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跨性別專題,第二個十年
郭媽媽
「男孩還是女孩?」
我的孩子是跨性別,生下來是個女娃兒,現在已經是個30幾歲的帥哥!這一路走來,好不辛苦。簡單的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牙牙學語到國中,她一直活潑好動、手腳靈便、精力旺盛到不行,同時對女性化打扮日漸排斥,舉止與行為越來越像男生,我稱之為「男孩還是女孩?」的階段。
記得孩子讀幼稚園時跳天鵝湖,為了不肯穿粉紅色蓬蓬裙,她超級難纏,堅持穿男生的藍褲子,簡直演成鬧劇。幼稚園畢業照,為了隨俗給女生塗了口紅,她幾乎把那張照片撕掉。等長大一點,她學會了緘默式抗議,走出門後換長褲之類的把戲不停上演,有時我覺得好笑,但更多時候感到沮喪與焦慮,誰能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呢?
1990年代,民風相對保守,男女性別壁壘分明,穿著打扮沒什麼中性的空間,常有的批評來源,除了幼稚園安親班老師、學校主管,還有好多家長,認為我女兒粗野不文,帶壞了他們的女兒甚至兒子,女孩子沒有女孩子樣,老師覺得她難以管教,老是跟男生打得難解難分,成何體統?有一次的親師懇談會時,級任導師一點也不婉轉的說:「郭媽媽,妳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怎麼讓女兒那麼邋遢?她還是班長,真的要做榜樣啦!」另外一位導師,量身高時堅持叫她排男生那排,對引起的騷動哄笑惱羞成怒,嚴厲的處罰她。孩子經常很窘迫的被逼問「你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她雖然表面不以為意,但造成的傷害實在很難撫平啊!
她的辛苦,我的無助
對父母來說,無法強迫她穿裙子、留長髮、舉止優雅斯文,像個傳統的女孩子樣,彷彿是我們的原罪。記憶中,大概小學三年級以後,她就拒絕女性化的打扮了,後來幾乎可以說抵死不從,而我也「縱容放任」,沒有給她太大壓力,我想一肩承擔起來。我的解釋:「她真的不喜歡,不想勉強她,她愛打球、難免會打鬥,出汗多,短髮衛生好洗,肢體動作大,穿裙子不方便,穿褲裝更好看。」一面替她解釋,一面我也曾暗自垂淚,經常懷疑自己這樣對嗎?我們父母親非常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啊!
只能密切觀察加上溫柔同理吧!我跟孩子的爸爸都沒有類似的經驗,我們深感苦惱與不解,盡量默默觀察她的反應,試著了解她對女性化的排斥到底為什麼?同儕效應嗎?外界刺激嗎?會是暫時的吧?孩子不都是變來變去的嗎?但許多警訊,讓我無法得到安慰:她沒有變來變去,而是一路走向極端,越來越清楚的訴求,就是要中性打扮,甚至越來越男性化。我深深體會到她的辛苦,逃避批判、閃避一切女性化的表徵、沉默的面對閒言閒語,但堅持走自己的路,她是真的在反抗自己的身體啊!
那段時光,我是心虛的,無所適從的,不知道該一直縱容她,還是想法子矯正她,好回歸「正常」呢?仔細觀察,她最不快樂的事就是穿裙子,其他留長髮、綁辮子,粉紅玩具及文具都容易拒絕,穿裙子是她最大的罩門,足以痛苦一整天。又經常被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那種動輒得咎的壓抑,真是難受啊!有的老師會冷嘲熱諷,有的家長會代為管教,當著我們的面也沒在手軟,通常我會安慰她:「他們不懂妳」,或者「像男生有什麼關係,長大就好啦!」回想起來,真的是安慰嗎?還是傷口上又撒了一點鹽呢?因為她很清楚,這恐怕不會改變哪!
我們一直想做開明的父母,可是真的找不到明確的指引,到底性別氣質該如何培養?爸媽需要多麼認真輔導她像女孩?怎麼做?看到她經常受傷害,我們真的很自責。當她逐漸長大,因為外表的政治不正確,而在學校環境中被反覆批判時,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我們家長也左支右絀,常感壓力沉重。青春期的到來,帶來更大的考驗。內衣就是大學問了,我精心準備的胸罩當然被束之高閣,但最難接受的是看到一綑綑的封箱膠帶。那時的年紀,她沒辦法買束胸,看她一次次的遮掩及傷害自己的身體,真的好心疼!有些彷彿是生活瑣事的衝突,清楚的告訴我們,孩子正在面臨我們無法掌握的變化,即便有信仰的支撐,我們確實很茫然無助啊!
「我喜歡女生」
升上國中,特別選了績優女校,小班小校,舒適的住校生活讓她如魚得水,感覺適應良好。國二時,突然連續收到遲到及曠課通知,成績也一落千丈,那個週六,我跟爸爸等她回家,一起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有備而來的她,掏出一張紙條,上寫五個大字「我喜歡女生」,之後驚恐的她,馬上奪門而出,只剩我跟爸爸面面相覷,對這晴天霹靂不知所措。我們知道她很害怕,當下決定先找她回來安撫一番,保證「無論妳喜歡什麼人,我們都一樣愛妳,放心回家吧!不過書還是要好好讀,不能再遲到曠課。」話雖如此說,當時我幾夜無法成眠,她喜歡女生,不就是「同性戀」嗎?是因為讀女校的關係嗎?被學姊學妹影響的嗎?只是一時的狀態嗎?以後怎麼辦?不會結婚生子了嗎?能變回來嗎?我們表面按兵不動,私下連忙到處求助,找資料、上網、買書,還找了心理師諮商,才發現當時有關這方面的資訊這麼少,又雜亂無章,充滿負面及過時言論,當時性別平等教育真的很匱乏!
漫漫長路,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大量參考國外的書籍文獻及網站,生吞活剝,邊看邊學,總算逐漸建立觀念,幸虧爸爸是英文老師,幫助很大。但情緒的起起伏伏,真是很大的折磨。她出櫃的時候,我們就決定,孩子還小,無論她的性別認同或性傾向,都是自然生成的,所以她是無辜的,我們不用為難她,而做父母的,必須自己研究做功課,找到適應她的方式,才是真正愛孩子。
這樣的決定,說來容易,真正要做,並不容易,學著做女同性戀孩子的爸媽並不簡單,但大量接觸相關的性別知識及資訊非常重要。異性戀的主流社會,太少這方面的教育,讓大家長期在無知與少見多怪的情況中,刻板印象難免,言語霸凌與歧視也常不自知,光是「正常」的這種概念,就是一種偏見,明顯有優劣成見。我知道孩子一向堅強,從來不願多談她碰到的困難,幾次我見到她輕鬆成熟的應對,我激勵自己,該主動學習,積極行動,方能有效的幫忙她過得更好。所以我們勇敢向她的叔、舅、姑姑及奶奶分別出櫃,由父母出面,大家一片溫暖祥和,還在我們的要求下邀請她的女友參加聚會,我充分的感受到她的感動,對肯定及接納自己,應該也加分不少吧!
大約她出櫃3年後,我無意中看到同志諮詢熱線的首次同志父母座談會,也因緣際會的認識了許多同志朋友,開啟了另一片天。
「我是男人」
自從她15歲出櫃,就輕鬆自在,完全享受多采多姿的愛情生活。看她女友不斷,我一面調整心態,同時努力在熱線學習同志文化,以T、鐵T、石T來形塑她,也很興奮的看到好多個她,原來她並不孤單,只是之前無緣進入她們的世界罷了!可是當我深入接觸到跨性別的朋友,我震撼了!有沒有可能,我的孩子,其實不是女同志的T,而是女跨男呢?她對外表的執著,對隱瞞性別的堅持,聲音低沉到無法復原,幾次瀕臨險境的冒險,這些都讓我知道,可能要面臨第三次衝擊了!
其實她的資源是不足的,她非常清楚自己的狀況,但不知道可以掌握的選擇有什麼。經過多次的坦誠溝通,我很驕傲的說,我們跟她一起走完了性別認同的這條路,她應該是他,總有一天要從女兒變成兒子。比起喜歡同性,孩子的性別更是根深蒂固的議題,從懷孕初期,就是關注的焦點。比起出櫃女兒的性傾向,我們花了更多的力氣準備,同時跨性別的能見度非常低,標籤化更強烈,被理解、接納的比率更少,即便LGB的族群,也不見得了解他們。從女跨男的兩階手術、團體諮商、兩年以上的生活適應、醫師評估等等,我們攜手同行,終於在2020年完成手術,換證成功,就此成為有兒有女的驕傲父母。
爸媽的適應之道
常被問到的基本問題,我們為什麼能接受他?只是想開了嗎?百般無奈嗎?我確實相信,是因為清楚了解她的需求,認識了真實的他。多年以來,如果完整紀錄下對她主觀客觀的觀察研究,可以出版好幾大冊。她的痛苦,我刻骨銘心;每天在她身體心靈上演的衝突大戲與格格不入,我感同身受;她不是想要變男生,而是回歸男兒身,這才是她的本性。很高興的,我們全家一起完成了這艱難的功課,也希望能幫忙其他還在掙扎的孩子及家人,好好來面對這個課題。孩子不但需要被看到聽到,也必須勇敢積極的為自己發聲,給父母更多機會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
教育可以做什麼?
想像中的理想世界,如果在媽媽手冊上就記載,孩子將來有一定的比例不是異性戀,另有一定的比例性別氣質大不同,性別認同需要被尊重,那我們的家庭、教育現場及社會大眾是否會更平等多元?孩子們更能彼此融合、減少傷害呢?如果提早性別平等的教育,是否孩子們更能面對自己的獨特發展,也更能接受小眾的價值呢?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資訊是關鍵,知識是改變觀念及思想的源頭,需要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