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sktihfdxpapjyw659nayq

跟客家阿公阿婆談多元家庭

特別企劃/當社區遇見多元家庭

彭治鏐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
杜思誠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

筆者於民間同志組織「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均已任職10多年,在日常工作中常有針對不同對象進行主題式演講的機會與經驗,從各級學校裡的老師與學生、政府單位到醫事人員、專業助人工作者皆有。自2020年開始,我們有幸擔任「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的北部講師,多次到北部縣市的客家鄉鎮、向社區裡的客家長輩們談多元家庭。本文便是我們嘗試從這些與客家阿公阿婆的互動中,粗淺地整理與分享自身的演講策略與經驗。

演講前的心態準備

演講前的心態準備首先,我們雖然有許多的教育宣導經驗、演講場次也早已百場以上,但向非都會區的社區長輩談性別平等、多元家庭,經驗仍然相當不足。對我們來說,進入社區演講的目的,並非身為講師的我們要「上對下地教導」給長輩些什麼,而是個與長輩對話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與場合。換言之,我們抱持著對客家長輩生活經驗的好奇,以及謙虛學習、交流對話的心態,來面對每一場客家社區的演講。

前往北部縣市的客家鄉鎮和長輩談多元家庭。(彭治鏐提供)

同時,我們藉由整理、回顧自身的成長背景與社會位置,來思考阿公阿婆們,會如何看待我們這兩位「外來」的講師。近40歲男性、知識分子、斯文有禮、在臺北都會區工作生活,通常是我們帶給長輩的第一印象,然而這些個人背景與位置,與長年生活在客家庄的長輩們,明顯截然不同。我們認為,當「外來」的講師要進入社區,講師必須先思索自身的種種背景與身分,在主流社會價值與社區長輩眼中,是如何被看待與詮釋?進而思考這些背景與身分作用在演講現場與長輩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會有哪些優勢與劣勢?以我們為例,臺北天龍國人、大學以上學歷、白領工作,這些個人背景與身分,有可能會牽動起客家長輩們的某些生活經驗與心情,像是長輩自己年幼時難有機會讀書升學、重視兒女的學業表現、兒女的成長經歷可能與我們相似等。

用語言和文化來拉近關係

來到客家鄉鎮演講,無論講師會不會講客語,開場時我們都建議事先準備幾句的客語自我介紹,就算發音不標準也沒關係,這都會讓長輩們感受到這位「外來」講師的誠意,願意學習在地文化。講師若能針對客語腔調差異做些功課,更是個可以借力使力、和長輩們建立關係的話題之一。舉例來說,我們準備的自我介紹是海陸腔客語,而當我們到以四縣腔客語為主的鄉鎮時,在我們自我介紹過後,阿公阿婆們便會主動分享四縣腔該怎麼說、兩種腔調之間的差異。

其次在開場時,講師更可試著多分享自己與客家族群或該客家地區的關係,營造與在地社區之間的親近感,讓長輩們覺得講師其實並非全然是「外來人」。在我們兩人之中,治鏐有半個北部客家人的族群身分,因此在演講一開始時,便會多談自己的客家生活背景,例如:「彭」是一些北部客家鄉鎮中的大姓、父親是新竹客家庄長大的孩子、談及北部臺三線充滿自己年幼回憶,以及談到自己成長時期錯失了好好學客語的機會與資源(同時向長輩們道歉)。講師自己未有客家族群身分也無妨,若能分享自己與該客家地區的一些生活經驗(旅遊、美食等),也可拉近與臺下客家長輩之間的關係。

邀請長輩們分享彼此的家庭故事

雖然「多元家庭」這主題在長輩眼中可能看似陌生,但其實年事已高的長輩們,人人都有著閱歷豐富的個人與家庭故事,且見證了臺灣在這數十年來的家庭與社會變遷,只是多數時候沒有機會分享、述說,或覺得自己的個人故事與生活經驗「不足為外人道」。

抱持著「多元家庭其實就是日常生活經驗」的理念,我們多先從大家庭、三代同堂、核心家庭等最為人所知的家庭型態開始談起,並積極引導、邀請阿公阿婆們分享自己從小到大所經歷的這些家庭型態之生活經驗。此時,長輩們常會分享人多、人少的家庭生活裡,各自的快樂事與辛苦事;而我們便可從中引導長輩們看見不同家庭型態之間,未必有明顯的優劣之別,以及早年客家庄裡女性的辛勞與壓力(社區演講現場總是阿婆多於阿公)。值得一提的是,在邀請長輩分享時,我們經常聽見「人變少了、房子空了、子女移居大城市」這類言談;在這些語句背後,可感受到這數十年來城市快速發展、客家農村人口凋零、家庭型態隨之變化的社會變遷與鄉下長輩心情。

接著,我們便會陸續談及單親家庭、祖孫家庭(隔代教養)、原住民部落家庭、新住民家庭、家有移工之家庭、未婚單身家庭、收養家庭等不同的家庭型態。在一一介紹這些家庭樣貌時,身為講師的我們,除了分享圖片中的名人故事、自身的家庭經驗外,也持續邀請長輩們分享自己與這些家庭相遇的生活經驗與想法。在這雙向的交流互動中,可邀請長輩們多多表達各自的意見,透過呈現出「社區裡的自己人有多樣想法」,引發鬆動既定想法的渲染力(比起外人,社區自己人的想法更有影響力),進而引導長輩們進行重新思考,鬆動長輩心中對這些非典型家庭型態的特定刻板印象與迷思。

另外,面對年事已高的長輩們,以及邀請單位常是長照社區關懷據點,有著延緩長者老化、促進長者健康的需要,演講中間我們也會刻意安排一段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高齡者健康操」影片,邀請長輩們與我們一同起身活動。同時,我們也會留意:盡量走下臺與長輩們互動、講話語速不能過快、投影片盡量少字或直接只放彩色圖片(長輩大多無法看遠方小字、甚至可能有長輩不識字)等面對長輩聽眾時的演講技巧。

客家長輩們最陌生的同志家庭

相較於上述的家庭型態,客家長輩們生命經驗中最陌生的同志家庭,我們則是安排在課程的最後時段,才會談及;不過若在之前的課程時段中,已有長輩主動提到男男、女女、同性婚姻(此情況蠻常見的),我們便會藉機觀察、感受現場長輩們的反應與狀態,以評估在課程最後時段,要如何切入至同志家庭主題。在我們的經驗中,前面課程時段裡的雙向互動交流,若課堂氛圍營造良好,客家長輩們大多可以跟著我們這兩位晚輩一同鬆動一些心中的既定想法;因此當最後談到同志家庭時,儘管從長輩表情中看得出來相當陌生,但多數時刻仍願意繼續聆聽、吸收新知。

而我們相信,如此「慢慢來」、在現場與阿公阿婆們「搏感情」、建立關係的過程,讓客家長輩們有機會吸收一些新的資訊與想法,也讓我們有機會深刻理解長輩們的成長與家庭經驗,以及其所經歷的社會環境變遷。唯有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與對話,才能打破「進步與保守、現代與傳統」如此很可能過於去脈絡化的真空二元討論框架,進而讓長輩與年輕世代的多樣生命,能彼此看見與相互同理。

▶ 中場活動,邀請長輩們一起跳健康操。 (彭治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