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女性分身-分身女性
李文和|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博士班
《道德浪女》(The Ethical Slut: A Practical Guide to Polyamory, Open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reedoms in Sex and Love) 是一本女性開放式關係的指南書。從書名上看似乎是表達女性開放式關係的經驗,可是,細讀後發現此書是提醒想要做為開放式關係的女性需要先瞭解自己,面對自己的問題、多重關係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這本書是張娟芬在2019年的翻譯作品,原作者是珍妮・哈帝(Janet. W. Hardy)和朵思・伊斯頓(Dossie Easton)。珍妮和朵思於1997年出版《道德浪女》時,珍妮是一位性教育家,自認為在大學時就是開放式關係和跨性別者的女性。1988年珍妮結束了婚姻,從那以後就不再受限於一夫一妻制。朵思是心理治療師,她在1969年擺脫了一段痛苦的戀愛關係,也表示不再發展一夫一妻制,想成為一個開放式關係的女人。1992年,珍妮和朵思經朋友介紹互相認識,而且,她們都能夠公開自己的婚姻關係、親密經驗與開放的性愛。
《道德浪女》的核心價值是愛與善意,亦即是開放式關係女性的心中擁有誠實、善良、有界線的和非強迫式的思維,此也顯現出作者對開放式關係與性自由都有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係出自於性的自主。
作者心中有一把道德的尺,她們認為傳統的道德往往是集體意志所形成的、沒得商量的、充滿著大道理,而她們的道德觀是誠實、承諾與界線。因此,探索《道德浪女》可以從女性角度察覺是否可以發展開放式的浪漫關係。而且,開放式關係對於異性戀、同性戀或其他性傾向的人來說都可以省思與伴
侶之間的親密關係。
女性的性自主
性自主代表一個人性的核心組成部分。性自主是從過去的經驗衍生而來,是對自己性認知的概括,以及能夠處理與性相關的訊息。女性性自主是一種衡量女性對性的認知和自我覺察,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積極方面,意指經歷激情浪漫情感和開放式關係的傾向;另一個是消極方面,實踐保守主義,可能會阻礙浪漫的情感和性生活(Andersen & Cyranowski, 1994)。然而,每一位女性都可以自己的方式來經歷性自主,這就是女性的性權。
何春蕤(1998)在《好色女人》裡表示祕密戀情的注入讓開放性關係的女人感受新的興奮與緊張,女人從沒想過自己竟然擁有自我的魅力。就如《道德浪女》的作者表示:「性愛的多樣性,比較不依賴單一的感情關係,或者是在朋友、情人與伴侶形成的網絡中有歸屬感」以及「當所有性別的人都能夠依照自己的慾望,自由地說「YES」或「NO」,而不再顧慮其他因素時,我們就能更真實的相互了解,也得到更為正面的性愛」。女性天生具有女性氣質與個人慾望之間的張力,Ho (2006) 指出這種張力也會導致女性能越過社會所定義為「好」、「正常」、「自然」的事物。據此,可以察覺女性有自己性慾表達的方式,也有許多機會與人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清楚自己的界線
在開放式關係裡,對於即將展現開放式關係的女性而言,作者認為要清楚自己的界線,掌握自己的關係界線。什麼是界線?就是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卻無法擁有別人,並且能夠主動的說「NO」。界線能夠顯現在各種不同的關係裡,距離多遠才能感覺到自在,距離多近才算親密,這完全靠自己心中所設定的界線。
在開放式關係裡需要掌握自己的關係界線,這種關係的界線,就是尊重每個人的關係。如果,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界線,而且,遵守著界線,即使是社群關係也可能變化成親密的群體。當自己能夠掌握關係的界線,也就能夠在開放式關係中做到角色的界線。擁有角色的界線就有機會去實現各式各樣的自我,亦即是在多重關係裡可以發展出不同的情境。另外,知足不是貪慾界線,知足是一種享受放下的愉悅,會讓自己的情緒獲得疏解,讓自己發現不再需要那麼多的情慾。這種知足感在開放式關係中是給自己最好的界線。
道德浪女不同於不道德浪女
道德源自於特定哲學、宗教或文化的行為準則的標準,也是源自人認為應該具有普遍性的標準(B. Gert & J. Gert, 2020)。道德的意義是指「智慧」對於人們意圖、決定和行動之間適當和不適當的區分(Long & Sedley, 1987)。研究者認為開放式關係的女性理解事情的對錯,是具有智慧的道德,關於道德浪女不同於不道德浪女的分別:
首先,「道德浪女的道德觀不同於不道德浪女」。雖然,作者自認為是開放式關係的女性,但是,她們卻是道德女性,在道德觀點上認為必須有清楚、明確、有彈性的道德界線。例如,如果用性愛去竊取別人的性愛,這樣永遠不可能建立一個堅實的自我價值。反之,不道德浪女的觀點是來者不拒,把性愛當作一場大狩獵。
其次,「道德浪女的性道德不同於不道德浪女」。作者對於開放式關係之性道德的看法,認為無論是道德浪女還是不道德浪女發生性行為的機會較多,但是,不道德浪女面對性行為時不但沒有自我保護,也可能造成傳播感染的問題,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反觀,道德浪女是誠實面對性關係,也能夠採取預防措施,是具體有性道德。
第三,「道德浪女的愛與善意不同於不道德浪女」。作者認為道德浪女發展多重關係是出自於愛與善意,並堅守著安全防護措施;不道德浪女則是出自於有目的之性愛,她們習慣隱瞞實情,以及堅持進行無阻隔的性愛。
因此,觀察道德浪女與不道德浪女最大的不同是道德浪女謹守道德的分寸,而不道德浪女是只求目的不擇手段。
接受自己開放式的關係
女性都可以表達性是美好的、快樂的。開放式關係也可表示女性正在接受自己對性的享受,以及與他人親密的樂趣。《道德浪女》討論現代女性的開放式關係,必需先要瞭解自己是要一對一關係?還是要選擇多重性關係?如何尋找伴侶?以及如何維持關係?因此,開放式關係女性的道德尺度,不是要迫使性與情感脫節,或自私地利用他人,實際上是以理解自我、掌握自我的方式尋求性、愛與善良的關係。
性與愛是善良的基本動力,有強化親密關係的潛力,能夠提升生活品質和創造靈魂的自覺,甚至於,也能夠改變自我。因此,一個開放式關係的女性可以選擇寂寞,也可以發展多方面的愉悅。可以轉變為其他性別,也可以是與世無爭的孤獨者。在開放式關係中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任何性別,只要能接受自己。
開放式關係的女性正在接受自己,參與釋放自己,並且,由於能夠真正釋放自己,才擁有性的自主權。理解自我與性的自我是屬於情緒狀態,會影響個人識別道德的傾向,有助於在道德發展上形成個人的性判斷,從而導入與個人相符的道德選擇。性自我的情感和道德維度是在人際交往中之情感相互聯繫的方式,這種情感性相互聯繫的道德特徵,對性的自我有決定性影響。
不是道德問題,是心靈的解答
長久以來,社會都以一對一關係為中心的主流文化,這也是開放式關係所要面臨的挑戰之一。Reichard (2003) 認為一夫一妻制是二元關係的一種形式,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一生中只有一個伴侶,或者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個伴侶。開放式關係的女性要清楚地瞭解自己,而且,掌握來自於心靈自然情緒的流露。從女性主義角度來看女性心情的愉悅是學習、成長和享受到樂趣。
對於女性而言一對一關係或是開放式關係都不是問題,只是一種選項。如果,女性認為只有一對一關係是合乎自己道德的,那就選擇一對一關係。如果,女性認為開放式關係是靈性的覺察或某種吸引力,那就選擇開放式關係。每一位女性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型態關係,每一種性別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型態關係,這些不是道德的問題,而是心靈的解答。
參考文獻
- 何春蕤(1998)。好色女人。臺北市:遠流。
- 張娟芬譯(2019)。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第三版)(The ethical slut: A practical guide to polyamory, open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reedoms in sex and love)( 原作者J. W. Hardy & D. Easton)。臺北市:游擊文化(原著出版年:2017)。
- Andersen, B. L., & Cyranowski, J. M. (1994). Womens sexual self-schem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6), 1079–1100.
- Ho, S. Y. P. (2006). The (Charmed) circle game: Reflections on sexual hierarchy through multiple sexual relationships. Special Issue on Polyamory, 9 (5), 547–564.
- Long, A. A., & Sedley, D. N. (1987). 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Translations of the principal sources with philosophical commentar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eichard, U. H. (2003). Monogamy: Past and present. In U. H. Reichard & C. Boesch (Eds.), Monogamy: Mating strategies and partnerships in birds, humans and other mammals(pp. 3–25).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ert, B., & Gert, J. (2020). The definition of morality. In E. N. Zalta (E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20 ed.). Retrieved from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20/entries/morality-defi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