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新知 /性別 X 權力・權利
丘耀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生
前言
每年8月的第1週是國際母乳週,當時我在朋友小魚的Instagram看見她分享了與寶寶的合照,附註的文字訊息使用「#我哺乳我驕傲」的Hashtag,貼文整體看起來溫馨幸福,其中一張照片內有張淡藍色的床、和藹的母親、帶著滿足表情的嬰孩,還有一組集乳器。我好奇這個主題標籤的廣泛程度便點進去瀏覽,結果公開使用的貼文數不超過200則,相較隨便一處的觀光景點都顯得少,而且多數的貼文描述的「哺乳」是使用集乳器集乳後餵養,而非親餵的哺育方式,這與我的想像有些許落差,作為一位生理男性,我以為政府大力推行的親餵政策與正當化公共場所哺育的宣導,對臺灣社會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倡議效果,但僅就IG平臺上的公開貼文來看,親餵的普遍程度似乎有待商榷,而我也反思,何以我會直覺地將哺乳行為連結上親餵?又為何我會如此思考?難道「親餵」成為社會上母乳哺育的單一價值嗎?最後,我從身邊產後媽媽朋友的經驗出發,認為這是社會建構的文化現象,而不完全以親餵方式哺育的媽媽們,則又蘊含了另一層個人的社會實踐意涵。
哺乳要親餵成為一種道德價值,是被塑造的
世界衛生組織每年均有與鼓勵純母乳哺育的公開訊息,過去在2003年發表的餵食嬰兒策略,呼籲各國政府支持母乳哺育六個月後,視情況使用替代輔助食物,最好能持續母乳哺育至兒童兩歲,直到現在也有許多調查數據在統計各國對於嬰幼兒哺育的狀況。臺灣自2010年實施《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後,以實際的法規來保障、推廣哺乳,不論是不得禁止、驅離公共場所哺育婦女,或是明定哺(集)乳室設置標準,都是對哺育行為的親善措施。但當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言進入社會,其高度的權威性便漸漸樹立一種普世價值,基於醫療研究數據上的種種母乳哺育優勢,告訴婦女要成為一個使用母乳哺育的母親;而為了回應這套價值,政府站在維護婦女與嬰孩權益的立場上,祭出對應法規政策,但這卻形塑了社會大眾認為婦女哺育,就必須到特定場合的社會想像,即使哺育條例的第4條第2款明訂婦女於公共場合哺育的行為,不應受到有無哺乳室影響。但再看社會現實與文化現象,舉凡女性於公開場合親餵哺乳,常被認為是暴露、羞恥的,或是多數的哺(集)乳室設置在女廁內部(或附近),這其中的連帶關係驅使女性前往哺乳室哺乳,好像如此才能成為服從規範的好公民,而其背後隱含的文化意義說明哺育的責任落在女性身上,也側面反映臺灣婦女的哺乳行為,仍被期待以非公開的方式進行。
當然,哺乳的方式恆久以來就不僅有親餵一種,但上述的觀察,是基於「哺乳等於親餵」的想像而提出的。我還沒有自己的小孩,也沒有親自照護過未斷奶嬰孩的經驗,因此不容易理解產後女性的哺育處境,但回想我看到小魚的社群貼文時,會直覺產生哺乳等於親餵的聯想,驚覺從政府推廣母乳哺育的宣導上,我竟被灌輸這樣的知識而不自知。從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推出的《母乳哺育手冊》中,仔細端詳內文的衛教資訊與建議作為,都可以清晰地發現政府已經把母乳哺育預設為親餵的立場,例如:「哺乳媽媽要確定寶寶有正確吸奶」的語句與圖例、「這樣的作法可能減少寶寶吸吮媽媽乳房的次數或時間…」、返回職場後在下班仍以「直接哺乳」方式哺育等等,不少篇幅都以親餵作為指導方針,而推廣上搭配政府其他用「母愛」、「聖潔」為意象製作的文宣,都把母乳哺育是否親餵這件事,分化在好媽媽道德的兩端,甚至有以「環保」及「為寶寶留下好的地球環境」作為口號,呼籲減少輔助食物使用的語句出現。雖然我認同永續發展的理念,但這些內容不僅會使非哺育者誤以為母乳只建議以親餵方式供給,更是建立一套親餵哺育的道德典範,無形增加產後女性遭受社會眼光審視的壓力。
隨意查找網路上正式或非正式關於母乳哺育的學術討論、經驗分享 — — 此僅列舉如蘇莉婷等(2017)探討乳腺炎與母乳哺育的文章 — — 綜觀之,內容從母體、嬰幼兒的健康益處,到預防母體乳腺炎、嬰兒營養失衡,再到促進母嬰親密關係與心靈交流等等,雖文獻表達大多以母乳哺育為題,實則從「肌膚接觸、吸吮姿勢、母嬰同室」等內文,也能判斷出哺乳是以親餵為主的預設立場。透過研究,親餵的優點確實受到揭露與肯認,卻也相對形塑媽媽及其重要他人為子求好心切的照護實踐態度,並放大其必須達成任務的心理焦慮。
換言之,不論在社會文化、政策、文宣推廣、醫療論述底下,包含了世界、社會、家庭與個人之間的關係,都讓產後媽媽被賦予必需母乳哺育,且最好是要親餵的社會想像,似乎只要不符合社會建構的道德標準,就難以成為一位兼具母愛與文明的媽媽。
產後媽媽身體自主權與哺育行為的實踐
但若母乳親餵如此受到重視,為何社群平臺的分享貼文卻是集乳器哺育多於親餵呢?從幾位朋友的分享可以推敲幾個因素,一是公開表示親餵圖文被認為是羞恥的,為避免受到異樣眼光側目而選擇噤聲;二是礙於哺育及經濟工作之間的兩難;三是做出重視自己身體自主權大於親餵社會道德典範之選擇的人。不論這些行動有無受到社會道德期待,或是受到惡意態度檢視,都可以看出產後媽媽在哺育上的自主能動性。
產後三個月的朋友小魚告訴我:
我曾經在公共場合哺乳過幾次(筆者:大概是什麼時候?),就是2021年初,我沒有去哺乳室,而且有用外套稍微遮擋一下,雖然沒有被惡意刁難過,但第一次有非常多人看著我,我盡量裝作沒事,告訴自己是我想太多了,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都一樣,最後我放棄了:「我放棄並不是因為覺得丟臉,只是一直被注視讓我覺得不太舒服,我心裡想著:「不過就是寶寶在公共場合吃飯,為什麼大家要這樣獵奇的看待我?」所以我後來就選擇使用集乳器蒐集後餵養母乳,自此在公共場合也沒有人來人往的注目了。
從小魚的經驗裡,我們可以推測,即使《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已經施行超過10年,社會環境對公共空間親餵哺乳仍然抱持「新奇」的態度,或許我們無法判斷這些獵奇的眼光是否伴隨惡意,但能意識到這個行為仍然無法被社會視為像某個路人隨處邊走邊吃東西一樣自然、正常。
寶寶已滿周歲的阿雅與我分享:
這是我的第一胎,當時我進入月子中心後,大家就跟我強調母乳與親餵的重要性,也詢問我往後有無意願實行母嬰同室,告訴我許多應該做、不應該做的規則,家人也不斷告訴我,為了孩子好,要不要試試看這個、試試看那個?我心裡暗自想著:有思考過我嗎?甚至我因為自覺身體疲乏想用集乳器,都被公婆要求要親餵。最後我選擇說服老公一起搬出去住,我仍然以母乳哺育,但就用集乳器跟親餵交互使用,處在寶寶健康我也舒服的狀態。六個月後,我就返回職場工作,我現在做服務業,白天將小孩交給公婆照顧,遇到最困擾的就是無法好好集乳,就算覺得胸部不太舒服,也因為面對客人無法抽身,所以說月子中心強調親餵比較好,但根本不適用在我身上啊!沒辦法……要賺錢呀!
阿雅的初產經驗伴隨了很多「規範」,受到社會標準的檢視,也受到家人期待的壓力,但母體感受卻在這之中被忽視了,乘載「為了孩子好」的醫療論述建議,她不得不聽從家人的指導,而礙於壓力的她決定搬家,暫時離開家人也離開這些哺乳標準。然而,當阿雅回到職場,面對賺錢的壓力,她才發現要持續親餵甚至是有經濟地位差異的。
請育嬰留職停薪照顧寶寶的展展描述她的想法:
我可以付出時間跟心力去照顧我的小孩,那是理所當然的,不論在外寶寶突然想喝奶或是在家半夜想喝奶,我都可以臨時親餵或中斷睡眠來哺乳,我知道哺育母乳的優點,也認同政府推廣的母乳哺育宣導,但母乳哺育有很多種方式,我更傾向集乳、存乳來餵養寶寶,因為「我不想成為人體行動奶瓶」,失去時間、空間的彈性,變成配合寶寶生理需求的工具,而且我覺得存乳最大的好處,就是寶寶哭了可以叫老公去餵,我不必把身體綁在寶寶旁邊,還需要獻祭我的奶頭。
在展展的描述中可以發現她對身體自主權的重視,而自主權意即關乎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在充分知情與瞭解相應影響的情況下,對自己現在、未來做出決定與選擇的權利,這種權利應屬於全球性的普世價值。
上面小魚、阿雅、展展的產後經驗,都顯示了她們在面對母乳哺育的道德典範時,實踐了自己對抗社會標準的行動,展現了身體自主權的賦能,在仍以母乳哺育的前提下,鬆動親餵為主的預設立場。我認為,面對社會共構的母乳哺育典範,不論社會或個人,應該要尊重產後媽媽的自主選擇,強調身體自主權是其一,創造哺育行為的友善空間也僅是一項物質基礎,更應該建立客觀的衛道素養,讓友善視角成為正常化哺育行為的體現。
參考文獻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4 月 24 日修正)。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107 年母乳哺育手冊。
蘇莉婷、張富勝、李育慶(2017)。乳腺炎與母乳哺育。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2(9),257–26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 November 22). UN Human Rights Experts Urge Countries to Increase Eforts to Protect, Promote and Support Breastfeeding, and End Inappropriate Marketing of Breast-Milk Substitut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news/item/22-11-2016-un-human-rightsexperts-urge-countries-to-increase-efforts-to-protect-promote-and-support-breastfeeding-and-endinappropriate-marketing-of-breast-milk-substitut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August 1). Global Breastfeeding Collective — A Call to Ac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global-breastfeeding-collective—a-call-to-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