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智能障礙生的性平教育
王柏元|國立南投特殊教育學校學務主任
特殊教育中職業教育的廣度
特殊教育學生因各階段發展任務的不同,在教育現場中的教學重點亦會隨之調整。國中小階段的課程著重在訓練生活自理能力及基本認知上;到了高職,則落在建立職業能力,以因應畢業後進入職場及社會能有良好的適應。各階段有其各自的課程主軸,而特殊需求學生的職業教育在高職階段的課程時數中更是比重甚高,可見職業教育課程中進行各項議題的融入,會隨著十二年國教課綱對素養的要求下,成為特教教師不可或缺的一項知能。
在十二年國教課綱的架構下,職業課程除了在服務群課程綱要中頒布了各群科訂定之實習科目外,亦於特殊需求領域課綱中將「職業教育」列為學習重點之一,前者著重各群科技能領域的實作,後者則周延地敘明了職業教育的學習重點其實能引導出跨領域/跨科目的課程設計。綜觀職業教育與其他領域的交織一直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讀、寫、算等基礎能力上與語文、數學領域的高相關,又或是在面對日新月異的求職管道上使用科技輔具以及職場與人互動時的社會技巧等。職業教育儼然已不是單一技能練習或認知學習,而是能與各領域科目及各項議題交織,讓學生的學習符合素養導向的期待。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交織
在身處變動劇烈的加速時代下,議題常是體現當代人類發展與價值的社會課題,也因此議題融入從以往九年一貫課綱的7大議題躍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19項議題,各項議題可透過不同的科目/領域深入探討,議題融入的精髓便在於不受限於特定領域或科目。即便身處資訊量爆炸的時代,性別平等議題的聲量仍不見消退,在近年各方教育單位的經營下,性別平等議題可融入各科目教育面向的多元性已是老生常談,而在職業教育中性別平等教育亦有所嶄露,惟常見其融入的面向較為單一,可惜了職業教育本身的廣度。
近年來特殊教育教學中議題融入的趨勢與日俱增,而性別平等議題更因《性別平等教育法》及其施行細則的關係,成為各校進行議題融入時的必備檢核指標。然而,即便性別平等議題已於附錄二中明載9個學習主題及實質內涵,特殊教育教學現場仍見各學習主題上的比例失衡,最常見的性別教學主題仍侷限在「性騷擾、性侵害及性霸凌的防治」以及「身體自主權的維護」上。而職業教育教學上較常見的教學主題,則是「破除職業類別的性別化刻板印象」以及「職場上的性騷擾及性侵害」。這些確實是扎實且扣合主題的議題融入示例,但性別平等與職業教育各自有多元又廣泛的向度,嘗試讓這些向度重新交織出新的教學設計,為學生開拓新的性別視野,則是筆者嘗試於本文探討的,以下將分別以「融入式」、「主題式」以及「跨議題/領域」三方向,初揭性別平等議題與職業教育交織的可行性,並分享自身於教學現場所演練過的教學實例。
1.性平議題融入式職業課程 — — 「性別薑餅人」
融入式課程重點在於,將性別平等的內涵融入於既有課程中,以既有課程作為主體,延伸或轉化教學,性別平等所占的比重並非要喧賓奪主,而是適時與課程主題做出巧妙的連結。臺灣的飲食文化非常多元,高職集中式特教班通常有餐飲、烘焙技能的職業課程,於正式或非正式課程中進行文化與節慶的融入已是常態。筆者在聖誕節期間,便試圖以薑餅人作為烘焙課程的主題,培養學生烘焙技能的同時,進行節慶文化及性平的融入。
多元性別的概念包含了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及性別認同,經常以光譜的圖像表達其概念,而這個主題也是十二年國教課綱所揭示的性別平等學習主題之一。但對於特殊教育學生來說,要理解與思考這4個面向,其實非常具有挑戰性。然而,國際間早已行之有年的「性別薑餅人」圖像則提供了非常巧妙的視覺設計¹,讓學生能以直觀的方式理解多元性別所包含的4個概念,使用於特殊需求學生的性別學習上,更能透過結構分明的視覺線索提升學習成效。
[1]有關性別薑餅人的圖像與內容,請參閱 https://www.genderbread.org/
而筆者便於這樣的契機下,將烘焙課欲烤製的薑餅人,轉換為烤製「性別薑餅人」,期望學生在能習得烘焙技法的同時,亦能學習到性別平等相關概念。在課程設計中除了展現烘焙技法外,也於麵團冰鎮及烤製的等待時間,額外進行性別概念的解說,在課程開始時說明主題的「性別薑餅人」不同於以往的薑餅人,並安排認識薑餅人、設計薑餅人及介紹薑餅人的教學活動。
認識薑餅人活動中,利用各種圖片及說明,幫助學生了解多元性別不同向度的概念;於設計薑餅人的段落中,使用結構化的學習單,讓學生理解操作的目的及主題;於設計薑餅人中,提供範例及素材供學生了解性別特質的多元性;而介紹薑餅人,則讓學生發表自己烤製的薑餅人身上的特徵及裝飾的涵義,藉以得到學生情意學習層面的回饋。
2.性平議題主題式職業課程 — — 「同工不同酬」
議題主題式的課程,透過擷取單一議題的學習主題進行發展,而選取的議題不一定是原領域、科目的課程內容,而是可以與之呼應甚至是跨領域的學習主題。在這樣的架構下,筆者設計出同時符合職業教育又兼具性別平等主題的主題式課程,於是乎有了「同工不同酬」這個主題式課程的產生。
在這堂課,我先使用了一部社會實驗的影片,內容是有關執行相同勞務的兒童,卻告知其因為性別不同,所以領到的報酬不應該相同,從中觀察兒童的反應。當詢問班上的學生對於這樣的事件有什麼看法,筆者觀察到,大多數學生都能各自透過簡易的方式,表達對於不平等對待的無法苟同。
當與學生有了對於性別平等與工作權益的共識後,便進一步與學生討論,如果在職場上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可以如何為自己爭取權益,進而認識《勞動基本法》及其他相關法規,建立正確的工作價值觀。這段教學設計,其實就乘著對性別平等議題的深入探討,進而對應到特殊需求領域中職業教育的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兼具自我決策及自我倡議的精神。
這堂課的最後以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作為轉折,引導學生查詢與篩選工作資訊、認識徵才方式及條件的學習內容,便又回到職業教育課程中的求職技巧,讓學生以性別平等議題作為切入點,進而探討到如何查詢與應用職場中與自身權益相關的資訊,並期望在求職的一開始,便能保有這樣的敏銳度,判讀資訊是這堂課筆者試圖帶給學生的。
課程中也發生了一件有趣也令人深省的事件。當筆者在練習的求職陷阱範例上呈現了男女工資不一致時,有位學生表示他還是願意應徵,並表示「因為找得到工作就好,可以搬離機構自己住」。這讓人不免省思,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畢業後進入社會時,對於更基本的工作權與生存權的落實,可能是社會上對於身心障礙權益的倡議時最應該先行的議題。
3.性平跨議題/領域式職業課程 — — 「產業面面觀」
議題的特性在於具備有融入於各領域科目的彈性,同時又能彼此交互觸及。盤點社會中的當代議題常是由許多議題共同建構,當這樣的議題於教育現場進行展演時,便能透過設計跨議題/領域式的特色課程,思考各項交織的議題與自身的關係時,同時與各領域的學習內容對應。
我國在《特殊教育法》推動下,各縣市皆設有特殊教育學校。各特殊教育學校能依據各地社區經驗、產業特色規劃職業教育,筆者便在這樣的思維下進行了一套「產業面面觀」的職業教育課程。藉由認識在地特色產業、分析性別與產業的關係以及特定產業的性別趨勢,引導學生思考應具備的職業技能以及生涯規劃。
有賴於性別主流化的落實,各縣市政府每年皆於縣市進行性別統計並產出資料分析。藉由整理各縣市性別統計資料,便能轉換為帶領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筆者服務的學校位於南投縣,南投縣產業結構具備「少量多樣」的特色,其中除了觀光資源豐富外,尚具有茶葉、農產品等特色產業。首先,透過介紹學生家鄉的特色農產品(如:茶葉、筊白筍)導向校本農園藝技能領域課程簡介,形成跨領域教學;示範運用網路蒐尋政府資源,介紹縣市產業及勞動人口分布時同時運用性別統計數字,探討不同性別於各產業的就業狀況。筆者透過南投縣男性就業以「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勞力工」最多;而女性則是「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進行探討,過程中便得到學生回饋一句「女生比較會買東西跟賣東西」,便藉機在引導就業的生涯規劃並不需要受到性別限制的同時,能敏覺學生幽微的性別刻板印象並進行機會教育。介紹完各產業的趨勢及工作內容後,帶領學生進行簡易的職涯規劃活動,並請學生在練習自我決策的當下能回顧課程中介紹的產業特色做為整體課程的綜合活動。
「產業面面觀」的教學活動其實涵蓋了許多領域的學習內容。除了職業教育的相關內容外,也包含分析統計時的數學概念、認識產業時與農園藝的結合、練習搜尋資料時的資訊能力等。此外,亦包含了多項議題的帶入,除了性別平等外,介紹觀光產業時連結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學習運用網際網路蒐尋資源的資訊教育以及進行職業職涯教學時結合生涯規劃教育議題。因產業與職業本身涉及的學習面向相當多元廣泛,綜合了特殊教育高職階段各課程的學習內容,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其實非常容易與各領域、議題有所交會,現場教師若能於自身教學場域連結至各校、各縣市的校本及在地經驗,勢必能迸發更多跨領域/議題的特色課程。
在職業教育發現性別平等的潛力
性別不平等並非於僅於學校教育中扎根存在,因此性別平等更不會僅透過教學現場便能建立實現。對於高職部特殊教育學生來說,於職業教育中進行性別平等教學是非常合適的,原因如前所述,有賴職業教育與各科目領域的綜整性,以及職業教育中無論是職種選擇、職業技術、產業趨勢等都隨著社會脈動日新月異的變革,與各項議題融入教學的適配性深具潛力,而性別平等議題亦是學生於生涯中各階段都將碰觸到的課題,無論是職業能力或性平素養,能落實於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建構,成為一種素養,那才是特殊教育中真正期待的圖像,也才真的是所謂「帶著走的能力」,在教育端陪著學生立足,才能讓他們站穩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