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ttg9jdukpd M 4xbndglg

障礙佇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綿延不絕,直直來

教育現場/那些季刊教我的事

顏芝盈 / 本刊研究教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圖 / pixels

我是一位特教教師,第一次接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以下簡稱性平教育議題)是在國教輔導團擔任專任輔導員,完整地看過性平教育議題的課程綱要,才了解各領域課程需要融入性平教育議題。所以,我帶著許多「第一次」的新鮮感,踏上了性平教育議題融入特殊教育(以下簡稱特教領域)的實踐旅程。

起初我感到最困難的,是將性平教育議題的內涵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才能更符合身心障礙學生(以下簡稱障礙生)的需求。所以,我積極地四處參加教師進修研習或民間單位辦理的性平活動,從中展開性/別的眼睛,也盡可能利用日常生活的例子去思考性/別議題。

好不容易可以掌握性平教育的概念,下一個難題是要搞清楚各領域知識的內涵,我才能適切地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但對於非各領域出身的特教老師來說,「跨領域」知能的儲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選擇門檻相對較低的健康與體育領域,有許多單元皆會談到性教育,譬如認識青春期的身體、性騷擾與性侵害、愛情關係。但我在嘗試融入性平教育的過程,時常反思自身的性別敏感度,以避免落入「兩性」的性教育課程,譬如生理性別只有兩性的身體、愛情關係只有異性戀的腳本。

講到以上,各位讀者是否也有同感呢?但我覺得對特教老師更大的挑戰,是性平教育議題融入各領域的過程中,或是學校邀請性平教育的專家學者進行教師的增能培訓課程,常常面臨「性平教育議題的課程綱要是以『誰』為中心?」的矛盾處境。每當此問題被特教教師提出時,會被多數人挑戰:「障礙生與非障礙生的性平教育有差異嗎?

一開始我無法回應上述兩個提問,為了尋找答案,決定以任教的領域來實踐性平教育課程,讓「障礙生成為我的老師」。

以學校常宣講的性騷擾課程為例,當課程談到性騷擾的危險情境時,皆會提供拒絕或逃離現場的策略,但從眨眼睛、吐舌頭等使用身體語言表達,或是移動過程需要協助的障礙生身體經驗中,我反思到這些策略可能並不直接適用於她/他們。當無法使用口語拒絕,也無法自主逃離現場時,她/他們遇到危險情境的可行策略是什麼?再進一步追問,她/他們遇到性侵害的危險情境時,應如何向人求救?我和一群以口語/身體語言的障礙生討論許久,也許,她/他們需要的具體策略,除了即刻的應對,也包括遭受傷害後的心理調適與支持系統。

再以愛情關係課程為例,一群感官障礙學生表達他們對親密關係的看法:「我很難得…找到一個…不在乎我戴(手指耳朵)的人。」、「不會有人對看不見的人感興趣…」、「(看著漸漸無法握住筆的手)…我夢到…快死了…偷偷地喜歡就好…」。以上障礙生的經驗,我認為不是要去和她/他們談「接納」、「尊重」自我的身體意象,而是要理解,在以非障礙者為標準的感情世界中,她/他們難以找到適合的對象,或是需要面對身體逐漸失去自主移動能力的心理狀態。

障礙生一直是我實踐性平教育課程路上的老師,也是我想要回應「障礙生與非障礙生的性平教育有差異嗎?」的成因。為了釐清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回到障礙生的身體處境,來看到她/他們的性別經驗與需求。

此外,為了讓性平教育課程的實踐可以更細緻,我一直在尋找以障礙者身體經驗出發,兼具「性別平等教育」和「障礙/特教」觀點的研究、教材或教學,才發現《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從2009年第48期「當障礙研究遇到性別平等教育」、2010年第49期「檢視多元、看見障礙」,以上兩期便已開始關注障礙者的性別世界。此時期以理論型研究為主,去探討障礙研究與性別研究的關係。

2013年第62期「特教與性/別教育」,蘇淑惠、林昱瑄〈與智障生談性說愛⸺高職智能障礙女學生性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出現第一篇以特教場域為主的性教育課程,讓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特教學校高職部女性智能障礙者,在課程中表達自己的性/別經驗。其他篇則是以理論型研究或障礙者多元的性/別處境,譬如郭曉蓁、游美惠〈聽障女同志的家庭成長經驗與學習處境探究〉,邱大昕〈盲人如何成為異性戀⸺再談視障者的性/別教育〉。

到了2020年第90期「障礙者的性/別研究與教育-論述、倡議與實作」,主要以障礙者的生活經驗為主軸,讓性平教育或性教育更貼近障礙者的需求,並直指社會不談或汙名障礙者需要「性」的議題。譬如周月清〈還我性健康權,而非只給我「性教育」-智能障礙者青年性權意識介入方案簡介〉、郭惠瑜〈不要干涉我的子宮:還給身心障礙女性生育權〉、張盈堃、黃俐雅〈殘缺的菩薩、母職的修行:我的重障兒的性與性權〉,以及一群感官障礙者的「性平發言人」為自己發聲,讓我們可以更了解障礙者的聲音與需求,讀來更有血有肉。

此外,從2020年之後的《性別平等教育季刊》,有更多實務現場的特教教師分享實踐性平課程的經驗,譬如第90期顏芝盈〈與女性身心障礙者「談情說愛」:性別平等教育小團體課程的實踐與反思〉、第97期宜特性平社群〈一起談性的朋友―特教學校性平社群的規劃與實踐經驗分享〉、第97期王柏元〈高職部集中式特教班之職業教育中的性別平等教學實踐〉。

我認為在特教場域實踐性平教育課程,特教教師需要兼具「性別平等教育」和「障礙/特教」觀點,也就是要先了解障礙生的性/別經驗或社會處境,並以她/他們身體經驗作為設計性平教育課程的基礎,才能更貼近障礙生的性/別需求。

因此,為了讓更多有志一同加入性平教育行列的夥伴,更了解障礙生與性平教育的關係,之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將精選出相關篇目,其暫且分成四大面向,也是對障礙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思考的面向。第一面向是「障礙交織性別研究」,認識障礙研究與性別研究的關係。第二面向是「障礙者的性事誰知」,進一步去理解障礙者在私領域的親密關係的需求。第三面向是「障礙者與家庭發聲」,看到障礙者的性/別經驗並非是個人,也是需要家庭如何支持障礙者。第四面向「特教場域的性別平等教育實作」,從其他國家及臺灣現場特教教師的經驗,反思可以在實務現場實踐障礙者為主體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曾經邀約實務現場做性平教育的特教老師投稿至性別平等教育,大多數的夥伴常對我說:「你們性別平等教育季刊都要有參考文獻,太學術了,我們太久沒唸書,不行啦。」所以,各位讀者讀到這,有發現到這篇文章我都沒有使用任何一篇參考文獻嗎?是的,我希望未來有更多特教的夥伴,可以分享以障礙者為主體的性平教育或性教育的實作經驗,並投稿至《性別平等教育季刊》,讓「障礙佇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可以一直綿延不絕,直直來。請不需要擔心「我不夠性平」,您們的經驗都非常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