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rvvodhfy2nvqkqowkiijw

兩個爸爸* ── 我們的跨國多元家庭

生活現場/一「同」現「聲」

文 / 陳子良、陳海思鐸

*感謝遠流出版社授權《兩個爸爸》部分內容。《兩個爸爸》陳子良、陳海思鐸(著),2021年5月,遠流出版。

編按:陳子良(Lance Tzyy-Liang Chen-Hayes),臺灣出生,美國AT斯蒂爾大學物理治療博士。旅居美國30年;陳海思鐸(StuartF. Chen-Hayes)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1997年,在美國尚未通過同婚法案的年代,兩人舉辦儀式婚禮。2012年,他們在紐約正式登記,成為合法伴侶。2003年,臺美混血的兒子愷樂誕生。他們一家三口的故事,亦是從同志、同婚,成為同志家長與「同二代」家庭成長的故事。2021年5月,子良與思鐸短期返臺,兩人除了一如既往的受邀分享故事,更帶來的《兩個爸爸》──記錄他們成家的心路歷程的家庭傳記。本刊有幸得到取得作者與出版社的授權,由Lance親自摘錄,希望能與讀者們分享他們的故事。

《兩個爸爸》

今年(2021)5月底遠流出版公司為我們出版了《兩個爸爸》,這本書描繪了我們 — 臺灣第一對出櫃同志爸爸 — 如何組成這個跨國多元家庭的心路歷程。由於我們的生命經驗涵蓋了極廣的議題,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對這個多元社會建立更開闊的視野與同理心。以下從書中摘錄了幾段文字,作為此書的簡介。

前言|平凡中的拓荒者

「平凡」的日子過久了,常常忘了我們目前這樣的生活是許多同志羨慕嚮往的未來。這天,一位擔任護理系教授的同志朋友來到我們家進行採訪,這次的採訪是他為一項質性研究的資料進行收集,他在離開我們家時說:「你們的家、你們這樣的生活,正是我想要達到的夢想目標!」

在採訪中我提到,國小時因為錯誤的資訊而認為自己是有病的人,便開始努力壓抑自己、否定自己,就這樣痛苦地過了十幾年的青春歲月。一轉眼,在今天年過半百的人生中,我有個相處了二十幾年的伴侶,一起撫養了一個即將讀大學的孩子,住在一個舒適的家,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的確,這一路走來充滿了許多曲折辛苦,但也有很多令人振奮欣慰的故事。一次,有人在聽完我們分享的故事後,跟我們說:「你們的故事真是充滿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從此,我一直記著這句話,也常常省思這句話的涵義,來激勵自己。

或許,我們真的是很用心地在過生活。遇到困難挫折時,我們互相扶持,想辦法找到出路。面對未知與不平的社會系統時,我們秉持著拓荒鬥士的精神,不畏懼地往前走。這一路走來並非順遂,我倆之間也遇過很多難關,可是我們一步一步用心經營,不僅為這個家努力,也為弱勢族群們盡一份力。(節錄自《兩個爸爸》p.8)

第六章|同居,磨合,求婚,出櫃

在同居的日子裡,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磨合,更深地認識、了解彼此,甚至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創傷也浮上了檯面,彼此赤裸裸地面對整理,學習接納、相惜。就這樣,我們的伴侶關係邁入了下一個階段,開始討論到如何進一步鞏固關係。我們看到的榜樣,只有異性戀伴侶關係中的訂婚、結婚和組織家庭,但當時美國的法律仍不認可同志婚姻,我們的關係也無法受到任何法律上的保障。我們不願讓這個困境阻擋想組成家庭的意願,即使不合法仍想要結婚,那麼婚禮前,應該先訂個婚吧!

既然我們不是傳統的男女異性戀結合,當然不必遵循父權體系下訂定的「婚姻規則」,於是我們決定用不一樣的儀式向彼此「求婚」。……

……我想真實地活出自己,不再欺騙隱瞞,而且訂婚、結婚是人生中很重要、很快樂的里程碑,我應該將這份喜悅與家人分享。於是,在幾番考量後,我決定在我們一起回台灣前跟所有家人出櫃。(節錄自《兩個爸爸》pp.60–61)

第十一章|滿月,週歲,里程碑

在愷樂出生前,我們曾想過將來他上幼兒園時,學校教職員與其他家長會如何對待像我們這樣的同志家庭。結果發現,當我們以公開身分來應對他們時,大多會用友善的態度來接納。我們就是一直用這種「理直氣壯」的坦然公開態度,來處理任何跟孩子有關的事務。從孩子出生前要找兒科醫師,到後來找保母、幼兒園、學校、才藝班等,我們都很坦然地問他們:「我們是同志家庭,您會如何支持我們家庭的需要?」我們從不會以畏縮的態度問:「您會不會有問題啊?」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正向的環境,減少被歧視的機會。(節錄自《兩個爸爸》p.114)

第十四章|伴侶關係

正因為我們的個性不同,面對事情的立即反應也不同,於是愷樂和我們兩人也建立出不同的親子關係。有些話愷樂會跟我說,相反地,有些事則會選擇只跟思鐸討論。我們也會因為不同的事和愷樂起衝突,因為我們的成長背景、跟自己父母親的相處經驗不同,然而這種「代代相傳」的衝突、傷害和相處模式,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滲入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機制中,進而影響到親子關係,也影響到伴侶關係。

伴侶關係從不會是靜止的,會因為孩子的加入而產生更大的變化。當我們不小心把親子關係看得比伴侶關係更重要時,問題就會浮現。親子關係和伴侶關係的平衡並不容易,可是人生與家庭,不就是一個不斷尋找新的平衡點的旅程嗎?(節錄自《兩個爸爸》p.146)

左圖,子良與思鐸帶著孩子愷樂回臺灣,這是子良的父母第一次見到愷樂。右圖,2013 年 8 月 28 日,一家三口參與華盛頓民權大遊行 50 週年的活動。( 陳子良提供 )

後記|迎接每一個勇敢自信的日常

在愷樂追求獨立與轉變的過程中,也讓我學習到很多功課,特別是認清孩子不是「我的」孩子,而是獨立個體,要尊重孩子的需求與興趣,而非強逼他走一般社會標準或傳統文化所定的路。畢竟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愷樂為了追求獨立,口口聲聲說他不會跟隨我們的腳步,走這條「社會正義倡導者」的路,然而他能夠自發地為同學開一門「酷兒理論」的課,對社會現象總是有批判性的思考,常在網路上與網友辯論政治議題,也能對很多文化藝術做深入的評析,這些已經讓我深感欣慰,知道我們的價值觀早已深植在他心中。

一天,愷樂像往常一樣穿著「非二元性別」的衣服出門,我應他要求,帶他到一家樂器行買電子琴,買完後回到車上,我對他說:「剛剛樂器行裡的那些順性別男性店員們看到你時,臉上露出困惑表情,真的很好笑!」愷樂回答說:「歡迎來到我的日常!」言下之意是他已經習慣別人的異樣眼光,並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知道要勇敢地活出真我,快樂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才是重要的。我相信,我們教養愷樂的任務已經完成!(節錄自《兩個爸爸》pp.207–208)

在兩個爸爸教養下成長的愷樂(後排中),已是位成熟、獨立、有自信的個體。一家三口與思鐸的母親和妹妹合照。(陳子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