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 Per1az5a3bwaikwisgog

性別友善宿舍:探索學生居住空間的更多元可能

專題企劃/大學校園性別友善空間開箱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跨性別小組

圖/ bangoland / Shutterstock

2021年,除了疫情佔據新聞版面,還有一起對於學生權益和性別平權議題來說相當重要的訴訟。事件起因於2017年,長庚大學的跨性別學生小雯¹,在有三位女同學願意同住的狀況下,依個人認同申請入住女宿遭拒,且在過程中受到校方的歧視言語,例如總教官以「我是基督徒,我只相信真理,上帝造人只有男女,沒有造第三性」回應,於是控訴學校處置不當;而桃園地方法院最後判決,該校學務長和總教官在與小雯互動過程中的不當言行,確實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但同時也認為,校方處理跨性別學生住宿的方式,並未侵權違法。

[1]跨性別者(transgender)指的是那些性別認同或表達與其出生被指派的性別身分不一致的人,常見的分 類除了跨性別男性、跨性別女性,也包含性別酷兒、非二元性別等等。性別有很多複雜的可能性,跨性 別也有很多複雜的可能性。

上述案子的指標性意義在於,法院判決肯認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將當事人原生性別與認同性別不一致的狀況,視為個人的自主決定,校方不應侵害小雯的性別認同法益;但其另一方面也點出了,目前大學生的宿舍分配與性別規劃,在實際執行層面,仍有許多爭議與未解的難題。以下我們就大學裡的住宿分配,以及性別友善宿舍為題,討論學生的居住空間,是否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可能與彈性。

現行宿舍制度的預設與潛在問題

在談「性別友善宿舍」之前,我們不妨先思考,台灣現行的大學校園宿舍是如何配置?大致上,或可歸納出二分、指定、隔離、保護管控幾項原則,分別簡略說明如下:

(1)二分:認定入住者的性別只有男跟女兩個類別,將空間規劃為男宿與女宿。
 (2)指定:宿舍的分配乃依證件欄位上的性別資訊認定。
 (3)隔離:男宿與女宿被完全分隔開來,甚至位於相距甚遠的區域;在宿舍內部,人們必須與(證件認定的)同性共處一室。
 (4)保護管控:以保護為名義,管控進出人員的性別,阻止不同性別之間的交流,尤其以女宿為主。

在討論到大學校園宿舍的時候,最常見的一種觀點是,為了保護女學生,所以必須男女分宿,而且對男性進入女宿,設有嚴格的門禁與限制。這樣的說法,背後的預設是:男性是潛在加害者,而女性則是要被特別保護的弱者,所以需要在女性宿舍外設立層層關卡,避免男性闖入。固然,女性的安全需要保障,但這樣男強女弱的預設,一方面有性別刻板印象之嫌,也忽視了男性成為被騷擾對象的可能⸺實際上,新聞裡也不乏男性被騷擾,或外來者闖入男宿的事情。再者,是否有堅實的證據顯示,男女混宿真的比分宿來得不安全?又,怎麼樣的混宿形式會比較不安全?有沒有可能在制度設計上改進?這些都是很值得討論的議題。

另外,還有一種支持男女分宿的聲音,目的是避免男女之間性行為的產生。只是,這樣的想法不但是十足的異性戀預設,忽略了同性戀的存在,更沒看見,出於學校宿舍的不足,許多大學生往往會在高年級的時候搬出宿舍,三五好友、有男有女,合租一層空間,或者跟男、女朋友同住⸺這時候,似乎一切又都不是問題了:男、女學生在校外空間可以自主進行性行為,外宿地點也不需要有男女區隔,或設下重重關卡以保護女性。校外和校內住宿,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擁有不同的規範。

說到底,同樣都是大學生,為什麼在校內不可以的事,在校外又都可以了呢?基本上,大學生都已經是刑法上的成年人,也是法律允許結婚的年齡,應該要能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也要能保護自己。考慮到大學與中小學的定位差異,或許大學方也應該思考,是否不再把學生當作需要保護的未成年人看待。

在歐美國家,大學男女混合宿舍其實並不少見,也存在不同的混宿形式,例如「男女分房,但住同一層樓」,或是「一人一間,男女同層、廚房共用」等。混宿讓宿舍空間不被性別限制,對學生來說,不僅在討論課業上更方便,生活上也可互相幫忙與照顧,對於不同性別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理解,具有正面幫助,同時更可能破除對不同性別者生活習慣的刻板印象。從單一性別宿舍轉變到混宿,可能會遇到不同性別共住所產生的倫理拿捏課題,但這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畢竟所有人出社會後,都可能與具不同性別特質的他人一起居住、生活。

當然,不同的宿舍制度,分別有不同的優缺點,不存在絕對的好壞,但國內以往的宿舍制度,顯然太過缺乏彈性,為了管理方便,阻絕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現行宿舍制度與性別多元族群

在臺灣現行的男女分宿制度之外,增加性別友善宿舍,除了上述的好處,對多元性別族群也具有正面意義。在現實中,曾有跨性別學生向學校申請入住符合其認同的宿舍;然而,儘管當事人已配合校方指示,取得醫生的診斷證明書,甚至出示同寢室友與家長的同意書,最後卻仍遭校方拒絕,並在過程中面臨出櫃與歧視言論,產生挫折與壓力,以致影響身心健康。也是因為目前男女分宿制度幾乎沒有任何彈性空間,使得許多沒有經濟條件外宿的跨性別者,只能繼續偽裝自己,或者想辦法避開多數學生的作息時間,過著辛苦的生活。

對於正在進行性別轉換(transition)、改變身分與外貌的跨性別朋友來說,現行強制依證件安排的住宿規範,已成為不得不對所有人出櫃,或面臨人身安全與騷擾風險,甚至可能因為自身性別氣質而遭受霸凌,讓人無法安心如廁洗浴的制度。曾經有位跨性別女性朋友,在性別轉換過程中接受了賀爾蒙治療,促使胸部發育,但由於仍然被分配在男宿,不僅在晾內衣時遭到異樣眼光打量,甚至一度被其他男學生架住身體,想對其胸部一探究竟。以當事人的身體樣貌來說,即使因身分證上的性別,或以其仍有陰莖為由,被安排住至男宿,但其隆起的乳房以及外顯的女性樣貌,顯然在男宿「格格不入」。入住女宿的話,因為一般不會看到外生殖器樣貌,所以當事人若在外貌上已是全然的女性,反而較不會帶來麻煩(除非被校方或知情者刻意出櫃);但對於性別樣貌仍然是曖昧難辨的跨性別學生而言,不管入住男宿還是女宿,恐怕都會引起疑慮。

從上述理由我們可以發現,跨性別者的人身安全時時面對著暴力與騷擾。讓不符性別刻板印象者,在主流男女分宿制度下承受邊緣化對待,不僅無法滿足其對住宿安全的需求,更可能強化性別偏見。曾有媒體報導,美國有外型較陽剛的原生女性,因為被質疑是跨性別者,而在女廁遭人驅趕;而台灣的大學,也曾有女宿成員表示,打扮中性、看起來像男生的女同學,造成宿舍成員的不安。這些案例不禁讓人想問:宿舍究竟容得下誰?

基於以上問題,一個不以男女為區別的住宿制度,或許可成為一種合理的入住選擇,讓更多人、包括性別多元族群受益。除了學生宿舍申請流程與相關規範的調整與改良,宿舍空間本身也是需要著眼的面向。另闢蹊徑的「性別友善宿舍」,因此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性別友善宿舍在臺灣:進行式、過去式、未來式?

性別友善宿舍除了在國外院校行之有年,其實對臺灣校園的性別平權運動來說,也並非完全陌生的概念。相關的討論,可以追溯至2005年,臺大性別與空間研究室10週年活動時,就已經提出男女合宿的訴求;2009年,也有臺灣大學學生在校園的草地上,自主搭帳篷露宿,作為向校方爭取性別友善宿舍的活動。當時,學生主張先試辦「男女同層不同房」,促進不同性別交流的同時,也讓學生有男女宿之外的選擇。

10多年後的今日,臺灣大學的性別友善宿舍仍在規劃,不過臺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均已開始實施「同層不同房,房間交錯配置」與「同層但隔離」(分為男、女寢)的性別友善宿舍,學生共享交誼廳、浴廁等公共空間,或是房間內有獨立浴廁。校方與學生在新聞中都曾提到,學生若在外租屋,本來就會有與不同性別當隔壁鄰居的經驗,性別友善宿舍其實提供了適應一般社會生活的練習。至於其他學校,也曾有過同棟不同層的安排。雖然相對以往男女宿分處不同區域的情況,不同性別間的距離已逐漸拉近,然而朝向更有彈性、顧及性別多元族群的性別友善宿舍,還有很多地方值得討論。

當校園內仍存在男女二分的宿舍,性別友善宿舍的規劃即須更加具備敏感度。例如,有的學校可能會將少數房間專門劃分出來,供性別多元或有無障礙需求之學生申請入住,然而這些寢室仍然獨立於男女宿舍之外,甚至位於其他宿舍入口處,即人來人往的地段,像這種特殊處理的方式,反而讓入住同學更容易被外人打量或是標籤化,無異強制出櫃。校方往往只將性別友善宿舍當成少數人的特殊需求,並將性別多元族群視為「問題學生」,卻沒有看見制度與結構的問題,使得所謂的「性別友善宿舍」以特殊、例外的形式出現,反倒造成入住學生的困擾。理想上,性別友善宿舍應只是學生宿舍的形式之一,讓所有學生都能自由選擇入住。

另一方面,性別友善宿舍的規劃,除了關注「性別」的面向之外,也應該提昇空間的「友善、舒適」程度。以往的學生宿舍在建造時,即是從多人一間,且整層共用衛浴的方向去規劃。這樣的設計,就算是單一性別宿舍,也無法保障隱私與一定的居住品質,更遑論改成性別友善宿舍所須要面對的更多硬體限制了。在現今少子化愈顯嚴重的年代,多人共用衛浴或房間的需求已不若數十年前那般迫切。新建宿舍如何在考量隱私、居住品質乃至性別友善的同時,進行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勢必是越來越須注重的問題。

誰在偷看?什麼該被看見?

女性容易被「偷看、偷拍」,往往是反對開放男女共用生活空間的理由。然而,針對隱私可能遭到侵犯的疑慮,首先我們要指出的是,不論是在單一性別宿舍或者性別友善宿舍,所有人都需要隱私,也都需要留意相關問題。於浴廁之外的場所,其實並不會特別以生理性別特徵為出入的劃分或限制,而入住性別友善宿舍的男性或多元性別族群,也不該全部被視為偷看的潛在犯。在性別友善宿舍議題上,真正需要的是「看見多元」,不是獵奇地窺視別人衣服下的身體特徵,並據此假設對方有犯罪可能,也不是逼迫學生跟特定的人成為室友,而是在制度方面保持彈性,提供所有人更多選擇。

實際上,在各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設立時,就已有專業意見提出,要阻隔偷拍等行為、維持安全性的規劃,並不是靠性別二分的空間,而是更友善周全的隱私設計。在硬體設計上,其實有許多方法,都可以大幅增加安全性、避免疑慮。例如,加強便器之隔板,降低任何可能被窺探的可能性,或讓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廁所空間,確保每一隔間都有緊急求救鈴;或將性別友善廁所建於人潮眾多的區位,並增加巡視頻率,以降低犯罪風險等。

無可諱言,目前的臺灣社會,對不分性別的學生住宿空間確實仍有疑慮。本文一開始提及的小雯案例,該案法官雖然認為校方處理跨性別學生住宿的方式並未侵權違法,但仍指出,消弭歧視尚需要仰賴教育工作、不分年齡宣導性別平等觀念,長期而言才能讓社會認識、接納、同理多元性別的處境,擺脫性別偏見,看見共同生活的可能。

我們固然可以理解對於男女混宿容易造成性騷擾問題的擔憂,但是騷擾問題的根本成因,恐怕並不在宿舍制度上,也不在多元性別群體上,而是生產及縱容加害者的制度、環境與社會文化。要杜絕騷擾,需要的應是對社會整體文化與環境的反思。因此,性別友善宿舍不是只與校方對宿舍的管理有關,各級學校性平單位也應持續投入相關的教育與對話。除此之外,推動性別友善宿舍的案例中,學生的介入以及意見調查結果也相當重要。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打造性別友善環境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