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yb Gghrx 0lzia Z8exrq

環境與性別教育戲劇教學

特別企劃 II/女性的環境行動主義

藍貝芝 /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 
楊佳羚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圖/pixels/Marta Ortigosa

對於年輕人而言,他們關注的環境議題是什麼?老師們要如何用戲劇教學談環境議題?

透過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戲劇教育學者Kathleen Gallagher的跨國研究案,藍貝芝嘗試在樹德大學表演藝術系透過戲劇教學,讓年輕人意識到環境議題的重要。本篇文章將分享如何透過自傳式書寫、公視《我們的島》影片與「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的方式,讓學生探討空污、海洋、垃圾分類等議題的教學經驗,希望學生們能對環境議題有感,並成為積極的現代公民。

Gallagher與藍貝芝合作跨國研究案多年,最早是透過戲劇談性別議題,最近則以「環境正義與大膽公民」為主題,與臺灣、印度、希臘、英國、美國等研究團隊共同執行跨國研究案,此次的臺灣研究團員包括高師大性別所楊佳羚。由於藍貝芝在表演藝術系教學,大一「演出實務課程」都有期末演出,因此,兩位作者決定以演出實務課程為場域,在向學生說明研究內容與目的後,徵得同學同意而開始以環境議題為主的教學與研究。同時也在期末演出時邀請地球公民基金會工作人員來觀戲,進一步增進課堂與在地環保團體的連結。

以環境為題的戲劇表演

一開始,授課老師藍貝芝發現,雖然環境教育一直是國教的重要內涵,但多數學生似乎對環境議題無感。因此,就像許多老師會以「性別小傳」做為性別教學的開場一樣,藍貝芝一開始,也請學生以自傳式書寫的方式,讓學生用手機拍攝小短片,來思考自身與環境議題的關連。此時,有些學生的成長環境會讓他們對於環境議題特別有感,例如,有學生來自屏東小琉球和高雄旗津,分別不約而同地拍攝了因為在地觀光發展,而遭到破壞的海洋環境和垃圾污染。老師也藉由這個初步調查,來整理歸納學生們關心的環境議題有哪些,及其理解程度或與該議題產生連結的程度,再依此發展演出片段,用創作方式和學生進一步挖掘、對話經驗。

除了自身經驗,原本藍貝芝也安排社區調查,希望學生能更了解高雄在地的環境議題。無奈因疫情之故,所有校外教學與社調都無法進行,而讓老師必須改以公視《我們的島》影片來擴充學生對環境議題的理解。老師以初期學生創作的自傳式片段主題為基底,請學生分組搜尋與以下三大主題的影片再發展演出片段:減塑與資源回收、海漂垃圾與鯨魚和公墓遷移與古蹟保存。藉由《我們的島》紀錄報導,學生得以更深入該議題的內涵,並且看到真實人物的訪談和拍攝畫面,擷取他們最有啟發和感觸的片段,透過再現植入表演片段中。如同生態女性主義所揭示的,學生的經驗顯示,環境議題常循著階級與性別的線,以不同的力道作用在每個人身上。例如,臺灣長期不公平的工業發展方式,讓南部都會或鄉村人民成為工業污染的受害者;又如,因工業污染而影響在地居民健康時,女性又往往成為照顧者。

此外,藍貝芝也運用「引錄劇場」的技巧,發展表演文本。所謂「引錄劇場」,是先進行訪談(如學生在課堂彼此訪談、到社區進行訪談),在訪談過程中必須觀察對方的聲音、表情,再謄打逐字稿。當學生決定引用某些段落的逐字稿,成為表演文本時,他必須模仿對方的聲音與表情,讓自己化身為對方來講述對方的經驗。例如,最後期末演出時,有位同學就以某個環保團體志工的語氣,來講述為何要「吃素環保救地球」,這就是「引錄劇場」的一例。

期末演出最後分為不同段落,探討空污、海洋、垃圾分類、森林大火等讓學生有感的環境議題,並加入舞蹈等表演元素。

在探討空污議題時,我們發現學生雖然就學於工業污染嚴重的高雄,但他們似乎更有感於「二手煙」或「機車廢氣排放」的議題,並開始思考電動車雖然減少排碳量,但在電池生產過程中,是否也造成污染?

而學校中的垃圾分類也是生活中的重要議題。有些外籍生發現,自己國家的回收方式與臺灣不盡相同,而造成他們不知道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不能等問題。而當人過世後,是否以樹葬方式來減少與活人爭地,也是在劇中呈現的議題。發展過程當中,這些小主題呈現出學生對環境議題的多樣性,而最後則經取捨編輯為垃圾分類、森林、海洋、空汙四大段落,作為一個小時的期末演出呈現《瓶氨咽》這齣戲。

期末表演時,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應該是海洋與空汙的兩場舞蹈,呈現海洋垃圾對海中動物的威脅,及霧霾工業污染如何讓人類走投無路。

「海洋」段落由一隻擱淺的鯨魚作為引子。同學們在前期拍攝宣傳照期間,收集了各色的塑膠袋並將它們製作成一件大型的塑膠袍,每人把塑膠袍穿在身上拍攝形象照,之後塑膠袍也運用為擱淺的鯨魚屍體。一位身材碩大的男同學穿上塑膠袍,躺在舞臺上的斜坡平臺上,作為鯨魚擱淺的意象,而在整段演出當中擱淺的鯨魚不發一語,呈現死亡狀態,觀眾唯一聽到的則是預先錄製好鯨魚自身的旁白,敘說著牠如何誤食過多的塑膠袋,進而擱淺、死亡,視覺意象強烈而有力量。

接續鯨魚欲呈現的是,海洋中不同的生物如海龜、魚類、鯨豚等,因為人類的漁船駛入海洋中企圖補撈漁獲,過程中拋入海中的垃圾及漁網,一步步使得海洋生物開始纏繞在漁網之中,或是吞食塑膠袋。舞臺場景和角色則包括船上的人類裝扮得有如馬戲團馴獸師,班上同學恰巧有啦啦隊的專長,因此納入呼啦圈符合馬戲團意象。當馴獸師每一次吹下哨子,海洋生物步入人類設下的陷阱和毒害,同時也意味著海洋中的生物開始被馴化,海洋環境被人類制約。接著海洋生物的肢體動作開始變奏,呈現肢體障礙或殘廢的狀態,演出配樂也從一開始歡樂的旋律進入到黑暗的氛圍。

作為演出結尾的則是「空氣污染」,開頭為介紹東南亞霧霾的新聞畫面,隨後舞者們開始將一片巨大的塑膠布從舞臺的一端拉到另外一端,而表現窒息及咳嗽狀態的舞者們陸續進場。在煙霧中,他們看不到自己行走的方向,舞者們皆穿著膚色的衣服並且脖子上也帶著以塑膠材質製作、象徵窒息感的項圈。接近尾聲,舞臺的一端看到一個煙囪,而穿著西裝的男人走出來站在煙囪旁,一邊點頭,一邊望著已窒息癱倒在舞臺中央的肉體。舞臺投影出現諾大的紅色碼錶,倒數計時,嘎然而止。

環境與性別議題的交織

除了前面提到環境污染會循著性別、階級的線作用於每個人身上外,在表演過程中,也一再出現性別議題。例如,身為「阿督」(adju)的原住民學生或同志學生,會以自己鮮明的性別特質,在臺上進行展演。所謂「阿督」原為排灣語,用於女性之間互稱,現在也被跨性別生理男性用於彼此互稱或自稱。期末演出時,兩位性別氣質較陰柔的男性,就以「姊妹間談話」的方式,在議論宿舍的垃圾回收,除了呈現另一種「笑果」外,也讓人意識到校園中的多元性別族群。

在舞蹈表演時,因為學生必須穿著肉色貼身服裝做為動物膚色的裝扮,此時也有些女生不敢嘗試這樣的裝扮,而讓藍貝芝跟學生討論「女性與身體」。其實只要具有性別敏感度,教學中無處不性別,老師可以把握各種時刻,讓學生在探討環境議題的同時,也談性別。而這也正突顯出,在十二年國教中雖然將各種重要議題並列,即便老師在設定某個議題教學時,都會發現,不論性別、人權、環境等議題,其實都互相扣連,如果老師一直以「分科式」的思維教學,常會將各個議題切割,或以為在談某個議題時「不要岔題」才是好的教學。然而,這樣的想法不但不符合教學現場學生的需求 — 因為學生是個交錯各種身分的個體,不論是生理性別、性別氣質、性傾向、國族/族群、出身階級、成長地點,都帶著不同經驗來到課堂。而這些生命經驗往往可以開啟另一扇窗,或豐富議題教學的深度。

表演後的學生訪談資料更佐證了前述性別、階級、生長區域與環境議題的交織。例如來自臺中大里工業區的男同學,小學三年級之後與父母分開和阿公阿嬤同住,從小便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每天搭公車去上學途中,都瀰漫著工業區產生的滿滿煙霧,幾乎看不到路邊的建築物,嚴重程度到體育課會禁止或移到室內上課,並且規定戴口罩。家中的大人們(阿公、阿嬤、叔叔和嬸嬸)長年有吸菸習慣,因此對於吸菸/二手煙、空氣污染議題有切身的感受。阿公擔任油漆師傅,希望同學畢業後回家幫忙工作,不太理解他學習表演藝術的動機但並不阻止。這位同學陰柔的氣質讓他和女同學相處融洽,但他曾在小學六年級遭到排擠和霸凌,同學曾因下課時候急著出去玩,就把6、7個人的物品丟給他,要他拿回教室。他也常在分組時默默在位子上等待最後被湊人數。因和父母不同住也使得他不知如何與同學解釋、溝通,阿公阿嬤也忙碌不懂他的情緒,疏於關照他的課業。就在小學參加教會的機緣下,他演出了聖經故事中的牧羊人,找到了表達自我的方式,「我覺得像飾演不同角色好像是在幫那個人發洩……我覺得是一個換向思考的感覺」。這位同學在演出實務課程期末呈現《瓶氨咽》中,演出「吸菸區」片段,和他真實人生產生強烈對比,這是老師在編排之際始料未及的。他設定吸菸者為搞笑的角色,具知識性也不乏趣味。親身經歷之後,他對環保有更深刻的印象,現在買飲料都會帶環保袋或杯子。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環境議題與性別平等議題並列為重要議題。我們認為,應有更多研究或教學來探討環境與性別的交織。如本文呈現的,先前性別教育常用的「反思自身性別經驗」也可以用於環境教育中,讓學生思索成長過程中與環境相關的經驗。本次教學亦透過《我們的島》影片、訪談等方式,拓展學生視野,進而將這些經驗與素材轉化為戲劇與舞蹈內容,並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討論其中出現的性別議題,不論是女性與身體,或校園中多元性別學生的身影。從教學後學生的回饋與反思我們也可以看到,環境教育有助於培養積極的環境公民,在生活中開啟小小的具體環保行動。而有性別意識的環境教育,也將提升女性在環境行動中的視野與能力。


延伸閱聽

  •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我們的島。https://ourisland.pts.org.tw/
  • 「戲劇與性別」、「環境正義與大膽公民」之跨國研究案相關研究成果,詳見: (1) 蘇芊玲、林昱瑄(2011)。透過戲劇貼近學生:介紹一個跨國研究案。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4,103–112。
    (2) 林昱瑄(2012)。與青少年「搏」性別:戲劇教學課堂中的性 / 性別動力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62,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