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y1dl0gj55xw1aeh9tam0w

讓每一次自我介紹都成為一次行動

專題企劃 / 姓氏的性別政治

劉李俊達/臺北出生、花蓮長大,育有一女二貓的環境工作者

許多人會找命理師改名,藉此改變自己運勢與遭遇。我則是透過從母姓,讓自己感到驕傲,而且是一次兩個 — — 我和我女兒。

我和孩子的媽沒有結婚。對她而言,孩子跟著她姓,單純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對從小就是媽媽獨力帶大的我來說,則認為這才是比較合理的事情。在我的生命經驗中,看到母職其實承擔了太多太多,媽媽其實應該得到更多。我們也很快地決定小孩要跟著媽媽姓羅。

圖 / Pexels / Kaique Rocha

改從母姓,表達我的感謝與認同

我媽跟著養母姓劉,在養母過世幾年後、我就讀高中時,我媽希望我能改跟她姓「劉」,當時我並沒有放在心上。

撫養我媽長大的養母是1949年因時局變化而孤身留在臺灣的廈門人,後來她跟一位同樣是回不去的上海船員結婚生子,生下的孩子跟著養父姓,於是,在那個家就我媽一個人姓劉。雖然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也沒有牌位要顧,但她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一報養育之恩。不過高中時期我對傳宗接代文化傳統相當反感,覺得沒有必要,也沒有採取行動。更何況名字跟著自己越久,改起來就越麻煩,這件事情就一直不了了之。

直到我的孩子的姓名定下之後,我覺得這是一個契機,決定讓自己冠上媽媽的姓氏,從「李俊達」變成了「劉李俊達」。這給了我媽一個驚喜與欣慰,作為一個媽媽帶大的小孩,大學唸了些女性主義又長期參與社會運動,自己心裡的認同也能夠更踏實一些。

從此自我介紹的時候,常常就會講到「劉是我媽媽的姓,李是我爸爸的姓,我爸沒什麼貢獻所以擺後面一點」,藉此宣揚我媽的功勞、diss(冒犯)一下我爸,也常常引起大家的會心一笑。別人問起自己小孩叫什麼的時候,也就會強調一下,她是跟著媽媽姓。

至於為什麼不直接把拿掉爸爸的姓,改成媽媽的姓呢?畢竟已經使用「李俊達」走跳多年,加上「俊達」實在是一個有點菜市場的名字,直接改成「劉俊達」,很可能會當作另外一個俊達。但改成「劉李俊達」的話,就很容易說明我是跟著媽媽姓這件事,名字也有了額外的記憶點。

女兒從母姓,挑戰「非婚生」污名

雖然我改從母姓的行動,讓我媽十分感動,但她對於我讓小孩從母姓,一開始還是有點微詞。畢竟我媽那輩還是希望孫女能夠傳承劉家的香火,雖然沒有實質的血緣關係,卻是她想報答養育之恩的一股心意。不過,她尊重這是我們的決定,也理解我曾向她說明過選擇從母姓的原因,是因為想要凸顯跟榮耀實際上負擔起生育與照護工作的媽媽,而不是延續陌生、遙遠而抽象的香火。

如同不把生小孩當作一件傳承氏族血脈的事情,我們也不認為生小孩是一件需要跟婚姻綁在一起的事情,畢竟重點不在於雙方家庭的相互連結,所以我們選擇共同居住、一起照顧小孩,但不結婚。比起讓小孩從母姓,讓小孩成為非婚生子女,反而更是一件常常讓人驚訝的事情。

目前臺灣的相關法律仍然以「婚生推定」為預設値,不過也明文規範非婚生子女的權益比照婚生子女,所以對於小孩而言不會有任何問題。比較麻煩的地方則是無法請陪產假,以及報戶口時需要多辦一道認領的手續,才能在戶口名簿上載明自己是小孩的生父。

最大的困擾,反而是「稱謂」這件事。面對熟識的朋友,我們都會直接用名字指稱彼此,不需要其他代稱。但一般臺灣人不知道怎麼描述「有小孩卻沒有結婚」的關係,也不知道該如何稱呼我孩子的媽,因此常常誤稱為「太太」。這時候我就需要加以澄清,說明她是我孩子的媽,但我們沒有結婚。與不熟的友人談話時,則會用「孩子的爸/媽」、「同居人」或「女/男朋友」作為稱謂,我們還在搜尋適合的詞彙來描述這段關係。

對於長輩的稱呼倒是最簡單的事情,爸爸這邊叫做爺爺奶奶、媽媽這邊叫做阿公阿嬤(女方叫我媽媽為劉媽,我則是跟小孩一樣用阿公阿嬤稱呼女方家長)。我自己就是非婚生的,所以我媽不會有什麼意見,但對年事已高而相對傳統的阿公一開始不太高興,認為有小孩就是應該要結婚,可到後來也沒有過於堅持,我們猜測讓小孩跟著媽媽姓羅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不過,阿嬤則說過如果跟著我姓劉,也不會特別反對。我們也討論過如果有第二個小孩,是否要這麼做。雖然決定沒有要生,但結論偏向:生女生就跟爸爸姓,生男生則跟媽媽姓。

從母姓帶來不同能量

相比許多試圖從母姓的實踐者而言,我們選擇不結婚,反而不會遇到雙方家庭的反對,整個過程我有著充分的主導權,也沒有任何包袱。不過我覺得一個溝通說服的關鍵,就在於跳脫香火繼承的觀念,強調這是基於對母職的致敬,否則很容易會陷入母系父系的爭奪。

對於目前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小孩而言,跟著媽媽姓,沒有那麼多行動的理由,而是一項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表哥表姐都是從父姓,從小她就認知到,有人是跟爸爸姓,有人是跟媽媽姓。當我們問她如果可以自己選跟媽媽姓羅,還是跟爸爸姓劉的時候,她自然的反應則是:「我就是跟媽媽姓啊!」不過,她還沒有辦法思考到未來到底要讓自己的小孩跟誰姓。

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對她而言並不存在「黃某某的爸爸姓黃、張某某的爸爸姓張」的預設認知。這也讓我們學習到一件事,從母姓本身就是一項教育,不管是對小孩本身,還是小孩身邊的人都是。

在我們從母姓之後,每介紹一次自己跟小孩的姓名,就是一次性別平等的行動,也都會為自己感到驕傲。在說到自己的名字時,自然而然就提醒了身邊的人,從父姓不是理所當然的,甚至也時常可以感受到肯定的眼光。

這也讓我更加感受到,跟媽媽姓所蘊含象徵意義,是能夠帶給人力量的。即便只是幾秒鐘的自我介紹,都似乎能夠促進一點點改變發生。不需要依靠算命改名,從母姓,其實就能夠為自己帶來不同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