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女性分身-分身女性
吳嘉慧|新北市安和國小總務主任
嘗試多元的故事文本教材
擔任國小高年級導師時,我曾在國語課堂中帶學生從國語課本目錄與內文瀏覽,其中選用女性作品或文本故事的比例仍為少數,一學期14課僅占1–2課;且此計算數量的活動,僅在表象上的數字比較無法深入人物探究。而現有課程教材中選用的文本人物有沈芯菱女士的課文在國語二上國語六下「人間有情」單元出現,選用陳樹菊女士的故事在國語、社會領域。引發筆者想探究在十二年國教中,還可以如何將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社會領域,並且能有更多不同性別類別的文本呢?
以往教學中曾有一位數學學習成就不佳的女孩給我一句話:「媽媽說女生數學不好是正常,沒關係。」此言提醒了我,教學中我希望每個孩子不論性別,不再複製刻板的印象與話語給自己解套,而不去精進;而且五、六年級的孩子是對數理學習的關鍵。所以我嘗試從教學規劃實施中,選用教材多補充一些女性不同領域的典範案例,提供孩子們多元思考與主動學習的榜樣。
跨領域與人物探究的設計
「臺灣非常女子」主題發想教案時,希望引起學生對教育和臺灣女性求學歷史的興趣。藉由「藝術拼拼圖」活動的圖片與關鍵字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分組將圖文配對,分享猜測「藝術拼拼圖」要表達的議題,以此前測學生對本主題的概念。藉由學生動手做與圖片呈現疑問做為起點,引發問題再來說明人物生涯故事。
國小課程中五下社會是談新式教育的開端,這節課串聯現代教育開端的女學堂以及蔡阿信(臺灣第一位女醫師)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現在教育、醫療的重要並從中發現性別迷思的框架,且思考如何行動與突破。在圖片中「問思教學」、影片討論進行臺灣歷史中的女性地位與學習、性別刻板印象……等思考,設計前核對教案主題與十二年國教領域與議題素養分析。
本教案與十二年國教領域與議題素養分析如下表:
本教案教學流程如下圖:
活動設計理念與提問
一、「歷史拼拼圖」
運用提問與圖片的導賞進行,第一步先呈現圖片與關鍵字先不做說明,讓學生直觀圖片找出線索。學生要留意重要訊息並提出疑惑,更要覺察到圖片中的年代與它屬於什麼性別,還有圖片中有哪些事物?再推測描述這個年代中的男女有什麼區別嗎?以及可以唸書上學嗎?學習的科目有分別嗎?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分別呢?表格中的關鍵詞你會想到如何對應放於表格中呢?以一連串的疑問來分享與討論我們對當時的想像,完成版面如下表,但是關鍵詞的說明需要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更投入年代的情境。
以下列舉各個圖片展示時,教師可以說明的引導語,透過圖片想像與引導語的提醒,讓學生能以主角當時的社會情境想像他求學時的狀況與挑戰。
(一)「裹小腳」圖片提問討論
- 有沒有人知道這雙鞋子大概多大,用手比比看?
- 這雙鞋是男人穿的還是女人穿的?你怎麼知道的?
- 女人為什麼要「裹小腳」?試試顛起腳來走走看,感覺怎麼樣呢?
- 裹小腳的壞處是什麼?不方便的地方是什麼?
(答:不能走太遠、工作有限…)
說明:此段提問主要在讓學生感受腳變形造成身體上些微不舒服,以及這個限制主要的目的隱含什麼背後因素?
(二)「公學校」圖片提問討論
- 你從這張照片看到了什麼(答:學校、上課、制服…) ?
- 你覺得這張照片的年代大概是在什麼時候(答:清代?日本時代?民國初年?)日本時代女生開始可以集體就學。
說明:此段提問主要在讓學生發現年代還有學校中情境,以及這個規範主要的目的隱含什麼背後因素?
(三)「家事書」圖片提問討論
- 這本書可能是給誰讀的?男學生、女學生還是男女生都讀?
- 這本書為什麼會選定特別的性別呢?(討論:當時女生可以進入學校,但是學習上仍期望女生是照顧家庭的角色,學習上的類別是有分別的。如果你是擅長家事的人學喜歡的領域會做得很好,但是規定下,如果你是喜歡其他領域的女生可能在這個環境中,就會覺得被限制,喜歡做家事的男生也可能會被限制。)接著我們來聽聽看當時一位女性的故事。
說明:此段提問主要在讓學生發現學校的教材的區別,以及這現象設計主要的目的隱含什麼背後因素?
二、臺灣第一位女醫生──蔡阿信
- 哪一位同學知道蔡阿信醫生的故事?請簡單說說看。接著欣賞影片:蔡阿信──臺灣第一位女醫生。
- 臺灣第一位女醫生── 蔡阿信影片的提問討論
(1) 蔡阿信要到日本求學時,家人說了什麼話?
(2) 在日本時代的年代多數女性上學是學習家事,蔡阿信卻選擇讀醫學。
(3) 女生讀太多書沒有用。想一想,當時社會期待女生選擇做什麼事情?
(4) 家人支持還是反對蔡阿信、家人的擔心是什麼?你怎麼知道的。試著從三個角度來想(蔡阿信期待)、(家人期待)、(社會期待),等其他想法 。
女醫師在醫師群體當中,屬性別少數,然而,此現象與女性成績不如男性,考不上醫學系的關係並不大,反而在家長期待、社會期待以及未來職涯規劃的層面分析,都與女醫師在醫療界的人數及地位有關。而主角人物蔡阿信醫生在有限的環境中,努力突破自己的限制,在自己與家人期待中發揮自己的專業造福社會。
三、女醫師的歷史數據與未來
蔡阿信故事中的產婆就是類似現在的婦產科醫生,婦產科醫師的患者都是女性,要生寶寶或是檢查女生的隱私處疾病。從當年的臺灣第一位女醫師到現在大概50年了,老師給大家看一看2016年的婦產科醫生統計圖(如下圖)。請同學從以下選項選一選,目前婦產科男、女醫師比例是多少?你們覺得原因有可能是什麼?
1. 男醫生80%、女醫生20% (全部總數的男女醫生比例)
2. 男醫生50%、女醫生50% (以性別分一半的猜測)
3. 男醫生35%、女醫生65% (30–40 歲的年輕醫生比例)
由統計圖上80歲往左30歲數列來看,女醫生的人數比例慢慢增加。你覺得是因為愈來愈多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期待選擇這個工作嗎? 2016 年(105年度)的31 – 40歲的婦產科女醫生第一次出現超過男醫生的數字,這是很特別的一件事,你覺得可能的原因有什麼呢?那如果女性可以達到自己的期待又有家人的支持,我們再想想看寶寶出生會選時間嗎?當這些女醫生成家之後有自己的小孩要照顧,還會碰到什麼樣的挑戰呢?再換個想法我們討論一下「如果是男醫師會不會有照顧小孩的問題?」
未來歷史與創造自我的省思
課程尾聲總結在百年的歷史中有很多女性慢慢成長,但真是很不容易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幫我們突破很多限制,希望大家都能更珍惜受教育的開始、就是把握改變自己的機會。女性地位從附屬於男性到有自己的權利,並在各行各業競爭,環境上看似愈來愈公平,但是不是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可以多多思考的部分呢?同學以後在學習上也可以多思考女性的角度、男性的角度,進而想到更多的可能性。高年級開始是一個挑戰,當你在選擇時,想想很多人努力走在前面,學習勇敢做自己,突破自己與社會的期待,讓自己的生命歷史有意義。
「臺灣非常女子」教案筆者教學演示與學生學習成效現場(吳嘉慧提供)
教學反思
本教案實施後教學者對於教材文本選編、教學設計實施與學習成效的反思如下所述:
一、教材選編和文本擴展
現行教材中比例上的失衡以及選材內容上的不容易,讓教師需要特別補充相關教材,進行教學後發現學生操作與討論後,能更深入去理解不同人物的情境與挑戰。列舉相關典範人物時,可適度加入女性及跨性別者之範例;不同性別人物的學習,能讓我們柔軟的心去體察他人,而不偏頗於某一性別,並且可以融入更多不同的性別議題、時事、經驗分享,多提供學生一個從多元觀點看待學習的機會。
此教案議題還可以談的性別議題廣泛,像是物化女性、性別成功楷模、職業中的性別區隔……等。在性平教育季刊其中,曾閱讀過從醫生的不同類科探討女醫師真的比男醫師照護得好嗎(性別特質探討)?以及護理系的男護理師,醫學系的女醫師(職業中的性別區隔)…等文章,其中相關的性別議題,更可將此作為延伸探究的題目。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反思
本教案在圖表與提問穿插中需要脈絡的鋪陳,時代的脈絡、社會背景的轉型、性別角色轉換的掌握……等,可以讓學生更了解整個時代的演變,以及同理典範人物的處境來思考。對於統計資料是否採用一般醫生或是婦產科醫生,本教案仍決定採用婦產科統計資料,其原因一是因為影片主題的產婆角色對應,二是醫生的不同類科有更複雜的探究主題,不宜放入一節課內的探討,其三是婦產科病患為女性。2016年的數據具有正面意義,雖然是刻意選擇但是希望這個數據的出現,能作為學生發現的起點,持續啟發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典範人物的精神,嘗試破除自己刻板的迷思,作為來面對未來選擇時的借鏡。
三、學生學習表現和議題深究
在第一部分拼圖時,五組(每組4 人)都能正確答對,僅有一組同學對於這個拼圖有疑問,貼錯對應關鍵字時,可以從中讓學生說明他們的想法,了解學生思考的脈絡,並了解回答問題並非只有對錯,只是設計者思考邏輯與學生思考的差異。提問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女性要出國留學會被說話一事思考延遲較久,需要教師加以說明留學時生活上、環境上改變造成的差異才能貼近主角的生活
從歷史故事中回到現在的情境,先用選擇題讓學生選出男女醫生的比例,再造成想像與統計數字的落差,讓學生訝異為什麼社會上的現象,好像並不是我們頭腦的想像的答案。觀察統計圖的數據上面,學生透過引導可以簡單回答問題,然而在推測男女醫生的數字時,需要思考更複雜的環境背景,以及生涯中的家庭、學校、事業等。
讓我們開始帶著學生多元思考,教師歸納這個主角給我們的能力有毅力、挑戰、冒險等,當每個人遇到困難裹足不前時,可能是遇到學校、家庭或是社會中的無形壓力;受教育讓我們可以學習邁步向前、察覺限制規範下的差異,發現問題方能設法解決,期待未來同學能做一個最美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臺灣女子•非常好」特展教學手冊。取自https://reurl.cc/9ZZ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