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季刊精選輯 II:太空人與小紅帽/媒體識讀與性別教育
黃長玲主講|時任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婦女新知董事長
林以加紀錄、整理|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前副秘書長
性別教育有時候是表現在非常日常生活的素材中,流行的韓劇其實也可以作為性別教育的教材。很不幸的是,目前臺灣的流行文化,比起日本和韓國還是差很遠。嚴格來說,如果是從其他的性別指標來說,我們並沒有落後於日本或韓國,舉個簡單例子,如果以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來看,臺灣領先日本和韓國,是全亞洲最高的;如果以參政指標來講,譬如國會議員中的女性比例來看,我們也比日本和韓國高。也就是說,在國內推動性別平等工作的過程中,你會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般來講,以性別平權的綜合性指數來看,我們並沒有落後於日本和韓國,但是令人驚訝的,當你去看電視劇、流行音樂等主流文化透視出來的性別文化與家庭倫理關係時,就會發現我們卻落後於日韓。以我的觀察,引進臺灣的韓劇可以分為幾類:一是所謂的「偶像劇」,經常就是以俊男美女為主角,衣著光鮮亮麗,劇情也特別地詭譎,我看過一兩次,就不想再看了,但是學生們是很愛看的;其次是「歷史劇」,譬如造成轟動的《大長今》,我覺得確實是拍得很好;另外有一種比較沒有引起臺灣觀眾注意的類別則是「家庭劇」,我覺得家庭劇的劇本經常寫得非常好,也是很好的社會教育題材。
臺日韓劇的主題比較
臺日韓電視劇各有基本的主題:日劇的主題經常是工作,每一齣戲往往都有一個非常渴望在工作中實現自我的角色;韓劇則正好相反,韓劇的主題就是家庭,就連偶像劇,所有的劇情衝突也都是來自家庭,如果是家庭倫理劇,那就更明顯了。在韓劇裡面,一個人的工作是什麼根本就不重要!那麼臺灣劇的基本主題是什麼呢?舉個例子,我曾經看過有一陣子很紅的連續劇《春天後母心》,但是我看兩天就看不下去了,因為連續兩天都出現男人動手打女人的畫面,而故事就停留在女人被打很傷心的狀況,之後就不再做任何的處理,我覺得這就是臺灣戲劇的問題所在──本土劇的核心問題,就是好人和壞人的界線太清楚,壞人的下場總是很淒滲,而壞人如果是女性,她就是要在傳統的價值上受到懲罰,譬如說婚姻破裂、被強暴等。相較之下,日本與韓國的電視劇在各自的基本主題上去發展劇情,而家庭倫理劇裡所描寫的衝突,往往是好人與好人的衝突這也才是社會現實的面貌。我們在家庭關係中所面對的最大衝突,經常在於如何在保有個體性和與人共處之中找到平衡。有時候,好人與好人的衝突,更能顯出戲劇的張力,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就會看見,人有時候並沒有惡意的作為,卻可能造成對別人的傷害。舉例來說,在家庭裡,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的期待,經常是彼此落空的,還有夫妻雙方、兄弟姊妹對彼此的期待,也經常都會落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家庭腳本,也就是說,我自己覺得我的家庭應該是怎麼樣的,可是現實生活,不管原生家庭、婚姻生活,或是別人的家庭,很多事情往往不會依照你所期望的腳本來演出,這時候你就必須去探究其中的問題,或許終究會了解到,家庭的樣態是非常多的。
臺灣的連續劇經常就是過度刻板,結果導致觀眾在看過後不會去想自己的感受。好的家庭倫理劇,是要讓不同的人觀賞都會有所共鳴。例如,如果我在現實生活中是個婆婆,觀看一齣談婆媳衝突的戲,我可能會很能認同劇中的婆婆角色,可是透過劇情我也會比較了解媳婦為什麼會這樣,反之亦然。這就是我們所謂 「好的通俗劇是有社會教育效果」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不知道與我們衝突的對方心裡究竟怎麼想,但是透過戲劇的展演,它會提供一個空間讓觀眾去思考對方的心境。
此外,日韓的一些家庭倫理劇也有挑戰主流社會價值的地方。在臺灣的戲劇中,當然也有這個部分,但是卻沒有日韓劇這樣積極。韓劇這幾年的發展特別凸顯這個部分,比方說,韓國在現今社會中對單親家庭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歧視,社會主流眼光還是把單親家庭看成可憐的人,但大家仔細想一想,沒有任何人喜歡被別人看成可憐的人,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順境和逆境,生命中有很多的選擇,以及不可控制的因素。我注意到很多齣韓國的家庭倫理劇,就是在處理這樣的主題,包括社會對於單親、離婚的污名化,或是去挑戰門戶的觀念。臺灣的連續劇沒有去處理這些主題,是因為社會對於離婚和單親的歧視沒有那麼嚴重嗎?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但很明顯的是,臺灣的戲劇並不太去處理這個議題。而日劇和韓劇比較會去處理這個議題,尤其是韓國,有時候他們的家庭倫理劇是刻意地要去扭轉社會的價值。我曾經和韓國的朋友表示:「你們會不會覺得你們的電視流行劇所傳遞的一些性別平等、相互尊重的觀念,其實是走在社會觀念的前面的?」因為我所認識的韓國社會的真實現象還沒有進步到這個地步,可是他們的戲劇呈現出來的,已經進步到一個程度。我的朋友則回應:「當然是啊!戲劇不走在社會的前面,難道要落後在社會的後面嗎?」我聽了感慨很深,臺灣的社會生活真的像我們的流行劇所呈現的那樣嗎?其實不是!可是我們和韓國卻形成對比。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韓劇在處裡家庭關係時,很誠懇地去面對親子關係的建構,韓國有一句俗諺常常會在家庭倫理劇中出現,就是:「沒有贏得了子女的父母。」也就是說,韓國這個社會雖然很傳統,你可以發現很多親子之間的衝突與張力,是發生在子女不能或是不願意去完成父母的期望。但你可以在戲劇中看到,戲劇一方面在呈現這樣的社會現實,一方面也在演出父母之間的對白與感慨,而他們的感慨往往就是這一句俗諺「沒有贏得了子女的父母!」
韓國在2001年成立了國家的性別平等部,這和他們流行文化中性別觀念的進步很有關聯。韓國的性別平等部曾經對所有的媒體做過一個建議:「你可以呈現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因為這是社會的真實面──但是,你不能將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呈現為合理的現象。」這也是我對臺灣連續劇很感慨的一點,連續劇常常演出女人被打的劇情,但是劇情就到此為止,沒有再去處理對於暴力事件的反省、延伸思考與討論。當然,我並不是希望我們的電視劇回到威權時代的八股,只能呈現一種腳本,但是,戲劇的衝突與張力對應到現實生活中,應該要能激發我們去思考:這樣的情形是好的嗎?我們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可以怎麼做?所謂倫理的衝突表現在社會上,也有許多議題,像是代理孕母、安樂死等等,家庭中也有許多倫理的衝突,這些都是戲劇可以去處理,也是好看的所在。
打破核心家庭霸權,看見多元家庭
談到家庭倫理在流行文化中的意義時,「多元家庭」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在主流的文化價值中,有所謂核心家庭的霸權。什麼叫做「霸權」呢?就是一方沒有逼迫另一方做,另一方就自動會去做,就是一種霸權!例如,我們常常會說臺灣就是在美國與日本的文化霸權之下,因為美國政府沒有規定我們要學習美式英文,但是臺灣人還是一直要學美式英文;日本政府沒有要臺灣播放日劇,但是臺灣24小時都有很多日本節目在播送。在臺灣內部也是一樣,譬如新竹人和桃園人可能不知道彼此的地方發生了什麼事,可是大家卻都知道臺北發生什麼事,這也是一種「臺北霸權」,媒體就是一切都以臺北為主,其他地方的人都沒有辦法接收到與他自己生活所在地方相關的訊息;臺灣和韓國對於彼此的了解,也遠不及我們對於美國的了解。那什麼叫做「核心家庭霸權」呢?前面談到,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一個「家庭劇本」,大家想一想,我們從小心中的「家庭劇本」 是什麼樣子呢?其實就是核心家庭的樣子──有爸媽、兄弟姊妹等。但是真實世界裡,有很多人不是生活在核心家庭裡,原因有可能是單親、喪偶、大家庭……或是其他種種可能。而核心家庭的霸權可能造成所有不是活在核心家庭中的人,一直覺得自己的生命是有所缺憾的。
隨著社會的變動,家庭型態持續改變,但在核心家庭霸權下,社會大眾卻出現對於多元家庭難以接受,或是無法想像的情形。臺灣在家庭型態變動上,過去這十多年來,最主要的變動就是單親家庭比例持續地提升,這樣的現象和幾個因素有關,包括離婚或是未婚生子等。但是目前我們的社會還是把單親家庭污名化,而這樣的污名化是有一個社會基礎的,它表現在一件事情上,就是我們的社會沒有比較普及化的社會福利。臺灣開始進入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但是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往往有個傾向,好像覺得一切的問題都是來自於女人不生孩子,因此我們就要花很多力氣去溝通,請政府不要錯誤診斷這樣的現象,否則最後還是無法改變困境。事實上,普及式的社會福利,就是要表現在這些事情上。
從跨國經驗來看,臺灣單親家庭的比例並不比其他許多國家來得高,但是臺灣的生育率也不比其他國家高。也就是說,放在歐洲工業民主國家來看,生不生小孩和結不結婚並沒有一定關聯,如果一個國家有普及的社會福利,則即使是不符合核心家庭的多元家庭,也比較不會被社會歧視、貼標籤,因為他們並不弱勢,也就不需要被大家施予同情。回到臺灣的電視劇和媒體,看看新聞報導,就會發現單親家庭被標籤化的情形非常嚴重,我們並不是特別要鼓勵單親家庭,只是我們應該避免將單親家庭標籤化與特殊化,這樣才能讓各種家庭型態中的孩子,都能得到同樣的發展機會。另外像是同志家庭,近幾年來,同志婚姻的議題在國際上討論很多,有很多國家都已經合法化。不過在臺灣,民法上還是定義婚姻就是 女的結合。傳統上,社會科學對於家庭的定義包含經濟與情感支持上的功能。有許多同志伴侶稱彼此為家人,彼此有情感上的支持,也有經濟的分擔。國內有一篇論文的主題是做單身生活的硏究(包括異性戀和同性戀單身者),關於她/他們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研究。結果顯示,有一些同志朋友居住在一起,彼此之間並沒有伴侶關係,但卻可形成一種生活為伴、共組家庭的關係;但是異性戀單身者如果和朋友居住在一起,彼此都會覺得單身似乎是一種暫時的情況,譬如在他們的住家空間中,可能各自擁有電鍋等生活電器,形成僅是家戶而非家庭的關係。我自己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是同志,他到三十歲以後才自我認同、也對別人come out自己是同志,他曾經對我說:「我三十五歲以後,才自己挑選我的家人。」這句話讓我感慨很深,也透露了很多訊息,一是過往得不到家人支持的辛酸,二是對於情感支持關係的渴望。我們一群好朋友聽到他這句話,就對他說:「不然我們也來重新認識你挑選的家人。」沒想到我的這位朋友回答道:「我的家人就是你們呀!」聽到這樣的話,讓我們重新去想,多元家庭真的就發生在我們周圍。
多元文化與尊重差異
最後,我想談談多元家庭的延伸。多元家庭的概念,當然也包括家庭成員角色扮演的問題。我們常看到一種情況,不管是在單親家庭或是核心家庭,如果夫妻之間感情不好,媽媽跟爸爸溝通不良,情感上沒有辦法互相支持,那媽媽有可能會把女兒作為一個傾訴的對象,以尋求情感上的支持。然而,這是會衍生一些問題,因為這樣對孩子來說並不公平,父母其實應該要去找自己的朋友來扮演這樣的角色。另外,有一些孩子可能很年輕就在扮演「家長」的角色,因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家庭中經濟最大的支柱往往就會去扮演家長的角色。這也是多元家庭概念中,一個值得注意的面向。其次,就是多元文化的展現,我們臺灣其實是一個文化相當多元、活潑的社會,但是我們的社會不管是對於家庭型態的想像,或是媒體所呈現的社會,都非常不容易看到多元的部分。我們先從另一個面向來看看這個問題,譬如語言的使用,我非常反對臺灣很多家長和老師花費這麼多心力去要求小孩的英語發音要多麼標準。我也常常會鼓勵學生,不要因為自己發音不好就不敢講話,因為語言的功能就是要溝通,它是幫助你去了解不同的文化,蒐集不同的訊息。臺灣很多孩子本來從小就是生活在雙語的環境中,大部分的學生其實都是國臺語都會講。臺灣本來就是多語文化。可是回到我們在討論的電視劇,臺灣的家庭劇其實都沒能去呈現我們的多語境文化,這是非常可惜的。不過也有一些不錯的電視劇,像是公共電視的《孽子》,其中的主角阿青,他的家庭環境就是臺灣很多家庭的實際情況,他的爸爸是外省籍、媽媽是本省籍,所以他跟爸爸講話就講國語,跟媽媽就講臺語,而爸爸對媽媽講國語、媽媽對爸爸講臺語,可是彼此都可以聽懂對方的語言。在臺灣有很多家庭都是如此,甚至就是兩種語言夾雜著用。
臺灣的偶像劇也同樣讓人失望,劇中凡是光鮮亮麗的、出國歸國的角色,全部都是講國語,那難道講臺語或是客家話的人都不會出國嗎?語言文化裡面就是有位階的問題。像是婦女新知基金會的志工劇團裡,志工認真又可愛,但是在劇團工作也是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些人在表演社會階層比較低的角色時,她就會特別故意去使用臺語,在這其中,我們就看到一種語言的位階,只是這種位階並不合理。還有像是「東森幼幼」等卡通頻道,幾乎沒有卡通節目是講臺語的。所以臺灣多元文化的教育真的出現很大的問題,我們在學校教育中,安排一週兩小時的母語教學,可是效果有限。如果卡通節目、布袋戲、電視偶像劇,都可以配不同的語言,其實會很有幫助。多元文化的展現與多元家庭的想像,是有一個能動性在其中,或是說有連結的可能。臺灣的多元文化教育有沒有成功,有一個清楚的指標,就是看看有沒有任何一所技職學校,可以讓一般大眾一想到,就像是想到建中或北一女一般。如果我們總是只把技職學校作為正規教育的補充,整個社會價值就是如此的話,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多元。多元家庭的概念也是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回頭來問問自己心中的劇本──只要我和家人之間擁有和善的感情,我就擁有一個好的家庭,不需要覺得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如果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劇本都是單一的模樣,那就是多元的視野沒有打開,或是對弱勢有所歧視。
最後談談尊重差異和創造平等。我們是不是常常會記得,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是和我們不一樣的,而這個差異並沒有什麼不好,如果只因為這個差異,他或是我作為一個個人的生涯發展的機會便受到限制──這個發展包括教育、工作、語言使用……,那就是不對的。這是臺灣社會持續要面對的議題。
問答紀錄
Q1:請問老師心中的理想家庭型態是怎樣的?
A:我心中沒有所謂的理想家庭型態,如果有,那也是你和你的家人要來共同面對的。只有一個基本的關鍵,就是我們這一群人要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們共同面對我們生活。
Q2:大愛電視臺好像也有花一些心力在做比較好的家庭倫理劇,但是這樣的節目,大家真的愛看嗎?我們要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A:從媒體的角度來說,其實要同時耕耘主流,也要耕耘分眾。臺灣現在的努力比較朝向分眾,譬如說我們開始有原住民電視臺、客家電視臺,公共電視也有一些節目特別針對原住民和客家群眾和議題,當然也有不少原住民或客家族群的朋友在看這些節目,這些節目在原住民和客家區域的收視率都很高,可是以全國來講,它的收視率卻很低,這是一種分眾的做法。但是我們對於主流大眾的部分,耕耘得還是太少,譬如像是三臺的電視劇,使用的語言還是非常單一,要不是全劇都是臺語,就是全劇都使用國語,這樣還是無法達到社會教育的效果。如果我們在偶像劇中就融入一些多元文化有趣的部分,這就是最好的社會教育。臺灣政治民主之後,媒體卻出現市場失靈的狀況,從沒有人要看的「老三臺」時代,就進入有七、八十臺有線電視的狀況,品質卻無法良好。媒體改革的問題,是整個社會都應該要更去關心的。
Q3:目前有很多家庭關係破裂的狀況,往往馬上以離婚收場。如果人和人之間有尊重的觀念,其實可以避免很多對立和衝突。我們可以怎麼培養更多人具有尊重多元的想法?
A:我舉個例子來分享:有一次我和一個婦運界的前輩聊天,發現我們倆會開始參與婦運,剛好是為了完全不一樣的原因:她從小生活在一個父權的家庭,所以有很強烈的憤怒,而決定投入改變這個社會;我的情形剛好是對比,我來自一個比較自由、平等的家庭,所以當我發現有不平等的問題時,我會覺得「這世界上怎麼可以有這種事情呢?」但是我們從不同的背景,都決定投入婦運。「我們每一個人過了二十歲之後,其實都在處理二十歲以前的事」;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幾乎都不斷地和自己的成長經驗對話。多元文化或是多元家庭的概念,其實就是在表達對於生命的尊重,沒有任何人是其他人的附屬或財產,我們對生命有很大的信心──個體只要得到適當的發展、支持、資訊,便可以在人生路上走得很好。最後我要補充一點,許多家庭中的權力關係,往往是父母親對子女常行使絕對的權力;而我常說一個社會文明的指標,是 表現在有權力的人對於沒有權力的人的尊重程度上,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出發共同反省許多事情。
適合教師、社會大眾的活動:看見多元家庭
Q1:在日韓臺的電視劇中,你看過那些電視劇能呈現出多元家庭的形貌?請描述其內容,並檢視劇中對此家庭型態的角色呈現是否能改變社會上的刻板印象。
Q2:在你的現實生活中,不論自身經驗或身旁所見的家庭型態有哪些?(請條列出來)這些多樣化的家庭型態,跟你從電視劇中所看見的能否相符?如果電視劇沒有表達出這些多元家庭的樣貌,原因何在?
電視劇中的性別關係
https://sheetsu.com/tables/e5a21b6815https://sheetsu.com/tables/a3facb47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