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bhd Abi83lhqdwsm

擁抱自己的性別特質

教育現場/性別平等「愛」好好教

卓耕宇|高雄市中正高工專任輔導教師

Photo by Marco Bianchetti on Unsplash

談到性別特質,總不免連結到陽剛特質與陰柔特質兩個詞彙,腦海裡也浮現幾個清晰易見的校園觀察……

老師!可不可以叫 OOO 不要這麼娘,看了真的很欠揍!
(反思:娘,是怎麼樣的表現?憑什麼看到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想像,就可以動手?)

OOO,你到底是不是男人啊!講話跟走路的樣子,根本就是個妹子!
(反思:怎麼樣的表現才叫男人?被稱為妹子背後是貶抑還是稱讚?)

這些描述在校園裡並不陌生,映照出怎麼樣的性別文化?或問:這些話是在怎麼樣的情境脈絡裡,被如此理所當然的言說?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 12 條就具體揭示: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與教職員工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

條文提到關於性別的四個面向:首先是基於生物基礎的生理性別,除多數的生理女性、生理男性外,還有較少被看見的雙性人/間性人/陰陽人( inter sex );接著就是每個人從小到大,個體基於生理性別為基礎,被教養長大並慢慢形塑屬於自己怎麼看待自我的獨特方式,或符合所處社會之期望,抑或跳脫既定的框架,就是性別認同;再者就是每個人在不同的情境脈絡,基於自身的性別認同,有陽剛與陰柔等多元交織、動態展現的性別特質;性傾
向則是指每個人對於與自己不同性別、相同性別或不僅限於單一性別的個體,具有情緒、情感與性的吸引,並能彼此建立親密關係與性關係的能力。

陽剛與陰柔特質與生理性別、性傾向並無絕對的對應關係,社會若過分強調
陽剛與陰柔二元劃分的僵化價值,就越容易衍生出對立與衝突;強調男性就該陽剛的社會環境裡,「不夠陽剛/ man 」的男性,可能會遇到怎麼樣的負面評價與對待就可想而知。

Photo by Christian Erfurt on Unsplash

然而,若在男人身上有顯而易見的陰柔特質,被正向肯認的可能性就少之又少,甚至會因為「不夠男人」的貶抑,而在同儕中被嘲諷、排擠,霸凌發生的機會或許也隨之增加。每個人在言行舉止或穿著打扮上,以及自我展現的樣貌,都有陽剛與陰柔的一面。更何況,陽剛與陰柔特質並非二元對立的存在,而是動態的性別身分,樣態也會隨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以上這些對於性別的多元面向與知識理解,在沒有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 年 6 月公布)的年代,幾乎未曾在我從小所受教育的學習歷程裡出現過,但對於不一樣的性別表現所出現的質疑與謾罵,或是歷歷在目的受苦生命故事,卻不曾在校園消失。關照多元、肯認差異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也不是萬能的防護罩,卻開啟體制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的更多可能性,也促使性平教育有了具體落實的法源依據。回想自己的成長經驗,「溫和有禮」是小時候長輩對我的讚美,誰料到,進入團體的國小校園生活,當「輕聲細語」碰上了「咆哮嘶吼」,瞬間就變成被說嘴與攻擊的目標!中學時期,「陰柔」與「斯文」的形容詞就不時與我緊密連結,有時候是用帶點惡意的「娘娘腔」出現在同儕間,有時則是用較中性的「斯文男」一詞來形容。

然而,中小學階段模範生的光環與成績優異的保護色,多少把我與惡(被霸凌)的距離拉開了。

只是,這樣的險象環生不是每個人、每一天都有的幸運。自己當了老師之後,一樣的校園環境,不同的角色介入,更不時提醒自己,如何避免讓因性別特質衍生的不友善,理所當然的再次被複製而不自知。

過往被投以異樣眼光的經驗,常常歸因於個人,要求改變自己、更努力證明自己沒有錯、壯大自己,才有被肯定、扭轉性別刻板印象的可能!這辛苦的過程有人撐過去了、有人卻是默默退場消逝了,卻也往往忽略體制與結構面向鬆動的可能。

如今,性別平等的思維與公平正義的價值,讓我們透過教與學,反思差異不該是差別待遇的理由,而是尊重多元的基礎。反觀現在的校園,學生比較可以自在展現自身獨特的性別特質,娘娘腔與男人婆等充滿貶抑的詞彙,有了被看見與理解的機會,甚至負面的詞彙有了翻轉歧視的反思與可能。

然而,各級校園中還是偶有因為性別特徵或特質被不當對待的事件,但普遍而言,多元的性別特質在校園裡,不論是陽剛或陰柔的各種交織展現,相較於以往總是過度強調男陽剛 / 女陰柔的二元對立框架,多了些對光譜的看見,與溫柔對待多元的敏感度與行動,也是一種進步教育的反映,雖然有時也會有「進一步、退兩步」的窘境與反挫,但始終相信會朝向更好的未來,繼續向前!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老師! OOO 可以自在展現他的陰柔特質,真得很讓我佩服!超勇敢的。
(每個人都可以是友善的種子,身處的情境就會歧視少一點、支持多一些。)

每人講話的聲音、走路的樣子都是獨特的,我不因為這樣的獨特而否定一個人。(每個獨特的人都值得被善待,因為少見所以多怪,擁抱差異自然就見怪不怪。)

每個人都喜歡跟有責任感的人交朋友,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不管什麼性別,富有責任感就是有魅力的人格特質,也會受到歡迎,更不會只想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更何況,以暴制暴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當每個人都可以好好擁抱自己真實的樣子,自在且自信展現陽剛與陰柔交織的性別特質,不就是性平教育期待的共好!

Photo by Brandi Ibra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