了配合子女不同成長階段的學校作息,時常得更換工作,不僅影響工作的穩定性,造成薪資低廉且浮動,不穩定的經濟收入也影響家庭的日常運作。但他們往往得協商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安排,甚至是妥協工作的選擇,以下呈現幾位爸爸在工作選擇與兼顧孩子學校作息間的拔河經驗,他們又是如何考量、作出相關的決定。
輪班沒辦法,要加班不行,然後保全上班12 小時不行,所以我能做什麼?我卡在這兩個孩子啊!(2016.10.03,小娟爸爸)
為了配合年幼子女的照顧與就學作息,他們在尋找工作時面臨許多的困難,在勞動階級諸多工作中,也只能往更劣勢的工作現場做選擇,以維持子女照顧、學校參與及家庭生計的平衡。
上班的時間,薪資的問題,你要顧著這兩個孩子,薪資上你又不能跟人家談太高,談高了人家又不要,小孩子在你這裡,那我只有選擇中和。(2016.08.23,小奕爸爸)
在這類的家長中,仍有部分有著多年專業工作經驗,例如:重機械運作、機組拆卸等,通常這樣的經歷能讓他們談到較高的薪資,但為了平衡照顧子女的工作,他們只能降低自己的薪水,以獲取更多的勞動現場自由度,在突然需要接孩子或是因應突發狀況時,雇主也較願意給予通融與空間。
課業與照顧外包:「經濟實惠」的選擇
勞動階級的單親父親因學歷的限制,並且多從事勞力密集工作,他們的社會網絡中也缺乏可提供協助的支持系統,為了回應學校交派事務、子女身心理照顧以及維持日常的家庭運作,他們會透過「外包」的方式,無論是學校提供的免費課後班或是民間組織提供的安親服務等,都多少緩解他們嘗試參與子女學校教育遭遇的困境,並補足照顧的缺口。首先,課後班或安親班提供良好的學習及照顧環境,同時延長了放學時間,能夠解決單親父親因工作而造成的接送及照顧窘境,以及有效減少返家後教導子女功課的責任和工作。
我沒有時間指導他們,我就算把他們接回來之後,他們功課也寫不完,那我如果說學校有這個方面可以輔助我的話,我就選這個方式,學校也有老師可以指導他。
(2016.08.23,小奕爸爸)
勞動性的工作讓他們下班後疲憊不堪,家庭中又缺少另一半做家務分工,子女回到家中,學校的課業教導成為他們沉重的負擔,此時選擇學校提供的課後照顧班,有效的減輕了他們的照顧及教養壓力。
暑假時候參加中華基督教課後照顧班,或是教會的夏令營,如果是免費(參與)的,應該前三個月就要找了。(2016.06.30,小韶爸爸)
寒暑假期間,學校的課後班告一段落,為讓子女獲得妥善照顧,又有人能夠給予課業的教導,他們通常需要在子女放長假前超前部署,在社區中的找到經濟又實惠的課輔及照顧資源,既不會增加家庭支出又能回應學校的課業要求,以達到長假期間家庭生活的平衡。
和雙親家庭不同,單親父親沒有另一半能分擔、協調子女的接送,加上勞動階級的工作不僅能力密集且工時長,造成他們下班後極度疲累,面對子女在家的教育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此外,文化資本的限制,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無法回應學校交派的參與內容和期待,在上述多種限制之下,他們僅能找尋「經濟實惠」的外包管道,協助照顧及教子女,勉力平衡家庭照顧人力短缺,以及他們自身的工作和子女學校作息間的衝突。
二、學校參與的合夥人:親師協作
盡力配合老師
受限於自身教育資源的缺乏以及工作場域中缺少討論與溝通的經驗,當面臨老師告知子女的學習狀況時,這群勞動階級的父親的反應多半是檢討自己及更嚴格地管束子女的行為。他們通常會努力達成學校對於家長協作的期待,但因為缺少教育資源的助益,勞動階級的家長只能透過遵循與配合老師的要求,期望對於子女的學校教育有所幫助。
我回來就盯他啊,老師有打電話給爸爸喔,你功課都沒有寫,他都靜靜的,他的表情就是說,爸爸怎麼會知道?(2016.08.21,阿君爸爸)
因家庭收入不足的緣故,這些家庭中的子女有些並不會去上需付費的安親班,加上父親們的學識能力也難以教導學校功課時,子女的學校作業僅能仰賴獨立完成。當學校老師反映功課未完成事項,勞動階級的單親父親會給予較密集與嚴厲的口頭提醒,鼓勵子女能夠完成作業或是主動尋求師長協助。
要配合老師!配合學校他們的要求,我們當然要配合他。老師交代什麼我就要配合他做什麼啊!……準備什麼東西啊!還是事先要有心理的準備怎麼樣處理啦,要配合他啊! (2016.08.28,阿豪爸爸)
在學校參與的現場中,這群父親由於不擅長溝通、表達意見,僅能透過全然配合來應對。即便有些課堂用品在他們住所附近不易取得,或者在他們為了達成學校要求,必須在這過程中需突破諸多困難,但他們仍然積極配合,以回應學校對於家長參與的要求。
然而,擔負身兼數職的時間壓縮以及勞動階級工作條件的缺乏彈性,他們的參與程度和方式往往受到限制。不同於中產階級家長能夠透過知識經驗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勞動階級家長只能看似被動的回應學校老師的交派的任務,希望能藉此達到學校的要求以及建立較為良好的親師協作關係。
老師的角色與態度
單親父親藉由與老師的協商與溝通,這群勞動階級的單親父親在家庭的人力不足產生與學校參與的衝突時,老師提供協作工作外的「幫忙」,協助他們支應無法即時參與的困境。而老師考量單親父親工作與學校教育協作的困難,會主動與家長溝通及解釋相關福利服務申請機會,藉此平衡他們與學校協作間的衝突與斷裂。
事情多我們可以跟老師講一下,像上次我要帶小孩,我剛好車禍啦,我要去警察局處理嘛,老師也很好就把他們( 孩子) 帶到我車禍的地點,開車把他們( 孩子) 交給我,有的老師真的很好啦!他們照顧小孩子,也是很好。(2016.09.24,小杰爸爸)
學校老師考量不同家庭結構形態的困境並給予協助,也會增加勞動階級單親父親與學校連結的意願,並更加願意將家庭所遇困境告知師長,讓學校端給予及時的協助或是調整。
就是〇〇國小幫我申請免費的……老師叫我參加,因為就怕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就叫我直接參加,幫我申請,這樣子。(2016.10.03,小娟爸爸)
當學校端對於這群家長的困境與限制有所了解,並主動給予協助及福利申請,不僅實際減輕家庭的壓力,也增加親師之間良好的互動與認識,減少這群家長參與的斷裂與衝突。
然而,為了配合學校作息制度的編排,親師協作的過程也容易受到挑戰。單親父親即便透過外包策略延後子女放學時間,仍然有難以準時接送子女狀況。家長與老師之間一旦發生協作的衝突事件,單親父親參與學校教育的過程經歷斷裂經驗,除了加深了協作的困難感,進而影響親師協作關係。
我說老師你可不可以等我一下,等到五點,不要!因為這樣子我跟他吵架,後來我就在電話裡面,起碼你也同情一下我是個單親,難免有一些不便,他說你不行啊!這樣子耽誤到我的上課時間。(2016.08.23,小奕爸爸)
老師對於參與協作角色與態度,影響著單親家長協作的經驗與意願,學校對於家長參與制度的編派與推崇,除了影響著勞動階級單親父親的參與經驗,同時也箝制著老師在親師協作中所能付出的心力,面對高度參與且善於協作的中產階級家庭,以及經歷參與困境的勞動階級家庭,親師協作方法的調整與應變,對於老師也是另一種考驗與壓力。
三、誰製造了「不及格」家長?
學校對於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的方式有其預設的標準,排除了勞動階級單親父親的參與經驗。藍佩嘉(2017) 提及,當代新興的教養腳本透過悉心規劃子女教育活動以及培養溝通、講道理的親子互動方式,都與非主流家庭的現實狀態有所距離,當政策制定者忽視非主流家庭的困境,則可能將這些家庭貼上特定的標籤。
Lareau (2003) 在《不平等的童年: 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一書中提到,學校在教學使用的語言、價值以及行為都與中產階級的文化慣習較為相近,中產階級的母親通常也能夠控制學校活動的運行,並積極為自己的子女要求客製化的資源及關注,而勞動階級的家長,則少為子女提問或是要求學校。
本文中的勞動階級的單親父親挑戰了傳統的性別分工,他們需同時間肩負養家者與照顧者的雙重角色,他們不僅負責家庭經濟收入,也因缺少社會網絡和家庭支持系統,以及面對不同於傳統男性角色的家務與照顧工作,同時得承擔在中產階級雙親家庭中多數由女性負責的育兒照顧以及子女的學校教育參與。這些工作在過去是由伴侶協助負責,他們則主責投入職場穩定家庭經濟,因此,當他們成為單親父親之後需要獨力承擔劃分為女性的工作中,則多有不適任以及挫敗感。
勞動階級的單親父親遭遇許多挑戰與限制,無法完全符合學校期待的家長參與方式,但在協調家庭、工作及子女學校教育安排,以及回應學校的各項參與要求,他們仍然付出許多心力規劃、妥協、協作,才得以勉力達到折衷和平衡。因此,老師的態度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若是他們能夠理解不同家庭的個別情況,則能減少單親父親在參與子女學校教育過程的斷裂經驗,反之,則可能歷經多重的挫折、焦慮及壓力,甚至退縮。
根據本研究發現,筆者希望針對政策、學校教育提出相關建議。首先,家長參與的政策須避免以特定家庭型態做為理想家庭預設,進而排除甚至標籤「標準」外的家庭,應考量不同型態家庭所面臨的困境,並提供實際有效的幫助,協助非主流家庭的家長及子女能在政策推動的過程中獲得助益。其次,教育現場的老師若能理解不同型態、階級的家庭的差異性,規劃友善的家長參與事務並提供確切的協助,將有助於非主流家庭家長在參與子女學校教育時產生的斷裂及排除經驗。
參考文獻
- 林心梅(2017)。我是「不及格」家長?勞動階級單親父親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辦法(2006 年7 月6 日)。
- 藍佩嘉(2017)。誰製造了「問題家庭」?⸺談弱勢家庭的教養處境。載於宋宜真(主編)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尋找懷孕、生產、教養的更多可能(頁162–168)。新北市:大家。
- Lareau, A. (2003).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Nash, R. (1993). Succeeding generations: Family resources and access to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Auckland, N.Z: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Vincent, C. (1996). Parents and teachers: Power and partnership. London: Falmer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