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yxtyqqkv5lc7o Ebsejppa

臺灣同志遊行與 2019 年國際觀光客參與動機

性別新知/ 再談性別氣質

遲恒昌/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張均鈺/ 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研究生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法》於 2004 年施行,此前的一年,2003 年第一次臺灣同志遊行從二二八公園走到西門町紅樓僅有數百人參與。歷經 17 年時間到2019 年臺灣同性婚姻通過後的遊行活動,根據主辦單位估算參與人數已達 20 萬人之多。臺灣同志遊行的規模成長,與社會對同志的友善有關,這也應是臺灣性平教育多年推廣的成果。近年臺灣同志遊行已是亞洲地區最重要的性別友善活動,遊行常見到許多外國遊客的身影,本文探討這些國際遊客參與臺灣遊行的原因。

臺灣同志遊行與國際觀光客調查

遊行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下人群匯集與倡議訴求,臺灣同志遊行也許是臺灣諸多社會遊行中最國際化的,我們想理解哪些國際遊客參與遊行,以及他們參與同志遊行的原因與經驗。本調查研究是由「性別與觀光休閒」課程的教師與 10 位修課研究生共同完成。¹我們調查國際遊客與臺灣同志遊行有主要兩個原因:首先這門課程討論性別與觀光的交織,以及觀光中的各種性別實踐,在本研究調查中我們特別關注國際遊客移動與性別的關連;其次臺灣的同志遊行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遊行,近年已是 LGBT 的重要國際盛事,吸引了不少國際旅客前來臺北,我們想知道實際的情形為何。

[1]參與本研究之11 位調查者包括8 位生理女性與3 位生理男性。除了兩位作者,另外9 位參與調查者為吳子平、應尚樺、何季蓁、吳媺柔、Manuel Abreu、Phan Thi Thuyet、Dang Thi Than Hoai、潘美吟、周昀樺。本文使用的資料經過以上所有調查者同意使用。
2019 年臺灣同志遊行現場( 遲恒昌提供)

第 17 屆臺灣同志遊行於 2019 年 10 月 26 日舉辦,研究團隊於當日下午進行訪問調查,與國際遊客面對面的訪談,每位訪談時間大約 5 至 10 分鐘,主要詢問國際遊客以下幾個問題:國際遊客參與臺灣同志遊行的動機與原因為何?是否專程前來參加遊行?在臺灣的停留時間多長?以及參加遊行前後的主要行程。我們採用立意抽樣,受訪者只需符合外國籍遊客,但不包含常住臺灣的外籍留學生與工作者。在我們的調查中的「參與」遊行,包括行走在遊行隊伍、駐足人行道旁觀看遊行至少 30 分鐘以上或參觀遊行的攤位,調查的位置包括遊行出發點、遊行隊伍經過路線。我們不刻意詢問受訪者的性傾向,年齡則視受訪者意願自由告知。這項調查目的在於瞭解國際遊客參與2019 年臺灣同志遊行的動機與經驗,並未企圖反應參與本屆遊行的國際遊客其整體人口特徵。

臺灣同志遊行裡的國際觀光客

我們共成功訪問 61 位國際遊客,也曾被拒訪,但拒訪人數未做紀錄。這些受訪的國際遊客來自 19 個國家,來自美國的受訪者最多共 15 位,依照地理區位來自亞洲國家共 21 位,來自美洲國家共 21 位,來自歐洲國家共 14 位、紐澳共 5 位。41 位受訪者來自已通過或承認他地同性婚姻的國家( 如:以色列),20 位受訪者來自尚未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本調查國際遊客來源國如下表1。受訪者生理性別以男性居多,分別為男性 37 人與女性 24 人;受訪者年齡多數介於 20–40 歲之間,40 歲以上受訪者約 11 位,最高齡者為 69 歲。

表1:2019 年參與同志遊行的國際遊客國籍與人數

為了清楚辨別國際遊客參與臺灣同志遊行的動機,我們將專程前來臺灣參加遊行者稱為「目標明確型」(purposeful tourist),其他因抵達臺北旅遊或工作而剛好得知並參加遊行者為「意外發現型」(serendipitous tourist) (Du Cros & McKercher, 2014, p.123)。在本調查中共有 29 位國際遊客表示他們是專程為參與同志遊行而前來臺灣,30 位參與者因剛好在臺北旅行而參加,另外 2 位未明確說明原因。

美國BBC 新聞臺報導 2019 年臺灣同志遊行( 遲恒昌/翻攝提供)

國際遊客參加臺灣同志遊行的動機與想法

目標明確型的國際遊客是專程為了參加遊行而來臺灣,例如新加坡 30 多歲男性,從未參加過同志遊行,他提到:「今年是臺灣同性婚姻通過第一年,想來體驗看看。」

在我們的調查中多數目標明確型的遊客皆提到類似上述的動機,因為臺灣同婚專法通過而特別想參加,甚至幾位來自亞洲國家( 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地) 的遊客表示從未參加過任何地方的同志遊行,這是他們第一次參與同志遊行活動,多數亞洲遊客是與朋友或伴侶同行參加,有些是第一次來到臺灣觀光旅遊。有些目標明確型遊客先前已參與過臺灣或其他地方的同志遊行,例如來自香港、中國、美國、英國等地的遊客,他們都表示參加遊行展現認同也表達支持同志,例如英國男性遊客表示他「本身作為同志感到十分驕傲,希望藉由參與( 臺灣) 遊行,表達自我認同。」這些遊客清楚傳達他們來到臺灣參與同志遊行主要目的是為了支持臺灣同志的性別人權或表達自我認同。

來自歐美澳國家的目標明確型男性遊客,例如 69 歲的美國旅客、37 歲以色列旅客、36 歲澳洲旅客、25 歲英國旅客皆是一個人來臺參加,並且為了參加本次遊行而第一次來到臺灣旅遊。其中這位美國旅客期待認識男朋友,以色列遊客認為這是支持「我們同性戀的活動,想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權利」,澳洲旅客表示是想體驗臺灣的 LGBT 遊行,英國遊客覺得「遊行很酷、氣氛很好」,這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單獨旅行者(solo traveler) 表達他們是為了支持臺灣的同志遊行與體驗而特地來臺。

目標明確型女性遊客多約為 20–30 歲,分別來自日本、香港、新加坡、泰國、英國、法國、西班牙、墨西哥等國。來自日本的遊客說:「很喜歡這樣的遊行,因為日本人相對來說對於 LGBT 還是比較封閉較少談論,甚至少有這樣大型的遊行」。法國的遊客是第一次來臺灣,她說:「很開心臺灣有這樣的盛事」、香港遊客也覺得這個遊行是亞洲的盛事;新加坡遊客覺得很興奮、好玩而且很特別;比較特別的是兩位墨西哥遊客與兩位西班牙網友相約來臺灣參加遊行,她們喜歡遊行的氣氛,臨時去買了色筆來塗裝臉部。

意外發現型參與遊行的國際遊客,是剛好於遊行舉辦期間前來臺灣旅遊,例如來自冰島 25 歲女性的旅客,她說:「很開心在臺灣有機會支持同性戀權利、體驗Pride( 驕傲)的氣氛」。來自美國約 30 歲的女性遊客是第一次來臺旅遊,到臺北才知道有遊行,表示很開心參與同志遊行;來自加拿大夫妻與小孩因為在街道散步而發現遊行,也是來自加拿大的男性遊客碰巧遇到遊行,認為這是臺灣盛大的活動,覺得好奇而來參加,他們指出在遊行中感受到多元、不同類型的人們一同參與其中。

幾位曾參與過歐美同志遊行的受訪者提到臺灣同志遊行的開放自由,不用事先報名或繳費即可參加遊行,在遊行隊伍中還能飲食。所有受訪者可能是因為語言文字溝通的關係,沒有任何一位受訪者特別提到遊行隊伍較嚴肅的訴求,例如愛滋感染者權益或是爭取跨國同性婚姻等議題。目標明確型或意外發現型的遊客皆指出遊行帶來有趣歡樂或新鮮感,這與學者Browne (2007) 研究愛爾蘭都柏林與英國布萊頓的 LGBT 遊行相類似,在其調查的參與者有超過一半指出參與遊行的動機是有趣與派對(fun or party)。但在我們的調查裡有相當多的國際遊客參與臺灣同志遊行的動機不只是體驗遊行的有趣而已,有些受訪者表示在他們國家同志遊行形式有較多的商業涉入,他們來到臺灣透過親身參與遊行表達支持臺灣的性別人權,例如一位來自澳洲的遊行參與者表示:「這個遊行讓臺灣在國際上有曝光的機會,臺灣人支持 LGBT 讓他覺得很棒。」。那些來自同志婚姻尚未合法國家的受訪者,多數表達在遊行中感受到自己被認同,並強調同性婚姻的普世價值,期待自己的國家終有通過的一日,正如一位來自英國倫敦的受訪者說:「我希望臺灣可以做為亞洲( 在同志人權) 的領先國家,能夠帶動其他國家對於同志的友善。」。
臺灣的同志遊行確實吸引不少國際遊客專程前來參與遊行及旅遊,並為觀光旅宿業帶來商機,而公部門也許可以更積極掌握國際宣傳的機會。另一方面同志遊行也是增進學生性別平等素養的教學場域,理解來臺國際觀光客參與遊行的動機,更能確信性別平等教育與多元價值的重要。


參考文獻

  • Browne, K. (2007). A party with politics? (Re)making LGBTQ Pride spaces in Dublin and Brighton.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8(1), 63–87.
  • Du Cros, H., & McKercher, B. (2014). Cultural tourism.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