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97b1kgr8mufrm9bvu2q4w

義大利老年同志健康照護經驗 — 以羅馬為例

性別新知

張德勝|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Fausta Rosati |義大利羅馬智慧大學發展與社會心理學系博士生
Roberto Baiococo |義大利羅馬智慧大學發展與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

圖 / Andrea Piacquadio / pexels

一、前言

當今世界多數國家所面臨的重要社會議題之一就是人口高齡化。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自然也包含老年同志。以美國為例,在2000年時,老年同志人口大約是200萬,到了2030年,老年同志可能會突破600萬人(Fredriksen-Goldsenetal,2012)。雖然老年同志人口急速增加,但是和老年同志健康與醫療照護等相關的研究,卻相對少之又少。這也是為何美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2011)將老年同志歸類為低服務資源的風險人口(at-risk and under-served population)。

臺灣在2017年5月24日通過同志婚姻釋憲,2019年5月24日生效,社會大眾除了關心同志結婚的和收養小孩的議題,也開始注意到老年同志所面臨的社會支持和長期醫療照護等問題(喀飛,2019)。因此了解老年同志就醫照護的經驗,以提供相關單位參考,就顯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享筆者從2019年8月到2020年1月期間訪問義大利羅馬智慧大學(Sapienza-Università di Roma),和該校研究團隊合作探討當地老年同志的健康照護經驗,內容聚焦在老年同志的就醫照護經驗,及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他們和醫護人員的互動。

二、研究方法

顧及研究可行性與保護受訪者隱私,本研究採個別訪談蒐集資料。研究對象招募則以滾雪球方式透過朋友輾轉介紹,並在羅馬同志中心、酒吧和其他相關的場所發佈徵求60歲以上同志為受訪者的消息。共有23位接受訪談,年齡從60歲到71歲,平均年齡是64.61歲,其中10位是女同志,13位為男同志,所有參與者都是義大利白人。每位訪談的時間大約60分鐘。訪談的重點包括:

(一)接受生理和心理方面健康照護的經驗;

(二)在臨床環境中揭露同志身分的情形;

(三)對同志健康照護的期待。

本文的第二位作者是主要訪談者,以義大利文訪談,然後再翻譯成英文與第一位和第三位作者說明與討論訪談內容。

三、研究發現

根據訪談內容,整理出以下三個主題:(一)醫護人員身分與對同志認同;(二)被歧視的預期心理和經驗;(三)對同志健康照顧的期待。礙於篇幅限制,本文僅以少數個案訪談的文字內容舉例說明。

(一)醫護人員身分與對同志認同

無論從個人或是專業的角度,醫護人員本身的身分和對同志的認同都會影響受訪者的就診經驗。如果醫護人員是同志,那麼互動就會更為自在,正如一名60歲女說:「我有個婦科醫生朋友,無論我需要什麼,我都指名她。她在醫院工作,我可以去那兒。她照顧我,把我當作一個人。因為她也是女同志。」另一名61歲男也提到:「因為身體檢查的醫護人也是同志,我到他那裡檢查,就覺得特別安心,因為我們彼此都了解。」

醫生對同志的認同,會影響受訪者是否願意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讓醫生知道,一位62歲女提到:「如果我被逼要說出自己的身分,我應該不會說出,除非醫生是很了解像我這樣的人,在那種情況下我才會。」

面對心理師和性醫學領域的醫生,受訪者的信任度也不同。他們比較願意向心理師出櫃,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一位60歲男說:「我對心理師完全開放,否則看診就沒有意義了。我一切都交給心理治療師。」。而面對醫生,受訪者主動出櫃的情形就比較少,即使對自己的家庭醫生也傾向不透露自己同志身分,一位67歲男提到:「我的家庭醫生是一個聰明的人,我從未告訴他我是同志。我的意思是,我從未真正隱藏過,但我也無法和他談論自己的私密生活……我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感到羞愧吧!」

另外,醫生的開放態度也會影響受訪者就醫經驗,一位70歲男提到:「面對我的泌尿科醫生,雖然才第一次就診,我告訴了他,我是同性戀的身分,他開始問我一些有關我和伴侶的性生活等問題。我告訴他,我這個年齡,性生活對我而言微乎其微,所以我極少想到和性有關的事。他說我錯了,因為性對於身體機能的平衡很重要,他建議我用手淫來紓解,或是到可以找到伴侶的地方去找伴,他真是一位觀念非常現代的醫生。」

另一個研究發現就是醫生和同志的醫病信任關係也會使老年同志在看病治療過程中更具有復原力(resilience)。一位61歲男愛滋感染者提到,由於身為感染者,所以經常需要和性疾病專業醫生接觸,他覺得專業且具有敏感度的醫生提供他安全友善的環境。他說:「HIV+的事實會導致他們(性病專家)認識我,因為他們有為我持續看診的經驗。他們與同性戀者有另一層關係。我非常了解那家診所,在那裡我感覺就像在家一樣。」

(二)被歧視的預期心理和經驗

資料中,也發現不少受訪者都有被歧視的預期心理和經歷,且二者息息相關。一位61歲男提到:「我會避免去私人診所住院,因為診所和梵蒂岡的宗教人員有合作關係,且護理長是天主教徒,我不想再來這診所。」這種預期被歧視的心理,也可能是來自對醫生或是診所的不信任,而發生為了避免到某些診所而延遲治療。一位63歲男提到:「我需要醫療保健,但我沒有尋求幫助。因為我恐懼,對醫生缺乏信任。我一直不會忘記當我被診斷是HIV+時,他們看我的眼神讓我極不舒服。」

關於受訪者的被歧視經歷,大部分是醫生對受訪者的同志身分採持消極或拒絕態度所產生。一位61歲男提到:「我需要做一系列的牙齒檢查治療,找到了一個牙醫診所,我在個人資料指出自己是HIV+。結果在下一次就診之前,她的丈夫,也是一名醫生打電話給我說他的妻子想要懷孕生小孩,她寧願不賺我的錢,希望我找別的牙醫治療。當下我覺得自己像狗屎一樣被嫌惡丟棄。」其他受訪者也有就診時被拒絕的經驗,一位70歲男說:「我在第三次諮商會談,告訴心理師我的同志身分,他卻回答我,他要處理是真正的問題,他覺得我提出同性戀的問題是在浪費他的時間。」

有些受訪者未必有看診時被歧視的直接經驗,但仍然有預期被歧視的心理,之所以有這樣的心理是發生是因為恐同的環境所造成。一位70歲男提到:「我曾經參加一位著名的治療師的團體諮商……,但他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所以我也不敢在那時候出櫃。」

(三)對同志健康照護的期待

所有受訪者都對老年同志健康照護都有所期待,不少人表示希望找到一家專門為同志看診的診所或醫療服務單位,一名63歲女說:「如果能有專門為同志而設立的診所最好,但這可能是一個夢想。我希望將來有一個LGBT組織能夠照顧LGBT人民的健康。」

雖然多數醫生未必接受過和多元性別有關的課程訓練,但是受訪者認為他們長期就診經驗就慢慢成為醫生的「專家患者」(expertpatient),提供醫護人員有關於同志生活經驗與健康的需求,誠如一位63歲男提到「就是這種默契,我幫助他(醫生),他幫助我」。一位71歲女提到:「醫生可能要感謝我,我的治療師因為我告訴他一些同志有關的經驗,他慢慢在對同志看診時,擁有比之前更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他以後看診其他的同志患者來說更容易應對,所以我經常說她應該要付我學費。」另一位70歲男表示:「我的心理分析師說,他一開始以為對同志了解,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漸漸分析我的情況後,才意識到他之前對同志的了解不夠。從那一刻起,他才重新看待自己對同志健康照護這件事情,所以我幫助了他(醫生),他幫助著我。」

因為老年同志就診,提供臨床醫學環境中引入同志相關議題的關注。這凸顯了患者與醫生之間的相互往來,讓受訪者變成是老年同志醫療照護的一個正向的轉折機會,正如一位66歲的女所提到:「我相信對他們(醫生)最好的經歷,就是和接近他們的人(同志)打交道。」這些受訪者認為醫護人員接納患者的同志身分認同和具有同理心就是成為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最基本且先決的條件。一位69歲男提到:「醫生是不是同志不重要,他要對同志有專業知識才重要,醫生缺少對同志醫學的專業知識,對看診的同志會有負面的影響。」另一位60歲男也說:「專業人士不應該有偏見,因為他們會對您產生嚴重影響,專業人士應謹慎行事,他們應該照顧我,而不是對我有偏見或刻板印象。」

如何才能提供友善的老年同志健康照護呢?從義大利羅馬老年同志的訪談內容,仍然可以看見同志預期被歧視心理擔心和實際經歷被歧視不愉快感覺,也瞭解同志和醫護人員關係是相互影響,醫護人員對同志的認同,會影響老年同志就診的經驗。而老年同志就診,也相對提供醫療體系關注同志醫學和老年同志健康照護的一個正向的轉折點。當然從訪談中,也得知健康照護除了處理老年同志生理與醫療需求外,老年同志生活習慣、生命特色、生命差異,甚至是性慾需求,也應該被看見,同時被照顧。建議照護機構和提供者,接受教育訓練課程,提升自己對同志醫療的素養與專業,進而提供老年同志一個性別友善的健康照護環境與服務品質。


參考文獻

  • 喀飛 (2019)。從熱線老同工作看照顧議題。婦研縱橫,110,60–65。
  • Fredriksen-Goldsen, K. I., Emlet, C. A., Kim, H., Muraco, A., Erosheva, E. A., Goldsen, J., & Hoy-Ellis, C. P. (2012).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lesbian, gay male, and bisexual (LGB) older adults: The role of key health indicators and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The Gerontologist, 53 (4), 664–675.
  •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11). The health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ople: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