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看見多元婚姻與家庭型態:地理與性別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
2019年5月通過的《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是劃時代的平權里程碑,讓想結婚的同性伴侶有機會得到法律的保障。
在這個法通過之前,臺灣早已存在各式各樣的家庭,只是不被看見;在現有法律框架下被忽略、漠視。從社會現狀來看,非核心家庭、非一男一女組成、非婚姻關係型態的家庭,已有相當數量。這些有別於「傳統」的家庭包括:離婚、再婚或喪偶者與子女組成的「單親家庭」、「繼親家庭」,父母因工作長年在外地/外國或其他因素無法共同生活而由祖父母照顧孫輩的「隔代教養家庭」,與移民配偶結婚的「跨國婚姻家庭」,由同志伴侶或配偶組成的「同志家庭」,未婚生子或同居者的「非婚家庭」,這些形態各異的家庭,真實地生活於臺灣社會各個角落,對大眾來說並不陌生。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老同小組關注與陪伴老年同志,過去10年,透過老年同志生命故事訪談、書寫,出版了《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2010,基本書坊)、《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2020,大塊文化)。老同小組在工作經驗和訪談中,看到中老年同志社群裡多種樣貌的照顧關係、陪伴關係,這些如家人般的關係,形塑過去不被看見的的「家庭」型態。
故事 1:阿嬤的漢士之「家」
「怎麼這麼久沒看到人?身體還好嗎?」、「生病了,有人陪你去看病嗎?有人照顧你嗎?」打電話的是在gay圈被暱稱「阿嬤」的漢士三溫暖老闆余夫人,他關懷很久沒來店裡的老客人、中老年男同志,很多人是單身或獨居,阿嬤宛如家人般親切地問候。「漢士」是位於臺北西門町的老牌男同志三溫暖,不只是消費場所,也是許多中老年男同志的「家」。
阿嬤也曾多次照顧生病住院卻無家人看顧的老大哥,拉著朋友輪流在醫院陪病。每年農曆除夕夜,家家戶戶圍爐時,阿嬤想到有些人因為同志身分無家可回,或其他理由無法回家,在漢士為他們準備了豐富的年夜飯。這頓飯對無家團圓的人來說,特別暖心、倍受安慰。這件事被報導後,來吃年夜飯的朋友越來越多,這些年每到除夕的前一星期,阿嬤就開始到菜市場採買、張羅,忙得不可開交。
一位在異性戀婚姻中的大哥,在憂鬱最嚴重的時候,曾想要自殺,是漢士的阿嬤陪伴著他聊天、抒發,在漢士還有許多熟識的姊妹淘如往常一樣和他鬥嘴,三三八八開玩笑,讓他拋開那些來自異性戀婚姻中令他焦慮的煩惱。走過那一段辛苦歷程後,他回憶,如果不是漢士,如果不是阿嬤,他覺得他可能早就走了。對於阿嬤的陪伴他充滿感激。
故事 2:蔣姨的趴踢 — — 非血緣姊妹的送行
2007年10月13日才剛辦完第5屆台灣同志遊行「彩虹有夠力」,傳來蔣姨(蔣煥發)病逝的噩耗,漢士阿嬤、性權會王蘋和嘉雯、祁家威、賴正哲,還有熱線喀飛、智偉、阿智等,發起為蔣姨籌辦告別式。蔣姨年輕時和家人出櫃卻不被接受,從此隻身在臺北影劇圈打拼,也活躍於男同志圈。他再也回不了原來的家,甚至到人走了,家人依然對他的身後事不理不睬。
這場由社群姊妹張羅的告別式取名「蔣姨的趴踢」在10月28日舉行,不同於繁文縟節的傳統告別式,走另類派對風格,呼應這位講話風趣、總是帶給身邊姊妹淘歡樂的老大哥的一貫調性。當天還邀請到曾在影劇圈受他照顧的藝人白冰冰,回顧與蔣姨的互動往事。
傳統喪禮向來是家庭制度的延伸,祭拜順序展現著家族血緣關係的親疏,「蔣姨的趴踢」則由全無血緣關係的社群姊妹陪他走完最後一程。
故事 3:遺忘世界沒忘記家人般的前女友
年輕時從花蓮到臺北工作的藍天,曾是團體的志工,開朗、談笑風生受朋友歡迎。步入老年,她離開職場也離開臺北社交圈,選擇回故鄉花蓮開計程車。少了臺北熟悉的人際圈,在花蓮沒什麼朋友,藍天退化得很快。曾一起訪談的同平安回憶,在為《阿媽的女朋友》一書訪問她時,她還能侃侃而談,互動熱絡,沒想到幾年後藍天開始出現失智狀況。藍天忘記許多日常生活的技能,卻記得家人般、曾經互相扶持多年的前女友阿芬。
2016年10月,阿芬為了幫藍天慶生,邀約多年老友到台北聚餐,藍天卻在台北車站迷路,手機也連繫不上。焦急的阿芬趕回住處,在巷口便利商店找到,「她記得這裡,以前我們都約在這裡。」幾番折騰,終於在餐廳團聚時,藍天笑得燦爛,像個孩子,看到老朋友特別開心。目前處於失智症第二期,出門通常是妹妹陪著,但長期照顧,妹妹壓力大,姊妹間張力難免增強;到台北一趟,阿芬戲稱要「接駁」,一站一站安排好,若有閃失難保不會像生日這次發生漏接。(《阿媽的女朋友》P.194「故事11:藍天」)
故事 4:阿松跨代戀的繼親家庭
從臺灣移居美國發展的阿松認識了相差24歲、離婚的小蘭,兩人在一起之後,阿松知道小蘭想念分別住娘家與婆家、和前夫生的兩個孩子,阿松主動提議,將當時2歲、3歲的孩子接來一起照顧。阿松對孩子視如己出,教育絲毫不馬虎,積極和老師溝通。
兩個孩子是華人,學校規定要上雙語課程,但常因雙語課程錯過同時間的正規課程,阿松擔心學習程度較同齡孩子慢,跟老師反應,「孩子英文好,不需再學雙語,請讓他們上正式的課程」。老師表示,他的職權不能決定這件事,阿松寫信給校長,校長表示是依(美國)教育部規定,阿松於是再寫信到教育部說明孩子的學習狀態。教育部請學校讓孩子考試,英語能力過了便可以不用修雙語課程。姊妹倆考試都過了,可以上正規課程,也表現得很好。後來成績優秀,受到明星學校邀請,高分錄取。小蘭高興得打電話回台灣,向娘家、前夫報喜,前夫請小蘭代為感謝阿松,謝謝他將孩子教得那麼好。
2011年紐約州同性婚姻合法化,兩人在阿松65歲這一年,在紐約合法登記結婚,阿松依法正式領養兩個女兒。(《阿媽的女朋友》P.81「故事3:阿松」)
扶持與照顧的所在,就是家庭
什麼是家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有些人對於非一男一女所組成的家庭有所排斥,卻忘了家庭最核心的價值在於互相扶持、彼此照顧關懷。當今社會的巨大變遷,家庭型態不同於昔日農業社會而有各種演變。兩男或兩女共同照顧有血緣或沒血緣關係的孩子,或是同志社群基於姊妹情誼、同志之愛,關懷照顧獨居、單身、傷病的同志,不論有沒有結婚,是否成為配偶,這種非以利益為目的的照顧、關懷,就是一種現代的家人。在現代社會,這種角色的重要性,沒有因為非婚姻、非血緣關係而減損其社會意義與地位。
本文標題借用已故導演陳俊志的同志紀錄片《無偶之家.往事之城》片名,其中「無偶之家」非常精準地描述了非婚、非血緣關係的家庭意涵。不能結婚、無法結婚或是失去伴侶的人,其照顧者也許是同居伴侶,也許是非親密伴侶的死黨/摯友或手足。長久以來,我們的社會、國家或社福體系只關注、鼓勵歌頌具有婚姻關係的家庭,社福制度也是針對婚姻關係而來,對於為數越來越多的「無偶之家」,應該張開眼睛,正視其存在,並且思考相關的政策與保障。
參考文獻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010)。彩虹熟年巴士:12 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基本書坊。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020)。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