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mvr1skltfkzj5s0jrv8uq

老子的「女性性別」概念與形象 ‒ 以《道德經》為場域

特別企劃/女性分身-分身女性

何珮瑩|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助理教授

本文部分發表於 2016 年 5 月第 10 屆國際道學研討會與 2017 年 11 月台灣哲學學會學術研討會。
清道光五年《新刊古列女傳》( 取自「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

一個古老的故事

楚老萊子之妻也。……王去,其妻戴畚萊挾薪樵而來,曰:「何車跡之眾也?」老萊子曰:「楚王欲使吾守國之政。」妻曰:「許之乎?」曰:「然。」妻曰:「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隨以鞭捶。可授以官祿者,可隨以鈇鉞。今先生食人酒肉,授人官祿,為人所制也。能免於患乎!妾不能為人所制,投其畚萊而去。」老萊子曰:「子還,吾為子更慮。」遂行不顧,至江南而止,曰:「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据其遺粒,足以食也。」老萊子乃隨其妻而居之。民從而家者一年成落,三年成聚。(【漢】劉向,《列女傳‧ 卷二‧ 楚老萊妻》)¹

春秋時代的老萊子妻是一位貫徹與落實道家志向的女性,她與東漢書寫女誡的班昭有顯著的不同,可惜,只知她為老萊子妻!

[1]古代中國女性的事跡,多半存於歷史著作中,而中國歷史的撰述者則多為儒家學者,因此符合儒家標準的女性入選機率較大。〈老萊子妻〉出自劉向《列女傳》• 卷二〈賢明傳〉。

引言

從上述的故事可以清楚看出,道家是相異於儒家的流派,這兩個思想派別在歷史上的影響力互有更迭,因此在檢證過去思想傳統,並對其提出女性主義式的解讀與批判時,自然不能忽視道家的存在,而這種研究也是女性主義哲學重要的範疇之一。本文將以《道德經》為場域,初探老子的「女性/ 性別」概念與形象。至於為何多加「性別」二字,乃是因為老子多以母、雌、柔弱等概念來呈顯雌性生物/ 女性的一些相關能力、特性或是氣質,並以其寓意、譬喻或推展與延伸的方式來說明「道」的作用,所以加上「性別」來擴充「女性」的概念與形象。

老子是誰?真著書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等等疑問,千百年來,在學界各有所本,論戰不休(陳鼓應,2000)。據史記所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一位周代守藏室史(馬持盈,1996)。另外,老子也常以書名出現,流傳最廣的老子注釋本為三國時代王弼的作品,他將該書分成道經(第1–37 章) 與德經(第38–81 章) 兩部分,爾後老子也被稱為《道德經》。該書言簡意賅,後代註疏卻汗牛充棟,所以本文僅以《新譯老子讀本》版本為主(余培林註釋,1987)。

「道」是《道德經》的中心概念,其中有形上抽象的意涵,也有實體存在的面向,或說老子的「道」既是形上學宇宙論的根基,也是「道」落實後的「德」所關注的政治與人生的準則。老子期望人的行為能取法自然、取法「道」,歸真返璞,優游於「道」中(陳鼓應,2000)。本文雖大致分三個角度:認識論宇宙論形上學、政治與人生來進行「女性/ 性別」概念與形象之解讀與批判,但這三層面實是不可分割且交互影響,如: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6)

《道德經》認識論宇宙論形上學層面的「女性/ 性別」概念與形象

老子主張「道」非概念、非具象、非無,超越人的理解,「道」無法以言語解釋或稱呼,它是一切根源之所在,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

「道」先於其他而存在,生養宇宙萬物,並存於其中,因其生養與永不枯竭,故稱之為玄牝、為母,它也是宇宙萬物變化與回歸的目標,是最終亦是最初因,如: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6)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25)

「道」的作用由「德」來展現,不因人或神等其他意識而左右。而「道」讓宇宙萬物任其自然,不支配與控制,不成為萬物的主宰,如: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51)

在當時父權封建社會的人為價值系統下,《道德經》除了將「道」、「德」的概念重新詮釋之外,也讓一些被次等或負面化的相關字彙概念,找到正向且具有力量的存在空間,如「柔弱」、「牝」、「雌」等,或直接地故意衝撞,或顛覆主流價值,如認定相對與混亂的現實世界,會產生智識、引動欲求,非「道」之道,因此棄絕智識,就能無憂,雖將與一般眾人世人不同,但卻真的明白「道」也近「道」,如: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若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纍纍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0)

而這反動力量有可能是長久傳承下來的另類思想,老子在此不過是做了一次有系統的書面整理(詹石窗,2010;李素平,2002)。

如果人想要明白「道」的存在,最佳方法是返回小嬰兒無智無欲的狀態,不以人造的價值與規矩為判準,而是以自然的知覺能力去感受與領悟真實的「道」。簡單說,老子以小嬰兒為譬喻,肯定混沌純樸才能近自然近「道」的說法。一般而言,小嬰兒是性別中立的,所以這是有趣的中性感知主體說法,如: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10)

母、牝與雌等字彙在這個層面的運用,雖主要是借其生物或自然的雌性特徵,來強化生殖與生產的過程,但其實也包含了創生與根源的意義,以及對宇宙萬物的養育、保護與照料。所以「道」如母,不只創生、養育和保護萬物,還是萬物的典範、目標與依歸。老子也以水、柔弱等概念來形容「道」,因這些軟弱的東西最後卻能呈現真正的強大,釋義「道」無所不在的影響。

這層面的「女性/ 性別」概念與形象相當正面,但有時也相當籠統,因此仍可提問:什麼是一個母親的自然能力?除天生的生產/ 生殖外,養育、保護與照料真是母親的自然能力嗎?這問題值得再加區分與探究。²

[2]此層面與「女性/ 性別」相關的《道德經》章節,請見第1、6、20、25、28、40、42、51、78 等章節。

《道德經》政治層面的「女性/ 性別」概念與形象

老子主張治理一個國家最好的方法,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當,我無欲而民自樸,如治理者禁制、權謀、技巧、法令過多,人民反而無法安心工作與生活。治理者也可分四個層級,最好的治理者是人民根本不知其存在,次之是人民會讚譽親近,再次是人民會畏懼害怕,最糟的是愚弄欺騙人民。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治理者必須尊「道」貴「德」與謙下/ 處下,要有母親的擔當,把人民當孩子來看待,才符合「道」在自然宇宙萬物與人世界中呈現的真實狀態,如: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成功,事遂,百姓謂:「我自然」。(17)

《道德經》沒用君主或君王而用「聖人」,在 81 個章節中出現了 26 次。此聖人指稱的是智者,即明白與遵循「道」者,而「道」的呈顯卻具柔弱與自然特質,並多以女性/ 性別相關字彙譬喻,這裡的聖人實是具有女性/ 性別特質之治理者。因此,道家聖人是相當中性,與儒家的男性聖人有極大不同。從另一個角度看,《道德經》中的人民也看不出特別重視男性力量,而是人民一起,這與儒家中的人民是男性優先,明顯的男尊女卑,是涇渭分明的。老子是讓所有人民都能享「道」的庇蔭,女性並沒被忽視或次級對待。

母、慈、牝等字彙,如前層面多為譬喻,用來正面解說「道」的治理。水、謙下/ 處下、柔弱、不爭等顯示「女性/ 性別」特質的字彙,亦被當成示例,正向的詮釋與呈現「道」,描繪「道」,讓人更加明白「道」,如: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61)

在這層面上的「女性/ 性別」概念與形象也相當正面,但仍可提問,如:水、謙下/ 處下、柔弱、不爭等概念,它們真是女性/ 性別特質嗎?沒有男性有這樣的想法或這樣的氣質嗎?這差異真因性別而起,還是它原本只是一種人的特性與氣質,但因被強者次等與貶抑化,所以在父權社會中男性不願被貼上如此標籤,而讓女性獨佔了這個特性與氣質,這當然是另外一個問題了。³

[3]此層面與「女性/ 性別」相關的《道德經》章節,請見第49、59、61 等章節。

《道德經》生活層面的「女性/ 性別」概念與形象

老子在此主張,人如果透過對「道」的觀察,也會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該有的態度與行為。換言之,人除要像一個小嬰兒用自然的方式來理解這世界,放棄或想辦法超越相對與紊亂現世的一般價值之外,還要以退讓、謙下、柔弱等最佳自我保存方法生活,才能具有歸返「道」的力量,而能近「道」合於「道」,簡單說,遵循「道」者即可過無危險、寧靜、和諧的理想生活,如: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52)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76)

這生活層面的「女性/ 性別」相關字彙也多為肯定譬喻,但比上述兩個層面更具體。人如能如雌、如嬰兒、如水這些存在,依其本性柔弱安靜的自然作為,不只能知足,容易認清與脫離混亂的相對世界,並能捨棄感官與欲求的刺激,還能更親近「道」,而得無憂慮無危險長久自保的理想生活,如: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得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得乃足,復歸於樸。(28)

老子肯定雌,並認可其才最合於「道」,與一般相對的評價,特別是跟雄相比擬之下,雌常被認為是次要、附屬與低下的,有極大的不同,而這主張有可能是來自更古老與自然緊密結合的傳統;也可能來自一個更早的文化系統,如母權社會;還是與古老神話相關連,簡言之,其源頭與儒家明顯不同( 林安梧,1998)。

雖然這層面的「女性/ 性別」相關概念與形象亦相當正面,但仍可提問:此「雌」行為真涵蓋人類中的女性日常行為嗎?書中並未突顯人類女性行為樣貌的部分。⁴

[4]此層面與「女性/ 性別」相關的《道德經》章節,請見第8、10、 28、 52、 55 等章節。

結語

《道德經》中雖未直接呈現「女性」的概念與形象,而是將「女性/ 性別」相關字彙與概念作為闡述不同境界「道」的最佳譬喻,雖仍有些疑問,如:這些性別相關的特性與氣質,對於女性而言是真自然嗎?還是刻板印象?但並不會抹煞該書對於「女性/ 性別」概念與形象給予了正向存在的空間。

從女性主義哲學的立場再對文義延伸詮釋,或可得下列解析:《道德經》立論的源頭可能相當多元與中立,明顯企圖反抗當時封建父權社會所建立的相對與紊亂之價值。書中的道,沒有人造的階級或價值的混亂,不論在自然或人界;沒給予壓迫性追求的目標;有足夠的自由與開放空間,讓萬物得以自在開展與保存;雖然雌性動物與相關特性更近「道」,而獲高度評價,但其實讚頌的是所有自然。因此《道德經》中各種性別被平等對待,在理論層面的確呈現一個友善「女性/ 性別」的樣貌。

但老子是否也能營造出友善「女性/ 性別」的實踐面向,則是令人起疑的。事實上,這個雌性法則在人世界中,尤其是在封建父權社會所設置的制度下,女性的隱忍退讓,並未能自保,遑論獲得無危險、寧靜且和諧的生活。這人為造作出的相對與紊亂世界,其力量之大遠超過老子的想像與估量。

在之後的歷史發展中,有些道家信奉者不只在理論層面,也在實踐上貫徹老子之說,因其棄絕現世混亂社會,不想被左右影響,多半以隱士的身分存活。所以,道家隱士被記錄下來的機會相對減少,女性道家隱士自然機會更渺茫。老萊子妻有幸被發現與留名,雖以夫為名,但證實了有女性道家隱士的存在,以及老子《道德經》對於女性之影響。她的這種堅持,似乎可以看到性別平等的火炬,曾在道家閃亮過。

清道光五年《新刊古列女傳》( 取自「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

參考文獻

  • 余培林( 註釋)(1987)。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
  • 李素平(2002)。論中國哲學的女性觀念 — — 弘揚道家、道教尊崇女性的思想。http://www. confucius2000.com/poetry/lygyxdncgn.htm
  • 林安梧(1998)。道家思想中的「女性主義」。宗教哲學,15,90–97。
  • 馬持盈(1996)。史記今註。臺北市:台灣商務。
  • 陳鼓應(2000)。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市:台灣商務。
  • 詹石窗(2010)。道教與女性。中國廈門:宗教文化。
  • 【漢】劉向( 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編)(2012)。列女傳。臺北市:師大出版中心。https://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21534