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hlq8ksxdrdq17dcp Dx3a

同志家庭校園現身:擔心不友善的焦慮

性別新知

王振圍 |國立屏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輔導教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圍爸喵爸的親子日常」部落客

圖/pixels/Valeria Boltneva

我是同志教師,也是同志家長。有小孩、成為家長之後,多了一個新的、看待校園與教育的新視野。常常在思考:我們家長怎麼想?那學校的老師又會怎麼想?老師們會擔心些什麼?而家長們又擔心些什麼?

教師的焦慮:擔心對同志不友善的家長

總有人問我:「與其他家長的互動如何?」「其他家長怎麼看待同志家庭?」學校老師也曾向表達她的擔心:「會不會有同志不友善的家長?」「遇到的話怎麼辦?」

上下學的接送,是我們最有機會遇到其他家長的時刻。接送的時候,大部分家長都是匆匆地來、匆匆地走,其實互動很有限,大多是有印象的家長點個頭、打個招呼而已。

當我們家寶貝在托嬰中心時,比較有印象的是,有一位家長因為和我一樣從屏東坐火車,到鳳山接孩子離開,所以我們偶爾會在火車上聊個天。她說,她當初看到孩子有兩個爸爸時,就很興奮,一直想要來認識我們。很羨慕有家長可以兩人一起接小孩,看起來很幸福。有時候,我們也會交流小孩用品的購買、或是討論公共事務。除此之外,其實不太有和其他家庭互動的經驗。

當孩子上幼兒園後,有些家長在公園巧遇,有些家長會一起在遊樂場閒聊,有些家長在校慶或家長參觀日有更多的互動,大家聊的是家長經,聊彼此的孩子。甚至有家長與我們分享她曾出養孩子的故事,有家長在認識我們後,鼓勵朋友收養小孩。我們沒有遇過任何家長間、負向的經驗,可說是平凡無奇。

曾聽聞同志家長前輩,分享過一次國小家長群組中,有人用比較不禮貌的語氣討論同志議題,其他家長馬上輪番發言挺同志,讓同志媽媽還沒回應就覺得很窩心。其餘,我們真的沒有遇到什麼「家長間不友善的互動」。

我怎麼看這個落差?教師擔心家長不友善,然而我們卻極難找出負向的家長互動經驗?也許家長比大家想得還要友善,當年「以家長之名,行反同之實」的那群家長,與我們這群家長可能不是同一群人。

根據行政院2021年5月的電話調查中,有67.2%的民眾同意「同性配偶應該有領養小孩的權利」的,20–29歲同意的有87.5%;類似的情形是,有72.2%的民眾同意「同性配偶一樣能把孩子教養好」,由20–29歲94.0%,年齡越大,同意的越少。因此,可以知道的是,我們孩子的同學家長們,本來對同志的態度就較為正向。教師真的不太需要擔心家長不友善的情形。

有小孩的同志家庭?

同志怎麼會有孩子?有些人問:「同婚不是剛通過?怎麼這麼快就有孩子了?」其實在臺灣同志婚姻合法之前,同志家庭一直都存在。大致上,有三種同志有小孩的情形:

一、人工生殖家庭:臺灣仍未允許同性配偶合法人工生殖。因此,有些女同 志媽媽用滴精的方式自我注射懷孕生子;十幾年來,也有許多女同志媽媽到國外藉由人工授精、胚胎植入來懷孕;男同志爸爸尋求國外的合法途徑,與代理孕母合作產子。此類家庭是目前臺灣同志家庭數最多的。

二、重組家庭:有些家長在與同性配偶在一起之前,已在異性關係下懷孕或產子。同志家長帶著孩子與新伴侶組成家庭。

三、收養家庭:臺灣目前對於同志共同收養,未有明確的規定。因此,目前想要收養的同志配偶,通常得「先有後婚」,先進行單獨收養,再結婚。由於收養需要經歷繁複、漫長的程序與審查,因此,此類家庭是目前臺灣同志家庭數最少的。

家長的焦慮:擔心對同志不友善的教師

同志家長們,有些人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霸凌,或聽聞有同志朋友遇到霸凌,總會比較謹慎。但經過上次性別平等教育及婚姻平權公投後,因為有三分之二的人對同志友善的立場,投下了不同意票。再次造成同志們很大的心理創傷,彷彿這個世界在告訴我們:「你們就是次等的、不配擁有平等權益的」。雖然,依釋憲748號的結果,讓同志依然可以結婚,卻在家庭權益上,未能有平等的權益與對待。家長們擔心的,其實不是其他家長,而是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老師們。家長們更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受到老師有意或無心的傷害。

家長們會交流打聽幼兒園的結果,像是「哪間幼兒園,聽到同志家庭,就無法反應」、「哪間幼兒園已準備好迎接同志家庭」、「哪間幼兒園表明教師的信仰,無法接受同志家庭」、「哪間幼兒園雖然沒想過會遇到同志家庭,但帶著開放的態度起討論。」這些資訊成為家長們篩選幼兒園的優先標準。

同志家長在尋找保母、托嬰中心、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先聯繫告知「我們是同志家庭」,這些保母、教育機構能否接納同志家庭、是否能正常、友善地對待我們的孩子。

以我們家的經驗,我們探訪的第一間托嬰中心,主任就直接表達自己要不要讓我們來的猶豫,以及她對同志的不了解,以及願意嘗試了解。她說:「孩子是無辜的」,所以願意讓我們來了解中心的環境。我們很想知道,是誰犯了什麼錯,或是誰受了什麼害?為什麼需要說「孩子是無辜的」?

第二間托嬰中心,主任直接與我們討論「需不需要給其他家長知道?需不需要幫忙隱瞞孩子家長是同志、被收養的身分?」對我們來說,我們沒有要隱瞞,也不需要躲躲藏藏,反而是希望老師們能在教育內容、言談過程,很自然地提及多元家庭,無論是同志家庭、收養家庭,或是其他形式的家庭,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在學校發展正向、健康的自我家庭,不用覺得自己的身世是不可說或需要隱瞞的,也讓其他孩子有機會認識不同的家庭形式,這才有可能營造一個對多元家庭自然與友善的社會。

主任提了另一個問題是:「母親節活動希望怎麼處理?」我們家的想法是,我們是爸爸也是媽媽,或是想感謝乾媽或是生母,也都是可以的。主任則建議也可以邀奶奶、阿嬤來參與母親節活動。

最後主任說,她會問問老師能不能接受同志,由接受同志的教師來照顧我們的孩子。當時聽到時,心情還滿複雜的,一方面意味著,中心可以因為我們是同志家庭,來決定要不要拒絕我們入學;一方面,我們合作的會是同志友善的教師。所幸,我們沒有被拒絕,而且和這位老師有非常愉快的合作經驗,老師也在母親節的家庭活動中,讓孩子們有機會從繪本中認識同志家庭。

現在我們的孩子,已經歷托嬰中心、幼幼班,剛進入小班。學校會和學生討論同志家庭的繪本,也會讓孩子介紹彼此家庭的不同,我們覺得很安心。唯獨,近期遇到一位課後班教師質疑我們的小孩,因為孩子缺乏性別典範,而不會上蹲式馬桶,讓我非常受傷。因為我們也會帶孩子上蹲式馬桶,但孩子害怕與拒絕,這根本與我們家長的性別無關,而和孩子的肌肉發展、心理恐懼及如何引導有關。最後,靠著自己進行繪本教學,讓孩子成功上蹲式馬桶。

尤其課後班教師會在課程中安排「品格教育」,總令我們特別擔心學校會安排以一夫一妻為中心、異性戀中心、反同志的教材內容而提心吊膽。

但家長難免還是會擔心,上了小學也無法選班級、選老師,學校老師這麼多,難免會有對同志不友善的老師,只能祈禱運氣好、不要遇到,或是這些老師能自我節制一點了。期待教育體制更能約束不尊重多元家庭的教職員。

所幸,家長們也看見學校的許多表單、資料系統,已將家長「稱謂」改為自行填寫,而不限於一父、一母;也有國小社會科老師在談家庭組成時,讓學生可以自己用字條,將課本上的圖表改成符合自己家庭組成的樣貌與稱呼。期待未來,教師們都能真實看見多元家庭的存在,能對同志家庭、多元家庭有更豐富的認識,創造一個看得見多元家庭的友善校園。


推薦參考資源

  • 「同志無血緣收養家庭」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view/lgbtqadopt/
  • 「同志家庭」繪本:《她有兩個爸爸》、《我有兩個媽媽》、《一家三口》、《國王與國王與他們的家》 、 《為什麼你有兩個媽媽》、《為什麼你有兩個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