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t6qqqtd0gwilvyvcfahsa

南蠻:起源

特別企劃 / 臺灣女孩是如何煉成的?──南蠻女孩的成長敘事

謝新英 * / 南女 103 級,現為臺大醫院兒科住院醫師

*高中畢業後成為北漂少女,大學期間參與各種議題性社團與組織,尋找各種推動議題的可能性。目前為臺大醫院兒科住院醫師,至今持續在探索自己的定位,至少能將各種關心轉化為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從短褲事件以來,臺南女中一向以自由且自主的形象為外界所認識。我的高中3年,身邊圍繞著聰明自信且勇敢的女孩,10幾歲的我們有年輕的直率與無懼,也有女孩們的細膩與敏銳。我們在充滿包容力的校園裡各自綻放發光,也在碰撞中激起火花。南蠻的起點,是在面臨大考的高三。對我來說,那是苦悶的一年,除了考試與讀書的無限循環,高中生活裡最重要的社團也面對了能否存續的交叉點。在事前從未被告知的情形下,臺灣文化隊(簡稱:臺文隊)的幹部們某天突然收到了校務會議的決議通知:由於社團人數不足,臺文隊即將面臨廢社。

突如其來的一紙公文讓臺文隊的夥伴們一時無法反應,但隨即行動起來,數次向校方表明社團的立場,也提出了數種可能的折衷方案。然而,我們的聲音似乎未能完整的得到行政單位的理解。想存續?那你們改名成南女文化服務隊,既能繼續運作,還能「服務」原鄉部落,又能夠得到服務學習的頭銜與補助,多棒!(補充:臺文隊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於更深度的認識臺灣各地不同的文化,以平等的方式與各族群進行交流,而非以帶著強弱勢之分的服務之名進行互動。)校方與我們討論的意願似乎就此打住,只剩下接受或拒絕兩個選擇。幹部會議舉行在午休期間,幹部們帶著憤怒與不甘的自嘲著:不如我們這群暴民乾脆轉往地下,名稱就叫做臺灣街頭文化社好了!

時值2013年的冬天。在12月25日當天,某位同學在閒聊時提到:「今天是行憲紀念日耶,不然我們晚一點下課去蔣公銅像前面敬個禮好了!」聽聞此言,我一時語塞,蔣公?敬禮?成長過程中聽過無數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故事,從1947年的228事件,到戒嚴時期的血腥屠殺、那些在火燒島被迫暫停甚至中斷的生命,無數真相至今仍因黨國之力而未能昭雪。對於仍存在於校園中的銅像,即使能理解它作為臺灣威權時期殘留下來的象徵之物,卻未曾想像時至今日仍有高中生對其抱著無上的敬意。歷史課本上確實提過這些過往,但這些過往 — — 即使它們發生的舞臺就是我們今日腳下的土地 — — 卻似乎未曾和我們產生連結。對於土地歷史的麻木難以歸咎於個人,但我們是否能夠做些什麼來改變這樣的現況?

不滿與憤懣成為動能,既然不被允許以正式校內社團的名義活動,夥伴們立即組織成南蠻,以非正規組織的形式繼續運作。既然非屬正式的校內團體,行事上就更加自由、更有彈性。南蠻的「南」,是一切的起源之地,在相對於北部資源與曝光相對缺少,卻仍擁有緊密的串連網絡;「蠻」則象徵在體制壓制下依然蠢動的反抗能量,為了理念不願被馴服。除了社團原本的成員,南蠻在成立初期得到不少校內友人支持與協助。高中女孩們的動機很單純,僅是為了一件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甚至只是基於情義相挺,在升學考試來臨之際,即使沒有回報也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我們在午休的空橋走廊席地而坐,討論、爭辯、說服、取得共識,理出大家都能認同的方向,然後彼此鼓勵,攜手共進。

那年寒假,我們製作了南蠻的第一份刊物,A4的雙面小海報上寫著228事件與湯德章律師的故事,放置在咖啡廳與藝文空間讓人們自由拿取,期待這些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也期待讓其他有著共同理念的組織看見南蠻,共同合作。2014年,南蠻與成功大學零貳社取得聯繫,協助舉辦了228事件紀念活動,印象中是南蠻第1次於校外場合露面。而後,南蠻也以學生組織的身分,與不少志同道合的團體合作,共同為彼此認同的理想出聲出力。前輩們總說,很開心能看見年輕人參與各種社會運動,又說未來還得靠年輕人繼續努力下去,而我們也總這樣期許自己。

南蠻的第一份刊物(林秀珍提供)
南蠻的第一份刊物(林秀珍提供)

高中社團總會面對成員更迭與傳承的挑戰,南蠻作為立基於校園的組織也不例外。畢業前夕,南蠻的會議中不斷提及該如何將創始成員們經歷過的風風雨雨與理念傳達給接班的學妹。離開高中校園之後,創始成員各自投入新的環境,追求新的目標。在交棒之後持續關注著南蠻的動態,難免對組織的行動有些意見,偶爾也忍不住插手南蠻的運作。溝通過程中少不了意見的碰撞衝突,衝突的當下總認為自己的想法最正確、最符合組織的精神;但南蠻的精神究竟是什麼?同期的成員之間尚且有想法的分歧,遑論不同幹部組合,必然帶來不同的激盪與火花。精神的傳承固然重要,如何尊重並信任接棒的團隊、何時是放手的適當時機,也是一個成熟的組織必須面對的課題。

2013年的冬天距今即將10年,當今的生活在醫院臨床工作中穩健運作中,高中的日子似乎好遠好遠,17歲的衝動和衝勁是偶爾想起仍會掛上淺笑的回憶。南蠻的誕生與高三那年的冒險故事塵封在記憶盒子裡,又在書寫的過程中重新被梳理,何嘗不像那段我們至今仍努力著再次記得的歷史?時至今日,整體社會的氛圍比起南蠻創始之時更為開放活絡。數年之間,我們經歷了學運與公民力量的湧動,經歷了同婚通過的感動,也即將面臨公民權年齡限制下修的憲法變革¹;以往威權時期的故事在媒體間被視為敏感話題,而今已被寫入主流影視娛樂劇本,受到更廣泛的了解與討論。參與南蠻運作的時間雖短,但仍有幸見證我們的努力在同儕的心裡種下種子,而種子陸續發芽。對抗現狀、推動改革的努力有時感覺蒼白無力近乎徒勞,但回頭一望,卻已在不知不覺間越過一整個山丘,種下滿地燦爛群芳。

[1]本篇初稿完稿於2022年11月2日,文內提及「公民權年齡限制下修的憲法變革」為2022年11月26日九合一大選同步舉辦的公投案「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由中選會正式審定即公告投票結果為「不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