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bctzqxmte2chmvkt37v3w

實踐自我追求─唐文慧教授的婦運研究之路

特別企劃/人物專訪─站在邊陲看世界

呂明蓁(Meg)、本刊助編群 / 採訪,林語柔/ 整理

Reading Dorothy Smith:集結南臺灣女性主義社會學能量的讀書會

「文慧是我回臺灣後,第一個認識的校外老師呢!」憶起與唐文慧的相識,季刊總編 Meg ( 呂明蓁) 懷念地說道。剛回臺灣任教的 Meg 在規劃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時希望能夠融入性別視野,在別人的介紹下知道了當時成功大學政經所有一位專長性別社會學的社會學家―唐文慧老師。一通電話、一次研究室裡的牛肉麵約會、一起參與母職讀書會,從此她們成為婦運與學術路上志同道合、相互交流的姐妹。

2004 年,教育部推動通識教育改進計畫,唐老師以成大「性別與社會」通識課提出申請得到教學績優獎,並獲得10 萬元的經費補助可以邀請國外學者來臺訪問增加研究與教學的成效。幾經思索後,她決定邀請加拿大的知名女性主義社會學家,同時也是建制民族誌創始者 Dorothy Smith 來臺與臺灣女性主義社會學界和教育學界交流。這次的交流激發出的火花,為臺灣學界打開建制民族誌的大門,也促使唐文慧、成令方兩位教授共同主持「女性主義社會學經典研讀會:Reading Dorothy Smith¹」,以南部地區女性主義研究與教學女性學者為讀書會的主要成員。

[1]女性主義社會學經典讀書會:Reading Dorothy Smith,請參見http://dsmith.gender.kmu.edu.tw/

讀書會的運作讓 Dorothy Smith 來臺訪問的影響延續並更加深化,很多社會學、教育、護理各個不同專業背景、跨領域的老師,透過參與讀書會對於女性主義、性別平等觀點的建置民俗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有越來越多臺灣女性主義學者注意到建制民俗誌的理論與方法。由呂明蓁、唐文慧和林津
如三位老師合作翻譯審定的《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Mothering for Schooling ),也是在讀書會的機緣巧合下誕生的「紀念品」。這次的訪談,除了讓我們了解唐文慧的婦運研究之路,也讓 Meg 重新再認識了一次這位多年的好友。

2015 年, 唐文慧( 右) 與Dorothy Smith( 左)在芝加哥研討會上重逢。( 唐文慧提供)

是天意也是人為:與「女性」與「勞動」結下不解之緣

小時候放寒、暑長假,唐老師常會到彰化鄉下的阿嬤家幫忙。在鄉下她見到很多工廠女工也結交了一些朋友。這些女孩們多半因為家境不好,國小畢業後就沒有繼續升學,而是直接到工廠工作。個性早熟、打扮時髦亮麗的女工讓幼時的她很嚮往,這是她第一次注意到女工們的生活與自己不同,讓當時的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2 年,Dorothy Smith( 前排右三) 與Marie Campbell ( 前排左三) 受邀來臺進行建制民族誌工作坊,在臺期間也前往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舉辦講座。( 唐文慧提供)

幼時與女工相處的經驗,讓她大學就讀輔仁大學社工系,並投入輔大醒新社的女工服務隊,每一、兩週的晚上到附近工廠的聯誼廳進行服務。女工們很多來自相對弱勢的家庭環境或是原住民女孩,透過建教合作等途徑從鄉下整批被帶到工廠當女工,而這群大學生會策劃長期性的演講、唱歌、跳舞等各式各樣的活動,也提供建教合作的學生們課業上的輔導,和女工們聊天做朋友共度愉快的夜晚。

這段經歷讓唐老師對女工有更多的了解,在就讀臺大社研所時仍持續關注菁英等各個階層女性和勞動的議題。碩士畢業後她到婦女新知基金會工作,當秘書長曹愛蘭問她對什麼性別議題有興趣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對女工、女性勞動有興趣」,並加入了婦女勞工組。在那段勞工運動發達的時期,她與勞支會合作工運與婦運交織的女工主題,組織工廠罷工等女性勞動者工運,對「女性」、「勞動」議題以及社會學的興趣愈發濃厚。

最終,她以社工以及社會學專業結合的社會褔利、社會政策領域申請美國哈佛大學,順利出國到崇拜的老師麾下學習,並以臺灣的性別、政策、國家的社會政策作為博士論文的主題,對於議題有更高的掌握度、更宏觀的關注層面視野。似乎有股力量牽引,唐老師發現自己一路走來與「女性」、「勞動」
的淵源都沒有斷過,由於對於女工、女性勞動工作者總是特別有感受,想要了解每一個人的故事,也開啟了她往後的婦運研究之路。

為英雌正名:從「二十五淑女墓」到「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110 年度勞動女性紀念公園「春祭」邀請卡。( 唐文慧提供)

1973 年 9 月 3 日清晨,一個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工作日,人們一如往常地搭上由中洲駛往前鎮加工區的渡輪趕赴上班。一艘名為「高中六號」的民營渡輪卻因超載加上機械故障而在航行途中翻覆沉沒,釀成 25 位乘客罹難而天人永隔的悲劇。

這些落水的罹難者都是居住在中洲地區的年輕未婚女工,由於臺灣傳統民俗信仰而無法列入自家的祖墳與神主牌位,最後由高雄市政府出面與家屬及地方仕紳協調,將這群年輕女孩合葬在中興里與中和里之間並稱為「二十五淑女墓」悼念。( 註:後遷葬至旗津現址,2008 年更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二十五淑女墓」這個稱呼,是屬於老一輩高雄人的記憶。打開 Google 輸入「二十五淑女墓」,映入眼簾的標題多伴隨著怪談、靈異和鄉野傳說,一般人看到這裡大概就會望而卻步或是抱著嘻笑的心態看待,但唐老師不是。對於「二十五淑女墓」的探尋始於 1990 年代初期,唐老師注意到在旗津有這麼一個奇特的「觀光」景點,但在網路上卻查不到太多的資料,在地人也只是隱晦模糊地說那裡曾經死了很多女孩,是個女鬼很多、陰魂不散的恐怖之地。這顆好奇的種子從此在她的心裡種下,即便之後歷經出國求學、工作職位移轉、籌創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等等變動都沒有消失,對於這 25 位勞動女性生命故事的掛念反而在心中愈發生根,中間的這十多年她一直默默地努力去調查、了解―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多年的親自走訪、與一些少女們的家屬接觸後,2004 年,唐老師終於掌握「二十五淑女墓」議題的性別邏輯、累積足夠動能,準備綻放她心中那一朵屬於 25 位少女的生命之花。她召集了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當時的主要幹部一起關注這個在地重大議題,並以「為二十五淑女墓正名」作為共同目標,開啟了這群南部婦運者寫文章、投報、召開記者會等等一系列的倡議行動。〈回不了家的女人〉²就是當年清明時分唐老師在《中國時報》的投書,簡潔有力地說明這段被城市遺忘的歷史並提出具體的扭轉窄化印象訴求,刊出後很多人才驚覺這不是什麼鄉野怪談,是在旗津真實發生過的一個重大悲慘船難事件,而 25位無家可歸的無辜受難者在時光遞移中被汙名為閒談裡不甘寂寞的女鬼。

歷經幾次與社會大眾與政府當局的溝通呼籲,2008 年 4 月 28 日的「國際工殤日」,在這群婦運者的努力下,高雄市政府正式把「二十五淑女墓」更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每年高雄市勞工局也會舉辦「春祭」活動,紀念這群認真工作、為臺灣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女性勞動工作者。「勞動女性紀念公園」的更名,讓這 25 位無名英雌對勞動工作的付出與價值終於被肯定,拿回她們應有的尊嚴與尊重,更為罹難者家屬們心中痛失摯愛又飽受誤解的傷害帶來一絲撫慰。清明時分舉辦的「春祭」活動,持續喚起社會大眾
對於職業安全的重視,早期臺灣的女性勞工文化與環境也有機會重新被看見,並進一步昇華為對性別平等勞動權益的提倡。

[2]〈 回不了家的女人〉,可參見http://twfeminist.org/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180

現在再打開 Google 輸入「二十五淑女墓」,搜尋結果置頂的「勞動女性紀念公園」以及搜尋列表裡一句句的「更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就是唐老師與這群婦女運動者為這些經濟起飛時代的無名英雌努力的最佳證明。時至今日,唐老師每年都會帶學生出席春祭活動,訪談 25 位淑女她們的父母、兄弟姊妹,與她們家庭環境相關的研究也持續在進行。

旗津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 唐文慧提供 )
110 年度勞動女性紀念公園「春祭」邀請卡 ( 唐文慧提供 )

夫枷蓮花:傾聽跨國婚姻越南女性最真實的心聲

深入研究「二十五淑女墓」的那段日子,唐老師在旗津時常一泡就是一整天,也讓她意外觀察到中洲地區的漁村跨國婚姻移民女性比例很高,有很多越南或東南亞裔的外籍配偶在當地生活,甚至 25 位淑女家庭裡也同時有外配存在。有些家庭早期是因家境貧困,女兒小小年紀就需要做女工,不幸成為二十五淑女中的一員,後來家庭經濟狀況轉好,有老人照護的需求或家中男性在臺灣找不到適合的對象而迎娶東南亞女性。家庭中的第三代年輕女孩又遠嫁到歐美組成跨國婚姻家庭。表面上這些不同世代的女性家庭成員命運大不同,但她們又確實存在同一個家庭體系中,對唐老師而言這是國際化影響下衍生的有趣現象,也對跨國婚姻新移民女性有了在意與關注。

當有機會和研究東南亞臺商的王宏仁教授合作時,唐老師延續了在旗津的觀察,以結合性別與東南亞議題的跨國婚姻新移民為主題,一起到越南訪問在臺越籍配偶當地的家人或是和她們一起回娘家。在高雄地區她也透過朋友滾雪球地介紹,到當地越南小吃店「探聽」嘗試建立關係等各種方式,尋找可能的受訪對象。她想知道―這群因為婚姻而跨海來臺的新移民女性有著什麼樣的生命故事?在臺灣的跨國婚姻生活又過的怎麼樣?

「夫枷蓮花」,是唐文慧與王宏仁兩位老師對於因婚姻來到臺灣生活卻面臨婚姻暴力的越南女性的稱呼。蓮花是越南的國花,越南人用雨滴形容女人的命運,雨滴掉落的地方,就是蓮花的宿命( 唐文慧、王宏仁,2009)。這樣的說法,總覺得有種臺灣「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消極與哀戚的既視感。而許多本該盡情綻放,以為就要落地生根開始幸福新生活的蓮花,進入夫家後卻被銬上暴力的枷鎖在異鄉載浮載沉,辛苦孕育的孩子還可能因為旁人與社會影響對自己有歧視與誤解,只能在他鄉與有相同命運的姊妹互相舔舐傷口。

從唐老師的角度來看,跨國婚姻衝突與家庭暴力的發生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她想挖掘出底下更深的結構性問題。「教育」與「階級」是她看見的關鍵性因素,原生家庭經濟與自身教育水平而把婚姻視為向上流動機會的新移民女性,來臺後沒有籌碼能夠獨立生活而更容易受制於夫家被不公平對待。但這樣結果並非不可逆轉,也有蓮花積極增強自己在語言、知識、經濟自主各方面的能力,做好準備再主動出擊運用臺灣的法律除枷」,成功拿回自己生命的掌控權。唐老師解開自己疑惑的同時,也給這些命運未知的夫枷蓮花一個作為當事人公平發聲與被傾聽的機會。

衝破掙扎走到適得其所的平衡:母職由我自己定義

母職是唐文慧教授婦運研究之路的第三個轉折。在 Meg 眼中,這位多年的好友是一位盡心投入的優秀母親,很有規劃地提早做好各種計畫,帶著小孩到世界各地邊做研究邊生活。但事實上,唐老師從來沒有真正下定決心要做一位母親,走到工作、感情都穩定發展的 35 歲後,她終於不得不開始思考女人受限於生理年齡的現實問題─「我到底要不要生小孩啊?」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又與當時還是男友的丈夫沒有共識,最後消極的不避孕交給命運決定,沒想到就這樣成功懷孕,「被動」的成為母親。

然而這樣的心理糾結並沒有因為被上天賦予「母親」的身分而終結,內心「媽媽」與「自己」的角色拉扯反而越來越劇烈。「我真的很努力想要當一個好媽媽,可是再怎麼努力都覺得沒有很有趣呀!」唐老師坦率地說著自己當時的心聲,理智上覺得既然生下小孩就應該盡力去做好母親的角色,但卻反反覆覆無法說服自己到底要多投入去做一位母親,原先請好的育嬰假也在一個月後就反悔撤銷。

卡在自己的工作與小孩的照顧之間痛苦掙扎,她決定要想辦法讓自己快樂,化痛苦為力量去組織各種母職讀書會、進行許多與母職相關的研究是她面對問題的方式。討論母職的讀書會很特別,主要成員們都是來自各個領域感受到做母親的「苦」的研究者,這些以「母職狂想曲」的筆名在每年的母親節會共同發表與母職有關的文章,至今在網路上都還有留下紀錄³。做為一位深陷「職場」與「母職」掙扎焦慮的媽媽,唐老師運用她的專長釐清問題到底在哪裡,試圖打開一條新的途徑往想要追求的方向走。

[3]「母職狂想曲」,可參見 http://twfeminist.org/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47

慢慢地,她找回自我並開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帶著小孩一樣可以出國做研究、做訪談,在國外沒工作時就出門旅遊走走,有工作時小孩也能得到很好的托育照顧。唐老師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在孩子與自己的生活需求之間找到平衡,伴隨著小孩的成長放手更多的選擇權,讓孩子決定要不要跟著媽媽或是有自己另有安排。這是她重新定義、替自己的量身打造地做母親的方式。她感謝孩子的到來,讓她的人生有機會去體驗和面對母親的角色,也激發許多研究的動力和靈感成為工作上的養分。在他人眼中,她是能夠兼顧育兒與學術工作的優秀女性,但背後其實歷經了許多的迷茫與痛苦掙扎。這一段曲折其離的心境轉換聽起來讓人哭笑不得,但誰說扮演母職和保有自我互斥只能擇一呢?

保持好奇、忠於自我:婦運研究之路持續前進

「我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前後相關性,童年、年輕時的經驗會影響你對事情的好奇與興趣,前一步又會跟著下一步,影響你後來的很多決定。」唐老師自言道。

回顧唐老師的婦運研究之路,她的成長階段與人生經歷,以及「旗津」這個是不可抽離的重要根基。從「女性勞動」的旗津「二十五淑女墓」更名「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倡議,再以旗津為節點延續出「跨國婚姻移民新女性」的夫枷蓮花,又回歸到自己人生的課題開始「母職」的一系列探討,所有的緣分像是一張網絡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她。

在學校的研究室,她只要輕輕撩起窗簾,西子灣的海便一覽無遺,而她心心念念的旗津也在眼前。最近,唐老師又重拾自己的初心─「旗津二十五淑女」議題,陸續整理這些年來累積的研究文章與訪談資料,她與 25 位淑女家庭的聯繫也沒有中斷,訪談研究也持續進行著,這次她想要以家屬的角度出發,用另一個視野來看待這個陪伴她最久的研究主題。她眼中的「旗津」有著神奇的魅力,可以看到臺灣甚至世界的縮影,也許位處邊陲地方不大,但有各式各樣的人真實的在這裡生活著,總是能給她無限的靈感,也因為研究和「二十五淑女」的家人、越南新移民媽媽們有了珍貴的友誼羈絆。對唐老師而言,旗津早已是她的家。

她的學術與家庭日常由過去與現在不斷交織而成,不變的是,無論擁有什麼身分、做什麼樣的事情,她始終充滿好奇心、記得要以自己為出發點,知道自己的生命要追求什麼。「好有意思喔!」是在這一個下午的訪談中最常出現的話,談到有感覺的關鍵字就像開關被打開一樣、都值得探討議題發展出一個研究。「保持好奇、忠於自我」是唐文慧老師身上最鮮明的個人色彩,讓她一直有動力在自己的婦運研究之路前行。


參考文獻

唐文慧、王宏仁(2009)。夫枷蓮花:十六個受暴越娘的出走。高雄市: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