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ppsrd7yc8xfzpqgpgitrq

性別與藝術教學:肉身化性別經驗展演

性別新知 Ⅰ / 性別教育不可能這麼好玩

楊佳羚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 暨 2021 年春「女性主義與藝術」修課學生

書寫個人的「性別經驗」,是許多教師常用的性別教育教學方式 ──當閱讀完《感謝那個性騷擾同學的男教授 ──我的性別意識成長歷程與實踐》部分篇章後,學生在期初及課程最後各寫一次自己的「性別經驗」。兩相對照,原先在期初覺得沒什麼性別問題的同學,開始發現生活中無處不性別;有人則是再次回看當時的性別經驗,給予不同的詮釋;也有人會針對某些自己原先較無法接受的議題(如跨性別、人工生殖),記錄自身對該議題觀念或態度的轉變。

這學期,我與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簡稱跨藝所)吳瑪悧老師再度合開「女性主義與藝術」課程,主題是「肉身化的性別經驗」。這次的教學讓我發現原來性別經驗書寫還能進一步以展演的方式呈現。希望透過本文的分享,讓「性別經驗」教學或「性別與藝術表演」課程能實踐更令人動容、有感的性別教育。

圖 / Pexels / Odin Reyna

書寫前的準備

這門課是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簡稱性別所)與跨藝所合開的課程,跨領域開課最有趣的,是學生各自有不同的長項:例如性別所學生對於性別理論較熟悉、跨藝所學生較擅長藝術理論與藝術家。有鑑於此,兩位老師在設計課程時,企圖含括性別理論、藝術理論及女性藝術家(課程大綱詳見附錄),同時希望藉由「書寫並展演肉身化的身體經驗」,結合本課程所學,並能與兩所學生先前學習經驗與自身性別經驗連結。

學期一開始,我們先看《陰道獨白》,並閱讀JudithButler的「性別操演」理論、IrisM.Young的《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從理論了解銘刻在我們肉身的經驗都有意識型態的刻痕,也有個人主體的感知與抵抗。我們試著透過小組討論,將生活經驗與理論連結,或辯論是否贊同某個觀點,讓理論不再高遠。

此外,我們也從認識藝術家的過程中,看到MarinaAbramovic如何用疼痛的肉身經驗來展演、在SophieCalle的藝術展演看到不同女人如何詮釋Calle接到過的分手信、或在如修課同學筠婷提到的,她是在DianeArbus所拍攝的窮人、畸形人、變性人等邊緣人中,「重新省思何謂正常與不正常,而她畢生所大量拍攝的『怪胎』族群又是如何從傷痛中誕生的¹。」也就是說,在閱讀不同女性主義理論與認識女性藝術家的過程中,同學們除了更能認識女性主義與藝術,也開始思考自己的肉身化經驗,與生命中的創傷或邊緣處境連結,並思考藝術展演的不同型式與可能。

[1]在這篇文章中,引自學生期末報告的文字皆以引號中的標楷體呈現,並在學生的同意下,附上學生名字以示出處。

書寫肉身化的性別經驗

在進行第1次肉身化性別經驗書寫與第2次修正後,期末兩週為排練及正式演出。在期末口頭分享及書面報告中,同學提到在書寫時遇到的困難主要來自於「與自己肉身的疏離」。例如雅雯就寫道:「或許是女性身體規訓的內化,也或許是身體本身比較不敏感,我在成長過程不常把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受上,因此好像也沒有什麼強烈與身體連結的記憶。

書寫則像是對過往經驗的整理,像詠晴覺得「書寫的過程有點像撥洋蔥,從事件經驗,到當下思緒邏輯、情緒,再到關注純粹的感覺」。而一些寫出負面經驗的同學則發現透過書寫讓她們正視事件發生當下沒有被壓抑的情緒,而讓創傷經驗找到了出口。

能分享性別經驗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個安全、自在的課堂。由於這門課是兩所學生修習的課程,同學之間不見得彼此熟識。這種「不太熟」的環境反而產生一種可以匿名的安全感,而讓同學可以講出未曾對別人道來的經驗。由於書寫出來的肉身化性別經驗要由別人念出來,我們就讓同學先將初稿寄給佳羚老師,她印出後只區分「性別所」與「跨藝所」兩疊,儘量讓同學讀到另一所同學的作品。

除了匿名的安全感外,安全與自在的氛圍也來自平時課堂的經營 — 例如,同學在討論及聆聽彼此的發言中,知道這是一個不會被評斷的課堂。另方面,在初稿創作時,不少同學就寫出極為私密的經驗,包括性經驗、被騷擾、霸凌或體罰的經驗。當同學發現「哇!原來這也可以寫出來」時,也會放下原先的自我審查,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課堂。

當同學念完其它同學的初稿後,瑪悧老師建議同學可以縮短書寫篇幅,並且依據自己念出來的感覺,重新將初稿修改成更能順暢念出來的版本。4週後,我們再次以匿名方式將修改稿發給同學,並且授權讓同學針對自己拿到的文本再修改成更能展演的版本。此時,「肉身化的性別經驗」彷彿已經不再專屬於書寫的個人,而成為一個藝術表演的文本,讓表演者可以修改並思考詮釋的方式。

展演肉身化的性別經驗

到2021年5月底,我們面臨到的問題是:在排練前一週,因為疫情嚴峻,開始線上上課了!在上課前,老師先把表演者的修改版剪貼放到PPT上,事先寄給同學,讓同學知道自己何時該上場;並在排練當天,用線上軟體分享PPT劇本。當有同學預錄影片時,則切換為同學分享影片:有人是搭配影片或動畫,再現場念出文本;有人則直接在影片中念文本。線上彩排反而可以製作出現場演出無法達到的效果 — — 例如,有位同學利用影像合成的方式,讓自己變成外國男孩的樣貌,念出男生在男校上體育課、評比身材的經驗,彷彿成為一個「賽伯格」,「人機一體」地演出;也有人以水彩畫、無聲的方式,以字幕來呈現講述性經驗的文本。這些具有創意的方式都讓人驚嘆,原來藝術展演有如此多樣、到位的形式!

在排練時,我們透過同學與老師給予表演者意見的共學與討論過程,讓學生看到彼此的長項,或是建議更好的表演方式。線上教學的好處也在此刻再次展現:由於可以留言,有的同學會邊看邊留言建議,讓意見更即時且不易遺忘;有的則等待表演後給予口頭意見,而線上多元的發言形式也讓討論更熱烈。

最讓人感動的,是肉身化性別經驗的書寫與展演如何成為彼此深刻理解及自我療癒的過程。那份深刻理解,來自於修課同學的用心,例如子璇表示,「想到書寫者託付了怎樣重要的生命片段交給我,我便很緊張」;而有薇也說,「看到自己的故事被用心對待,心裡讚嘆著呈現方式的同時,也覺得很感動」。而自我療癒,除了前述「正視過往經驗」外,則像羿如所說的,那些經驗似乎在說出來的瞬間,「有種鬆了口氣的感覺」;也像依婷說的,「隨著同學的一字一句,我波濤洶湧的內心漸漸平緩,沒有第一次書寫時的憤怒難過也沒有祕密公開的羞恥,我所感到從未擁有過的平靜,那刻我想我應該已經好好跟那次的體驗和解了,真正的磨平了尖銳的情緒。

性別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覺得有感,並且可以從中更理解自己與他人。我想,我們這門女性主義與藝術教學,做到了這些,也期待有更多師生,可以在性別教育的課堂中,獲得感動與前行的力量。

附錄:女性主義與當代藝術研究課程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