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pqohrzaq7w2ilp7ias9dw

語言承載歷史,詩句承載生命──談《波濤最深處》的我們(WOMEN)

性別新知 II / 閱讀性別的數種方法

李佩珊 / 高雄市左營高級中學進修部輔導教師、國教署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種子教師

觀看

2021年12月17日,在偌大的臺大醫院演講廳,與性別等教育議題融入教案設計甄選獲獎者及國教署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的種子教師們一起觀看黃明川導演執導的《波濤最深處》。國立臺南大學性別培力及性平事件防治研究中心呂明蓁主任引言說,這部紀錄片沒有將鏡頭對準任何一位男性,完完全全地把話語權交給女性發聲。而我與導演的鏡頭一同望向來自臺灣、印度、斯里蘭卡和菲律賓的16位女性詩人,聆聽著她們朗讀著自我生命的詩篇,從女人的身體、月經、性,延伸到土地、認同、抗爭及歷史定位,以女聲控訴不公、追討正義。

看完紀錄片之後的數天,一直反芻、思考與感覺著,何以短短78分鐘的影片,如此攪動內心深處的情感。來自4個國家的詩人,以9種不同的語言訴說自己的、族群的或是國家的歷史,在我腦海迴盪又迴盪。紀錄片的敘事方式,打破了國家與人物的框架。出版《藝廊》(Internationa lGallerie)詩誌的印度詩人畢娜.薩卡(Bina Sarkar)悼念喪魂槍下的記者朋友,菲律賓詩人蒂納.羅瑪(Dinah Romah)描繪著文學引動的革命,斯里蘭卡詩人阿娜(Anar)說著種族衝突、分裂與長期內戰的傷痛,臺灣詩人利玉芳則是定定地唸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看著看著,這些人與事彷彿融為一體,或許這正是導演刻意將國家/詩作並置的理由,叨叨敘說著跨國界的女性集體經歷和潛意識。《波濤最深處》鏡映女性由沉潛而爆發的聲音,從最深處激盪起來的革命,是最深的革命(王心妤,2021)。

找尋

我嘗試搜尋每位詩人的名字,發現,無從取得她們的作品。影像中的她們,踱步、自白、舞蹈、看海,偶爾瞪視著鏡頭、對鏡頭微笑或是無視鏡頭,感覺自主而有力量。但是在現實世界當中,詩很邊緣,女性的處境很邊緣,有些族群很邊緣,而她們的母國──這些曾被殖民的國家也經歷過各自的邊緣。黃明川導演詮釋片名的靈感由來,他說:「最高的浪花其實來自波濤的最深處」(王心妤,2021)。或許,正是從底層的邊緣的處境發聲,那聲音格外鏗鏘有力,迴聲朗朗。使得閱聽人如我,被衝擊地七葷八素、淚眼婆娑。

紀錄片鏡映現實世界的真實面貌,呈現對於歷史與社會的反思;詩句運用凝練與多樣的方式表達情感,透過自由的形式傳達深刻的內容。而且,閱聽人並沒有詩的文本可供閱讀,使得這部紀錄片有再看第二次、第三次的價值。就我的觀影經驗,第一次看,吸納全部詩人的生命,將之融為一體,感覺女人的生命如海,既是生命的來源,也是被殖民者登陸的地方。第二次看,可以順著音律,從字與字之間的空隙,窺探詩人的情緒,找出覺醒的路徑。第三次看,也許可以漸漸區分出來語言、故事與土地的關係,最後搞懂誰是誰,誰又是來自哪裡。

想像

身為性別平等教育的種子,身為女性,身為讀詩也寫詩的人,我忖度著,如何讓高中生走進這部紀錄片?又如何讓這部紀錄片走進高中生的心裡?

我想像,應該要先認識地理位置,鋪開亞洲地圖,從熟悉的臺灣出發,到同樣四面環海的菲律賓,以及人稱印度洋眼淚的斯里蘭卡,最後停駐在印度。接著歷史穿越,譬如認識印度的種姓制度,延伸到詩人普拉德尼亞.帕瓦(Pradnya Pawar)描述以文學創作來改變體制的印度賤民(Dalit)文學,或是如畢娜.薩卡所言,要用創作來面質和對抗社會的不公不義。還有還有,斯里蘭卡的族群對立、菲律賓的階級差異、臺灣婦運史、香港反送中運動,以及撒奇萊雅族的族群認同議題等。我想像語文領域可以結合現代詩或原住民語課程,社會領域可以融入社會運動、法規或人權主題,綜合活動領域可以進行人學探索、性別與生涯發展及家庭角色等,健康與體育領域可以探討女性的身體、運動與健康。

因此,我嘗試整理表1對應高中領域之核心素養、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拉近想像與課程現實的距離。

實踐

考慮完整播放影片的需求,我將前述想像轉變成實際的主題式課程教學。基於自己的觀影經驗和課程想像,先透過地圖介紹認識這些不同國家的地理位置([社會領域學習表現]地1c-V-1以地理系統、地理視野的觀點進行議題探討),探問學生對於詩的閱讀或書寫經驗([語文領域學習表現]5-V-3大量閱讀多元文本,探討文本如何反應文化與社會現象中的議題,以拓展閱讀視野與生命意境),並且在放映前提示可以先放下對於各個角色的辨識或記憶,專注在影片的音韻及故事。簡短的引導及鋪陳,確實有助於學生專心觀賞,使其能沈浸在影片的節奏當中。我發現,在引起動機階段展現出對詩句有興趣的同學,在觀影的過程很能專心投入;有些學生在片尾時已熱淚盈眶、頻頻拭淚,有些學生似乎難能負荷較長的紀錄情節而哈欠連連。

在引導討論時,學生敘述印象深刻或喜歡的部分很不相同,往往呼應其生命經驗和個人故事([綜合活動領域學習表現]生3b-V-1以人生終極信念為指引,貫徹在生活的價值思辨及日常抉擇中,提升人格統整與靈性修養)。有些學生看見這些詩人能夠述說生命的、身體的、族群的痛苦,覺得她們很棒、很有力量。有學生看到了「歸屬感」的重要,認為即便生活或物質再怎麼富裕,少了對於族群、性別或家園的歸屬,心靈也將難以真正滿足。有學生提問,為何女性自古至今多是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弱者?為何不同國家都有女性的悲歌?除了寫詩,還可以如何回應或整理這些邊緣的經驗?此外,有學生看見了撿拾石頭留念的小習慣,有學生想到馬拉拉等更多女性的故事,好幾位學生因為看見撒韶.武荖為撒奇萊雅族從事正名運動而更想認識這個族群。

小結

《波濤最深處》展現女性動能,呈現文學的啟發力量,也提醒自由民主得來不易。如導演所言:「藝文可以讓文明與心靈持續升級。」(項貽斐,2021),紀錄片開啟了一扇門,讓學生可以凝視女性在國家與族群發展史中所遭受的壓迫場景。若欲深究,仍須由學習者主動蒐集資料或自主學習,認識亞洲女性文學的變動與進展,探討世界各地還有哪些歧視或傷害女性的舊習。


參考文獻

王心妤(2021,8 月 31 日)。黃明川訪多國記錄女權覺醒 深入印度拍女詩人。中央社。https://today. line.me/tw/v2/article/py0Qyw。

項貽斐(2021,5 月 30 日)。《波濤最深處》探訪亞洲女詩人 黃明川影像開拓藝文史視野。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520insight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